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小专题之丹霞地貌典型例题一:(20分)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2010年8月,中国大陆六个丹霞地貌风景区“捆绑”组成的“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正式通过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丹霞”由丹霞山、赤水、泰宁、莨(Lthng)山、龙虎山(包含龟峰)、江郎山六处丹霞地貌景区组合而成,丹霞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这些地貌大体来看呈红色,是出露在地表的红色砂砾岩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从而形成的山峰和奇岩怪石的特殊地貌。

“中国丹霞”捆绑申报世界遗产的成功,使得这一地球演化史中形成的特殊地质地貌更加为世人所瞩目,也对中国如何进一步保护和开发好这些“人类共同的财富”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1)分别指出中国大陆六个丹霞地貌风景区所位于的省区:(6分)①(赤水)②(蒗山)③(丹霞山)④(龙虎山)⑤(泰宁)⑥(江郎山)(2)红色砂砾岩在岩石三大类成因类型中属于__________岩,图示地区的红色砂砾岩发育成丹霞地貌所经受的外力作用主要是__________(两种外力作用即可)。

(6分)(3)指出“中国丹霞”捆绑申报世界遗产地所在区域的主要自然植被,并结合图8,简要描述丹霞地貌的景观特征。

(8分)参考答案:(1)6分,每空1分。

①贵州(赤水)②湖南(蒗山)③广东(丹霞山)④江西(龙虎山)⑤福建(泰宁)⑥浙江(江郎山)(2)沉积(2分)风化剥离与流水的侵蚀等(4分)(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分)雄浑的山块形态(石峰、石堡、石墙、石柱形态)(2分)大气磅礴(直立的)的陡崖鲞壁(或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2分),以红色为基调、融合大自然多种元素的山、石、林、水等自然要素一体(2分)典型例题二: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东南部典型的丹霞地貌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山块之间常形成被陡崖围合的沟谷。

典型丹霞地貌海拔大多在300—400米之间,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难以达到通常意义上产生垂直分异的高差,却形成了特殊的植被分异现象(如下图所示)。

(1)根据自然带分布规律,指出我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及其指示的气候特点。

(2)实际上,丹霞地貌山顶植被类型发生了变异,请说明原因。

(3)分析丹霞地貌底部沟谷地带发育季雨林的原因。

(4)在流水作用下,丹霞地貌山顶和沟谷植被出现垂直分异,试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1)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干燥。

(2)山顶面积小,保存水分条件差;土层较薄,保水性差;风力较大,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导致山顶较干旱,发育耐旱的硬叶植被。

(3)沟谷地势低,地表径流汇集;沟谷地形封闭,光照相对较弱,蒸发量较小,水分充足,有利于发育喜湿的季雨林。

(4)在丹霞地貌的发育过程中,顶部受流水侵蚀,水土流失;沟谷流水沉积,土层堆积,水土汇集;从而引起水土垂直分异,导致植被类型的垂直分异。

典型例题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福建、湖南、广东等地以红色砂砾岩为主体的丹霞地貌发育广泛。

该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是,平顶山体,相互分离,四壁陡立。

某地理小组在对上述丹霞地貌考察时发现,丹霞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较小,但不同山体大多存在着山麓和山顶植物种类和数量较多、山腰较少的“哑铃式”分布格局。

考察人员还发现,许多峡谷中热带物种所占比重较同纬度其他区域高,尤其在偏南向开口的半封闭型谷地的坡脚地带,形成了“沟谷雨林”。

图10示意某丹霞地貌区的植被分布及“沟谷雨林”景观。

(1)筒述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

(2)从地形、土壤等角度,分析植物呈“哑铃式”分布格局的原因。

(3)分析“沟谷雨林”形成的有利条件。

参考答案:(1)含铁的碎屑物在地势低洼处沉积并固结,形成红色砂砾岩;地壳抬升与挤压形成(垂直节理发育)中低山脉;流水沿岩层裂隙侵蚀,并在重力崩塌、风力侵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山体相互分离,四壁陡立的丹霞地貌形态。

(2)多数山体,山麓坡缓,土层较厚,落叶层较多,土壤肥沃,光照和水分充足,植物的物种数量和生物量较多;山顶平缓,土层较厚,土壤保水性好,土壤含水量多,植物种类和数量较多;山腰地形陡峭,土层较薄或无法保留土壤,且土壤水分条件差,植物种类和数量较少。

(3)位于我国东南部,纬度更低,太阳高度更大,气温更高;四周崖壁陡立,使阳光反射更强,沟谷得到的太阳辐射更多;偏南向开口的半封闭型谷地的坡脚地带,湿润气流容易进入,降水多,水热条件好;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较小且山体相互分离,有利于暖湿水汽在其间的流动、扩散。

典型例题四:阅读材料和图片,完成下列各题。

(10分)材料一 2013年伊始,韶关丹霞山风景区就出现了10万人次的最大峰值。

(图22甲图)各有关部门立即启动了紧急预案,大批交通干警上路分流,山门外多处应急停车场启用,确保了车辆在车流人流的最高峰安全运行。

但在汹涌的游客大潮中,也暴露了景区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

材料二中国生态学学会在丹霞山与景区联合举办“2013中国生态景区旅游发展论坛活动”,通过对丹霞山旅游保护与开发的实地考察,共同探讨中国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材料三丹霞地貌景观(图乙)(1)丹霞地貌的成因是______,观赏这种地貌应选择______方式才能获得最佳观赏效果。

