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档案中《直隶布政使司为知照修例事宜咨》研究苏州大学档案系副教授王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清代档案“永定河道”卷中,留存有《直隶布政使司为知照修例事宜咨》一文。
它是反映清代纂修则例、废除旧例及谋求例、案划一的第一手资料;对考证清代公文特定专门用语,也有一定研究价值。
但迄今为止,尚无专文论及。
本文试从古文书学角度加以探讨。
一、《直隶布政使司为知照修例事宜咨》结构层次钦命直隶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加十级纪录二十次方嘉庆十七年九月十六日蒙总督部堂温宪牌:‚嘉庆十七年八月二十七日准吏部咨:‘文选司案呈:嘉庆十六年遵旨清查例案。
本部议复:‚自十二年修例以后起,至本年止,逐一查出题、咨各成案。
有例所未备而办理尚属允协将来应遵照者,即于稿内注明应存字样,另立册档,逐件载入,以便援引照办。
俟修例时,分别增注入例。
其与例未协者,将原稿即行销毁。
仍造册注明事由,钤印存贮,嗣后永不许援引比照。
其应销之案,摘叙事由,开单知照京内外衙门:嗣后均不许援照;亦不得因案已查销,将从前议结缘由藉词声请改议。
至十二年修例以前旧案,悉令贮库钤封,不许再为引用。
庶自此例、案(画)[划]一,可以永绝弊端‛等因。
奉旨:‚依议‛钦此。
相应将应销各案摘叙事由,开单知照各直省遵照。
本部现在开馆纂修则例,俟告成后,再为通行颁发,悉遵定例办理可也’等因到本部堂。
准此,拟合就行。
为此,仰司官吏,即转行各属一体遵照办理,仍饬该经历刊刷例本,通颁各属。
并[另备]六十番,呈送本部堂衙门备查。
毋违‛等因到司。
蒙此,除移、[饬]遵照并刊刷例本另行颁发、呈送外,拟合就移。
为此,合咨贵道,希即转行各属一体遵照办理施行。
计移抄咨一本。
正文依现段落分为三层:(1)事由。
以前衔和表达行文目的的“为知照事”组成。
(2)缘由。
引述牌文,叙明事之缘起。
(3该文内容单纯,缘由部分构成该文主体文字。
缘由段采用层层装叙的表述方法。
(1)布政使司咨文,引用了总督牌文。
(2)总督牌文,基本上全引了吏部咨文。
(3)吏部咨文,就是装叙文选司案呈。
到“可也”为止,装叙的案呈结束,吏部咨文也同时结束。
(4)案呈中,就上述运转过程各自标明的日期考察:(1)吏部咨直隶总督为八月二十七日,总督用《牌文》转达为九月十六日,相隔二十天,已欠迅速。
(2)直隶布政使司咨永定河道,则为十一二、《直隶布政使司为知照修例事宜咨》文种考证其一,咨文种源流考证。
咨,是地位相当的高级官署间相互行文时使用的平行公文文种。
咨的本义是商量、询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谋事曰咨。
”在唐以前,是作为一种行为,未发展为公文。
公文用咨,约始于唐朝。
据少林寺所存《柏谷坞庄碑》碑文载:武德(唐高祖李渊在位的年号)八年(公元625年),秦王李世民出教,赐少林寺地四十顷、水碾一具。
秦王府主簿咨于田曹,田曹判“依咨”二字。
但是,唐朝法定的平行公文是“刺”,后世才易刺为咨。
宋代,学士院移文于三省、枢密院,称咨报。
元代,中书省发文各地行中书省,称咨付。
明代,六部之间,及六部行都指挥使司,均用咨文。
清代,咨用于平行或不相隶属的司、道以上高级官署之间。
具体辨析:(1)在京各部院之间。
(2)各部院与总督、巡抚、都统、将军之间。
(3)总督与巡抚之间。
(4)布、按二司与道员之间。
(如本文即为典型实例。
)(5)总督、巡抚与提督之间。
(6)巡抚、司、道与总兵之间。
(7清代,咨、关、移均为平行文种。
