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寄生虫学重点名词解释

医学寄生虫学重点名词解释

1.疟原虫再燃:疟疾初发停止后,患者若无再感染,仅由于体内残存的少量红
细胞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大量繁殖又引起的疟疾发作,称为疟疾再燃。

2.疟原虫复发:是指疟疾初发患者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已被消灭,未经蚊媒传播
感染,经过数周至年余,又出现疟疾发作,称为复发。

3.滋养体:在生活史中能活动、摄食、增殖的阶段称为滋养体。

4.包囊:当生活史中出现不利条件时,滋养体团缩,水分被吸收,分泌囊壁,
成囊。

成囊后的原虫形成包囊或卵囊,两者虽为不活动、不摄食的阶段,却是原虫的感染阶段,通常对外界有较强的抵抗力。

5.病媒虫:指传播疾病的节肢动物,又称为媒介昆虫。

6.虫媒病:指由节肢动物作为媒介引起的动物与动物、动物与人或人与人之间
的病原传播,从而引起动物或人类的疾病。

7.医学昆虫:是指与医学有关的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畜健康的节肢动物,又称医
学节肢动物。

8.保虫宿主:亦称储存宿主,指某些寄生虫既可以寄生于人也可以寄生于某些
脊椎动物,后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将体内的寄生虫传播给人。

9.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后不能继续发育,但可以长期处
于幼虫状态,当该幼虫有机会进入其适宜宿主体内时,可进一步发育为成虫,这种非适宜宿主称为转续宿主。

10.中间宿主:指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有两个中间宿主的
寄生虫,其中间宿主有第一第二之分。

11.终末宿主: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12.带虫免疫:某些寄生虫感染诱导的特异免疫应答可使宿主体内寄生虫处于低
密度、低繁殖的细胞(组织)内型,宿主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并产生抗特异性攻击的能力,这种免疫现象叫带虫免疫。

疟原虫、弓形虫。

13.伴随免疫:某些寄生虫感染诱导宿主产生的免疫应答对体内已有的寄生虫无
杀伤或清除效应,但具有抵抗同种寄生虫的幼虫再感染的能力,这种免疫现象叫伴随免疫。

日本血吸虫。

14.专性寄生虫:指寄生虫生活史的各个时期或某个阶段必须营寄生生活,不然
就不能生存的寄生虫。

15.兼性寄生虫:有些寄生虫主要在野外营自由生活,但在某种情况下可侵入宿
主过寄生生活。

16.机会致病性寄生虫:有些寄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形感染状态,
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虫体大量繁殖,致病力增强,导致宿主出现临床症状。

17.幼虫移行症:是指一些寄生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人或动物)后,不能
发育为成虫,这些幼虫可在体内长期存活并移行,造成局部或全身性的病变。

18.寄生物(虫):寄生虫、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真菌等已放弃了自生生活方
式,而暂时或永久地寄生于人或动、植物的体表或体内以获取营养,赖以生存,并顺海对方,这类过寄生生活的生物称为寄生物。

其中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则称为寄生虫。

19.异位寄生(损害):寄生虫在常见的寄生部位意外的组织器官内寄生,这种寄
生现象称为异位寄生。

由异位寄生引起的损害称为异位损害。

(丙)
20.隐性感染:人感染寄生虫后,既没有临床表现,又不易用常规方法检获病原
体的一种寄生现象。

(丙)
21.寄生虫病:有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寄生虫感染称寄生虫病。

(丙)
22.带虫者:感染者没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称带虫者。

(丙)
23.感染期:在寄生虫生活史中,能感染人体的阶段称感染时期。

(丙)
24.生活史: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

(丙)
25.世代交替:有些寄生虫有有性生殖、无性生殖两种生殖方式才完成一代的发
育,即既无性生殖世代与有性生殖世代交替进行。

(丙)
26.宿主: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到损害,受害者提供营
养物质和居住场所给受益者,这种关系称为寄生,受害的一方称宿主。

(甲)
27.消除性免疫:指宿主能消除体内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完全的抵抗力。

(甲)
28.非消除免疫:大多数寄生虫感染可引起宿主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
但是,对宿主体内原有的寄生虫不能完全被清除,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临床表现为不完全免疫,一旦用药物清除体内寄生虫后,宿主已获得的免疫力便消失,宿主可以再次感染寄生虫。

(甲)
29.人兽共患寄生虫:可以在人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寄生虫。

(甲)
世界卫生组织: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锥虫病、麻风(不是寄生虫病)。

国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钩虫病。

单独甲大班老师:绿色丙大班:蓝色综合:红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