(2分)(2)国际自然联盟曾对中国丹霞地貌申报项目提出质疑,原因是中国的一些丹霞地貌在保护方面还不具备条件,一些景观区没有很好地控制旅游业对地貌环境的破坏。

结合材料和图分析发展旅游业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

(3分)(3)佛教圣地丹霞山发展旅游业对佛教文化有什么影响。

(2分)(4)请为丹霞山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列举至少3条)。

(3分)参考答案:(1)流水侵蚀远眺(2分)(2)产生污染;导致珍稀物种灭绝、破坏良性生态平衡;对地表环境、自然资源造成破坏,威胁自然遗产;破坏传统文化、毁损文物古迹;对正常社会秩序产生冲击。

(任答3点,得3分)(3)有利于促进佛教文化交流与发展,有利于对传统佛教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分)(4)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不应设在脆弱敏感的生态区域;住宿设施要由当地人自主经营管理,以保持地域文化的完整性;采用节能设备,所用能源及设施不要给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提供以地域产品为主的饮食(最好是绿色食品)及旅游纪念品;控制游客数量,以便控制和防止过度利用旅游资源;培训生态旅游的策划者和导游。

(任答3点,得3分)典型例题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海拔一般不高,大多在300—400米之间,常常表现为山峰四面陡崖,形成一个个“孤岛”状山块和悬崖围闭的沟谷,山块悬崖的相对高度大多不超过200米。

在其独特的地貌影响下,形成特殊的植被分异现象。

下图为丹霞地貌区植被分异模式及某山块植被景观图。

(1)描述山块植被的分异特征,并分析原因。

(2)分析山块顶部与缓坡沟谷植被差异的成因。

(3)分析我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

参考答案:(1)特征:呈环状分布;植被由中心向外围依次为乔木、灌木、旱生灌木—草本等(或山顶型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山顶型亚热带硬叶灌木林、山顶型干旱灌丛或地被植物等;或耐旱性增强)。

原因:山块中部土层平缓较厚,保水性较好;由中部到边缘部位土层变薄,土壤含水量变少。

(2)山块顶部高耸,土层相对较薄,保水性相对较差;通风良好,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具有“干岛效应”)山顶较干旱,发育耐旱的植物群落。

缓坡沟谷地带被山块围合,温度较高;地势较低,土壤较厚,水分充足;具有“热岛+湿岛效应”,发育偏暖湿的植物群落。

(3)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沟谷、山顶、陡崖等地貌形态独特多样,局地水热、土壤状况差异大;当地山顶、陡坡、悬崖广布,人类活动干扰少。

典型例题六:读图所示地貌景观图,任选其一,描述地貌景观的特征。

丹霞山黄土塬参考答案:丹霞山:起伏大,坡度陡峭,形态独特,山体呈塔柱状(或山峰孤立),有水平层理,由红色岩石组成,植被覆盖好,等。

(写出5点即可)黄土塬:顶部平坦,边缘坡度较陡,沟壑纵横,由深厚的黄土组成,土质疏松,植被覆盖较少,等。

典型例题七:某学校在某山区组织了一次远足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丹霞地貌是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砂砾岩层巨厚,垂直节理发育.因在中国广东省北部韶关仁化县丹霞山有典型发育而得名(如图)。

材料二:在距今1.4亿年至7000万年间,丹霞山区是一个大型内陆盆地,后来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形成今天的地貌形态。

材料三:“地震真正的故事记录在岩石和土壤中”。

地震是由地壳深处断层的运动引起的,如果运动足够强烈,地表就会产生裂缝,数年后,沉积物又将裂缝覆盖。

(1)从岩石的成因上看,红色砂砾岩属于______。

(2)结合材料,推测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

(3)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什么地方多地震。

参考答案:(1)沉积岩(2)内陆盆地首先接受陆相红色砂砾岩沉积后来地壳抬升砂砾岩层被外力侵蚀切割,未被侵蚀的砂砾岩出露形成(3)板块交界处或者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典型例题八: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左图福建省年降水量等值线分布示意图(单位:mm)。

材料二:右下图为福鼎市太姥山岩石为粗粒花岗岩。

右下图位于泰宁的丹霞景观(红色砂岩)是中国东南诸省中丹霞地貌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

(1)描述福建省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成因?(2)从岩石类型及其成因的角度比较福建泰宁丹霞地貌和福鼎太姥山地区岩石的差异。

(3)简析武夷山脉东西两侧冬季气温的差异及原因。

参考答案:(1)分布特点:年降水量线的分布与海岸线大体平行;年降水量大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起伏式递增;山地多于平原; (3分)。

形成原因:福建降水主要由东南季风带来湿润水汽受地形抬升形成;两大山带中一些海拔较高的山峰,降水量多;闽东南沿海地区地势起伏较小,地形对气流的抬升作用弱,降水少(3分)。

(2)福建泰宁地区的岩石为红色砂岩,主要属于沉积岩;是外力侵蚀、搬运、堆积形成的(2分);太姥山地区岩石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是地下岩浆喷发冷却凝固形成(2分)(3)我国冬季盛行西北风;武夷山脉能够阻挡冷空气的入侵;所以东侧温度较高,西侧温度较低(3分)典型例题九:读材料及“河西走廊示意图、七彩丹霞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丹霞地貌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

以中国广东省北部丹霞山最为典型。

材料二:七彩丹霞地貌——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千万年前这里曾是茫茫湖泊,河流众多,经过几番地质演化,在外力作用下形成面积大、集中,层理交错、岩壁陡峭、气势磅礴、造型奇特、色彩斑斓的丹霞地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