其分工是:咨用于高级衙署之间;关用于中、低级衙署间;移用于低级衙署间。
其二,案、例、例案、则例考证。
清代,一事之始末的全部公文归档,称为一案。
既往已确定之案,谓之成案。
凡在皇帝谕旨中,或奏经皇帝批准的公文中,在“嗣后”字样后的规定性文字,称为“例”。
凡内容可作为例的文书、案卷,遂称“例案”。
则例,是将历年之例分门别类汇编成的专书。
在政务实践中,又分为两类:其一,抄白事例,为未经正式刊行,留本部备查的则例。
其二,刊刷例本,为经批准正式编印颁行的则例。
该文所述“开馆纂修则例”,即指后者。
清代行政陈旧、保守,俗称“无例不兴稿”。
即使是中央政府各部长官交办的稿件,若与“例”相违背,司员、书吏亦可借口“与例不合”,而予以推翻。
为规范行政规章,清代纂修则例,屡见史书记载。
该《咨》成文于嘉庆十七年。
“嘉庆”,是清仁宗顒琰在位的年号。
“十七年”,为公元1812年。
由《咨》文内容可知:吏部在嘉庆十二年纂修则例后,仅隔五年,于十七年再度开馆纂修则例。
这一事实,既显示了清政府对行政规章的重视,有利于例、案划一,约束、减轻书吏的舞弊。
但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了清代书吏挟例案以乱政的严重程度。
文表述粗疏的反映。
如仅就字面理解,易误解为刊刷尚可比照之例。
但经查阅卷内相关档案文件,此处的“例本”,恰恰指将所注销的各例案刊印成小册子,并严格要求不再比照。
原吏部咨文后,列有已注销的例案60余条,而总督牌文将其作为附件。
即该《咨》文附件标注所称“计移抄咨一本”。
(此句中的“移”字指发文动作。
)要求经历司照此刊印,以备颁发。
并多印六十本(原文称为“六十番”稍欠明晓),上呈总督衙门,以备发给省级各衙署。
三、该《咨》文所涉制度解析其一,清代说堂制度和呈堂稿用语源流考证。
清代,各部的正、副长官尚书、侍郎坐大堂办公,故统称堂官。
清代部文,通常由各司司员起草,当面向本部长官宣读并解释,以供审定,称为说堂;此稿遂称呈堂稿。
“案呈”,为呈堂稿的首称用语。
案呈一词,渊源于宋朝。
宋代,在六部之内,各自按职能划分为“司”,“司”下划分为“案”(类似于今天国家各部所设的司之下有处)。
例如,“度支司”下划分为七“案”,刘禹锡就曾任度支司“盐铁案”。
宋代下发的部文,启首语“某司某案呈”,指明承办机构。
后代,部下分司,司下不再分案,但呈堂的文稿仍循例称为“某司案呈”。
沿用日久,“案”字词义,与“司”字分离,而与“呈”字结合。
“案呈”就成为部文装套呈堂稿的领述词。
例如,直隶总督《牌文》中引述吏部《咨》文。
而吏部咨文本身内容,即装套了文选司案呈。
(“文选司”,为吏部之内负责各类文件汇编的部门)。
其二,总督称“部堂”解析。
“部堂”解。
清制,总督例加兵部尚书衔(即仅给此衔,并非实任其职)。
故此,在下行文中,总督自称“本部堂”;在上行文中,下级对总督他称为“部堂”。
该文中的“总督部堂温”,即指直隶总督温成惠。
字景侨,山西太谷人。
嘉庆十二~十八年在任。
其三,阙名制度考。
该《咨》文事由,表述为“钦命直隶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加十级纪录二十次方为知照事。
”“方”字后空有两格位置,体现了清代公文中对长官书姓阙名的制度。
书姓阙名制度,是由宋以前的“阙名自押”制度演变而来。
古代盛行避讳,不仅公文正文中避免运用犯讳字样,即使某一公文中已使用了长官姓名,文书工作人员起草、誊写时也不敢直书其名,而要在长官官衔后空出书名位置,谓之阙名;留待长官审核认可后亲笔填写,谓之自押;两者合称“阙名自押”。
长官在官衔后阙名处亲笔押名,遂表示已审定全文,批准生效发出。
例如:前述少林寺《柏谷坞庄碑》,载有武德四年《秦王李世民告少林寺文》。
