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补体系统
补体受体
CR1~CR5、C3aR、C4aR 、 C5aR等
三、补体的理化性质和来源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补体固有成分通常均以酶原 或非活化形式存在于体液中,只有被某些物质激 活后,才能按一定顺序呈现酶促级联反应,并在 激活过程中产生多种具有不同生物学活性的片段 和复合物。 补体过度激活也能引发严重的过敏性炎症反应或 产生病理性免疫损伤。
MBL
+
病原体 甘露糖 残基
MASP MASP
C1
C4a C4 C4b
C2 C2b C2a
C3转化酶
C3
C4b2b
C3a C3b
C4b2b3b C5转化酶
三、旁路途径
不经C1、C4、C2,由C3、B、D因子参与 的激活过程。 激活物质为细菌、脂多糖、酵母多糖、葡 聚糖等。
经典途径
或自发产生
D因子 B因子
➢ 膜辅助因子蛋白(MCP)
作用方式: 辅助I因子裂解灭活细胞表面结合的C3b和C4b。
效应:抑制C3转化酶在细胞膜上形成。
➢ 衰变加速因子(DAF)
作用方式:
竞争性抑制C2与C4b结合、B因子与C3b的结合; 诱导C4b2b中的C2b和C3bBb中的Bb快速解离。 效应:抑制C3转化酶在细胞膜上形成;促进C3转
复习题
1. 试述补体经典激活途径。 2. 试比较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不同。 3. 简述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调理作用
C1INH缺陷: C1INH↓→C1↑→C4、C2裂解↑→C2a↑ C2a(补体激肽)可增加血管通透性,患者出现皮肤、 粘膜水肿。此病称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可用C1INH治疗。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酵母多糖、葡聚糖、凝聚
的 IgA 和 IgG4
参与的成分 C1、C4、C2、C3、C5~C9 MBL、MASP、C4、C2、 C3、B 因子、D 因子、
和激活顺序
C3、C5~C9
P 因子、C5~C9
所需离子 Ca2+、Mg2+
Ca2+、Mg2+
Mg2+
C3 转化酶 C 4b2b
C 4b2b
C3bBbP
➢ 保护素(膜反应性溶血抑制剂,MIRL, CD59)
作用方式:与细胞膜表面的C5b67结合,再与 C8结合,干扰C5b678的生成;还可直接与C9 分子结合阻断MAC的形成。
效应:分布于各种血细胞表面,阻止MAC形成。
➢ 补体受体1(CR1)
作用方式:替代C2和B因子与自身组织细胞表 面结合的C4b/C3b 结合。
第四章 补体系统
重点提示
补体系统的组成 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及意义
第一节 概 述
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19
Jules Bordet Belgium
b. 1870 d. 1961
化酶裂解失活。
➢ 同源限制因子(HRF)
作用方式:阻断C9与C8结合。
效应:抑制MAC形成。
✓当靶细胞与补体来源于同一 种属时,补体的攻膜效应通常 会受到抑制,称为补体效应的 同源限制。
✓血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 其他管道上皮细胞是感染和炎 症时最容易受到补体攻击的靶 细胞,HRF在这些细胞表面的 丰富表达在保护自身组织细胞 的完整性和维持其生理功能上 具有重要意义。
效应:抑制经典途径、MBL途径C3转化酶。
➢ H因子(factor H )
作用方式: 竞争性抑制C3b与B因子的结合; 从C3bBb中解离置换Bb; 辅助I因子裂解液相中的C3b。
效应:抑制旁路途径C3转化酶。
➢ I因子(factor I) 作用方式:裂解C3b、C4b。 效应:抑制C3转化酶的形成。
补体激活产生的中间产物极不稳定,限制 级联反应。
一、血浆中补体调节蛋白的作用
C1抑制物 C4结合蛋白 H因子 I因子 S蛋白 过敏毒素灭活剂
➢ C1抑制物(C1-INH)
作用方式:与C1不可逆结合,使C1失活。 效应:抑制经典途径。
C1-INH
➢ C4结合蛋白(C4BP)
作用方式: 竞争性抑制C4b与C2的结合; 从C4b2b中解离置换C2b; 辅助I因子裂解液相中的C4b。
➢ S蛋白(S protein) 作用方式:与C5b67结合。 效应:抑制MAC形成。
➢ 过敏毒素灭活剂(AI)
作用方式: 可去除C3a、C5a羧基末端的精氨酸残基。
效应:使C3a、C5a失去过敏毒素活性。
二、膜结合调节蛋白的作用
膜辅助蛋白(MCP) 衰变加速因子(DAF) 同源限制因子(HRF) 保 护 素 ( 膜 反 应 性 溶 血 抑 制 剂 , MIRL , CD59) 补体受体1(CR1)
2.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激活途径的相关蛋 白:MBL、MASP(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
