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学生的惰性

浅谈学生的惰性

浅谈学生的惰性
瞿靖中心小学滕兴伟
小徐是我校四年级的学生,平时作业拖拉,在家因要求其“快速”完成作业,经常与母亲发生矛盾,还有过几次动手经历。

这次又因为没有做回家作业而被英语老师把其母叫到了学校。

其母听老师反映了小徐最近在校学习情况后,对小徐胳膊进行了捏打,小徐受不了,就与母亲在教室前走廊内扭打了起来。

许多学生及老师围观,后经过劝解并由小徐英语老师陪同到校心理咨询师进行疏导。

孩子原本不需要为学习而苦恼,因为学习就如同身体生长发育一样自然顺畅。

生命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

小徐为什么这样讨厌学习?为什么这样讨厌写作业?这个是我们从事教育职业的老师和关注着孩子健康成长的家长们应该思索的问题。

一、让学习变成了一件苦差事
我想大多数学生心里都是这样想的,学习是件“苦差事”,学不好老师、家长都要批评,同学朋友都会看不起自己,所以大多数学生其实不想学课本上的知识,只是迫于种种压力,才勉强在那撑着。

这种不能全身心投入的学习状态,哪能换来一个好成绩,长期以往只能是越考越差,学生们对自己也越来越没有自信。

慢慢的,这个原本还有些上进心的学生逐渐不再“刻苦”,也不再想学习,成了老师、家长心中的“问题生”,每每提起就摇头。

上面事例中的小徐妈妈,为什么帮小徐包办掉所有的学习以外的事情,我想某种程度是因为,小徐妈妈觉得学习是件“苦”事,孩子已经这么苦了,还能让他被其他事情所累所苦吗?于是,孩子没有一个多彩的成长环境,每天只是对着四面白墙壁,对着黑白相间的书本练习册。

妈妈的良苦用心将小徐推进了灰色的童年。

在灰色世界内成长的孩子能不是灰色的吗?所以我以为,我们老师和家长都需要检讨一下自己,我们是在画一幅彩色的画卷还是一副灰色画卷。

从自身的改变开始做起,我们不能一时间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至少也要让我们用行动来告诉孩子们,学习是件“不苦”的事情,它跟吃饭、睡觉没什么区别。

可能很多人要说,将学习当成一件苦差,静心啃食,这不是我们老祖宗古来的教育经验吗?车胤的“萤入疏囊”、孙康的“雪映窗纱”、匡衡的“凿壁偷学”等等,不是最好的佐证吗?现代许多伟人也都是通过刻苦努力学习成就伟业的。

所以说让孩子具有“刻苦精神”,不断磨练,这才是对孩子负责的表现!
“刻苦”是一种成熟的学习品格,它不会凭空产生,它是在理性和兴趣的土壤上生长的。

当孩子还是幼儿、儿童时,理性的思维和兴趣还没有建立起来时,我们过早的将这种可视为真理的“刻苦”精神灌输下去,能回馈给我们的只能是反抗和抵制。

所以我呼吁,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不要再夸大学习的“痛苦”了,将你的注意力作一些转变,给孩子一个自由呼吸的空间吧!
二、做作业成了一种惩罚方式
我想很多老师和家长都用过这招来对付过孩子们。

当学生写错或是默写不出是,老师会要求抄写多少遍,让孩子记忆。

当孩子学习成绩不佳时,家长会让孩子关禁闭在家做所谓的家庭作业,来巩固提高学习成绩。

上述事例中的小徐妈妈,就是觉得自己孩子学习不理想,所以把小徐所有的原本可以游戏、可以自己处理的时间都纳入了学习时间范畴,给他买了很多课外练习册,做完了老师布置的回家作业,就开始做妈妈买的练习册。

所以在孩子眼中,作业完了还是作业。

小徐
开始乘妈妈不在的时候玩笔,玩手指,学习习惯越来越差,慢慢的变成写几个字就必须玩一下铅笔之类的才能继续,不专心成了小徐的习惯。

在这样的习惯下,孩子还能学好,那真是奇迹了!
可能也有人说,那是因为小徐妈妈太变态了,一般家长不可能这样逼迫孩子的。

那么下面的情况我们大家是否觉得司空见惯呢?当孩子默写生词,写不出来的时候,老师或是家长们会说,那你写十遍吧,这样你就记住了。

有的家长为了保险起见,等孩子写十遍了,还会让他再默写,依然没有默写出来,那就继续抄写,再默写。

大家可能觉得这个方法是最有效,也最容易操作的,所以基本每个老师和家长都会采用。

但是大家是否发觉,这样在我们成人看来理所应当的事情,在孩子身上却是不那么奏效。

三、“管”出优秀来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每个家长的意愿。

某些时候,这也成了我们老师的期望,作为老师当然希望自己班里的学生个个聪明好学,活泼守纪,这样老师就可以不用费心管理,岂不轻松?家长也会觉得孩子很优秀而倍感欣慰!可是,这只是一种期望,一种梦想!在老师眼里,希望家长多管管孩子。

即使已经很优秀的学生了,老师还是会建议家长再给这些优秀加点码,让我们更优秀;而对于那些相对还没有达到我们要求的学生,老师肯定希望家长们能多管管让他们“优秀”起来。

家长们呢?也是如此,相对优秀一点的学生家长希望老师能再多费心点,这样可以更优秀;相对来说成绩差点的学生,家长们更是希望老师能另眼相看,能不能时时带在身边多督促督促。

“管”的力度成了家长老师们认为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尺度!
上面的小徐,在家妈妈管着,在校老师管着。

可是他依然如故,学习习惯没有改善,学习成绩是每况愈下。

为什么呢?
人生来其实就不是为了让别人去“管”的,自由是每个人骨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儿童是一个完美独立存在的世界,他幼小身体里深藏着无限蓬勃的活力,他在生命成长中有一种自我塑造、自我成形的表达潜力,就如一颗种子里藏着根茎、叶片、花朵,在合适的条件下自然会长出来一样。

家长老师如果也有农人的信念和适度,孩子一定会成长得更好。

有的时候,孩子的问题不是管得少了导致的,而是管得多了形成的。

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给孩子一个轻松自然的环境,孩子是有能力将自己发展得很好的!
导致孩子惰性学习的因素可能还有许多,本文只是从时下普遍的“教育小环境”着手作了一点浅析,相信只要我们面对孩子时“有心”,教育孩子时做到“无痕”,那么我们孩子都是学习的积极者、佼佼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