其中,“世民”二字与通篇书写字体不同,即为亲押之故。
阙名自押制度沿用至宋代废止。
因为,同一篇公文如数处阙名,就要数度亲押,颇为繁复,难免偶有疏漏;久而久之,相沿成习,徒具阙名之形,而无亲押之实;长官懒于自押,遂失去批准公文生效的深意。
现存清代档案中,许多公文在长官全衔后书姓阙名,空下两字位置,即为此故。
该《咨》在引述上级来文时,写成“总督部堂温宪牌”。
一则,由于布政使司是直隶总督的下级,对上级长官须避其名讳,只称姓,不敢直书其名。
再则,因原《牌》文本就未四、该《咨》所反映的公文特定词语例释其一,称谓词“本”、“该”、“属”、“宪”例释。
称谓词,是旧式公文中,对发文机关、责任人和收文机关、个人及第三者,依据行文关系、地位高下,所分别选用的不同特定指称代词。
“本”,为平行文、下行文中对自身的称谓。
其组合模式:将“本”字冠于发文机关级别称谓或职衔之前。
例如该文中,“本部”,是吏部在《咨》文(平行文)中的自称。
“本部堂”,是直隶总督在《牌》文(下行文)中的自称。
“该”,为旧式公文中,用于指称作为收文者或第三者之下级。
譬如:直隶总督牌文中所称的“该经历”,据下文布政使“饬刊刷印本”一语考证,当是指直隶布政使司衙署内的经历司(掌往来文移的办事机构)。
其负责人亦名“经历”,为从六品官。
“属”,为旧式公文中,用于指称作为收文者或第三者之下级。
如直隶总督《牌》文中所说的“通颁各属”,就是要求布政使,将经历司所印的已停废各例案,发给所有下级各一本。
“各属”,即各下级衙署。
包括各道、府、州、县。
“宪”,为清代旧式公文中的称谓词。
其实际用途有三:(1)指称上级长官,如宪台泛指所有上级长官。
当具体指某一长官时,则用特定称谓。
例如,对总督尊称“制台。
(2)指称上级长官的公文。
例如,该《咨》文中对总督牌文,称“宪牌”。
(3)指称长官的行为。
例如,请其批准,可称“宪裁”。
其二,表示引用已有公文的专门词语例释。
“蒙”、“准”,为清代公文中表示“收到”之意的领引词。
因旧式公文既不分段、又无标点。
当需要引述另一公文时,为使自身文字与引述文字相別异,遂在引文之前冠以领引语,在引文之后缀以结转语,作为界划和标志。
其中,“蒙”(或写作“奉”),表示引用的为上级公文(如该文中直隶总督是布政使司的上级);“准”表示所引用的为平行公文(如该文中吏部对直隶总督用《咨》文)。
与之同一类型的专门词语还有:“据”,用于领引下级公文。
“等因”,为表示引用上级公文结束之处的引结词。
并起到类似于现代汉语中句号兼后引号的语法功用。
如该文引用总督《牌》文结束后,所用的“等因到司”。
与之用一类型的专门词语还有:“等由”,用于引结同级、不相隶属机关公文;“等情”,用于引结下级公文。
在旧式公文写作中,“蒙(或奉)……等因”、“准……等由”、“据……等情”是稳定结合的三组装套用语模式,以分别表示引用下行文、平行文、上行文。
如因特殊原因,使一组装套模式中某一用语与引文的行移方向不一致,从而使同组整体色彩不相协和,称为“易色”。
其中,凡前一组中换用了本属后一组的某用语,称为“降色”,表示作者枉自尊大或对所引公文的原作者不满。
反之,则称“升色”。
例如该文所示:直隶总督《牌》文引用的是平行文《咨》,虽然领引词依惯例采用“准”字,但因引文作者(吏部)之地位高于本机关,故釆用“等因”字样。
以引结词升色表示尊敬。
“蒙此”(或“奉此”)、“准此”,是旧式公文的承转词。
分别在引用下行文、平行文结束之后,作为转入自身文字叙述的语言标志。
从而揭示引文作者与本文作者之间的行文关系。
该类特定专门语词还有:在引用上行文结束后,则釆用“据此”承转回自身文字叙述。
引结词与承转词,共同组成“结转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