3. 旁路激活途径:B因子、D因子、P因子 4. 共同终末通路活化的补体成分:C5~C9
补体调节蛋白(参与调控)
1. 可溶性调节蛋白:C1抑制物、I因子、H因子、C4 结合蛋白等
2. 膜结合调节蛋白:DAF等
产生部位:肝脏、单核-巨噬细胞、肠粘膜上皮细 胞、内皮细胞等
补体固有成分均为球蛋白,血清含量相对稳定, 占血浆球蛋白总量的10%
补体的固有成分中C1q分子量最大,肽链数目最 多,D因子分子量最小;C3血清含量最高,D因 子含量最低
不耐热,加热56℃、30分钟灭活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
补体系统各成分通常以非活性状态存在于血浆中, 在活化物质作用下,补体发生复杂的级联反应,表现 出生物学活性,此为补体的激活。
4. 补体活化的关键步骤是C3转化酶的产生、C5转 化酶的作用和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
5. 补体激活途径及效应均受到精密的负反馈调控作 用。
6. 补体最重要的功能是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补体 活化过程中产生的不同活性分子通过细胞表面的 补体受体发挥各种生物学效应:如调理作用,清 除免疫复合物等;补体C3a,C5a等具有炎症介 质作用;补体还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C3b
C3
C3a
C5
攻膜阶段
C5转化酶
C—4b—2b—3b
↓
C5a
C5
C5b
C6
C7
插入浆膜脂
质双层中
膜攻击复合物
(membrane attack
C5b67
complex, MAC )
C5b678
C8
C5b6789
C9
二、MBL途径 感染早期,肝细
与经典途径过程基本类似,但胞蛋分白激泌活的物急质性是期 细菌表 面甘露糖残基,激活过程始于细菌表面甘露糖残 基与MBL(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结合;
小结
1. 补体系统是由多种糖蛋白分子共同组成的生化级 联反应体系,其中包括血清补体固有成分、可溶 性及膜表面调节蛋白以及补体受体。
2. 补体是最为重要的固有免疫成分,是固有免疫应 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发挥效应的重要工具。
3. 激活补体系统的途径有三条:始于C3分子自发 裂解的旁路途径;MBL介导的凝集素途径;抗体 分子介导的经典途径。
抗原决定基 补体C1q结合点
免疫球蛋白与相应抗原结合前后构型变化
识别阶段
C1q花蕾状结构 C1q C端与Ig补 体结合位点结合
C1r2C1s2 哑铃状结构
识别阶段
活化阶段
C1s ↓ C4a C4
C4b
C2
C3转化酶
C1s
Mg2+ ↓ C2a
C5转化酶
C4b2
—— C4b2b
C—4b—2b—3b
MBL分子结构类似于C1q分子,直接识别并结合 细菌表面甘露糖残基,进而依次激活MBL相关的 丝 氨 酸 蛋 白 酶 -1 ( MBL-associated serine protease,MASP-1)、MASP -2;
MASP与活化的C1s具有同样生物学活性,可水解 C4和C2分子,继而形成C3转化酶,其后过程与 经典途径相同。
经典途径 MBL途径 共同末端通路 旁路途经 在激活的三条途径中,在抗感染初期主要是旁路 途径和MBL途径,后期(特异性抗体产生后)经 典途径才会产生效应。
一、经典途径
参 与 的 成 分 : 依 次 为 C1 、 C4 、 C2 、 C3 、 C5 ~ C9,其中C1通常以C1q(C1r)2(C1s)2 复合大分子 形式存在。 激活物:主要是IgG或IgM与抗原结合形成的免疫 复合物(immune complex,IC),其中Ig激活补 体能力的强弱依次为IgM>IgG3>IgG1>IgG2。 激活过程:识别阶段→活化阶段→攻膜阶段
√ √
√
攻膜复合物
√ √ √
C3a,C5a √
第四节 补体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
溶解各种靶细胞→抗微生物 补体激活→形成MAC
溶解自身细胞→组织损伤与疾病
调理作用 C3b、C4b、iC3b与靶细胞结合,通过与吞噬细胞表 面 CR1、CR3、 CR4的结合,促进吞噬。
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
C5 转化酶 C 4b2b3bC4b2b3bC3bnBbP
作用时相 感染后期,在特异性免 感染早期,在非特异性免 感染早期,在非特异性免
疫效应阶段发挥作用 疫效应阶段发挥作用
疫效应阶段发挥作用
第三节 补体活化的调节
补体具有严格、准确的有效的自我调节机 制,补体系统一旦被激活,系统的“能量” 突然爆发,活化与抑制两方面暂时失去平 衡。此时,抑制性调节机制发挥作用,使 补体系统逐渐恢复自稳状态,以避免对组 织造成严重损伤。
免疫复合物
经典途径
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