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三、 文本细读
19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节选)·梁启超
……人之恒情,于其所怀抱之想像,所经阅之境界,往往有行之不知,习矣不察者; 无论为哀为乐,为怨为怒,为恋为骇,为忧为惭,常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欲摹 写其情状,而心不能自喻,口不能自宣,笔不能自传。有人焉,和盘托出,徹底而发 露之,则拍案叫绝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所谓“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 焉”,感人之深,莫此为甚。此其二。此二者,实文章之真谛,笔舌之能事。苟能批 此窾(kuǎn),导此窍,则无论为何等之文,皆足以移人,而诸文之中能极其妙而神其技 者,莫小说若。故曰,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也。由前之说,则理想派小说尚焉;由後 之说,则写实派小说尚焉。小说种目虽多,未有能出此两派范围外者也。
《华严》:佛经名,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佛教主要经典,这部经书 是佛成道后的第一次说法,相传由文殊菩萨与阿难结集。
三、 文本细读
23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节选)
三曰刺。刺也者,刺激之义也。熏浸之力利用渐,刺之力利用顿。熏浸之力,在使感 受者不觉;刺之力,在使感受者骤觉。刺也者,能入于一刹那顷,忽起异感而不能自 制者也。我本蔼然和也,乃读林冲雪天三限,武松飞云浦一厄,何以忽然发指?我本 愉然乐也,乃读晴雯出大观园,黛玉死潇湘馆,何以忽然泪流?我本肃然庄也,乃读 实甫之《琴心》《酬简》,东塘之《眠香》《访翠》,何以忽然情动?若是者,皆 所谓刺激也。大抵脑筋愈敏之人,则其受刺激力愈速且剧。而要之必以其书所含刺激 力之大小为比例。禅宗之一棒一喝,皆利用此刺激力以度人者也。此力之为用也,文 字不如语言。然语言力所被,不能广不能久也,于是不得不乞灵于文字。在文字中, 则文言不如其俗语,庄论不如其寓言。故具此力最大者,非小说末由。
二、 作者简介
9
2.1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
1)生平
清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师从康有为,共 同参与戊戌变法,并称“康梁”。
1897年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在日本横滨创办 《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刊,写 下大量半文半白、气势磅礴、富有鼓动性和说 服力的散文,创立了一种新文体,从内容到形 式都打破了传统古文的束缚,产生了巨大影响, 代表作是《少年中国说》。
总纲
三、 文本细读
17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节选)·梁启超
吾今且发一问:“人类之普通性,何以嗜他书不如其嗜小说?”答者必曰:“以 其浅而易解故,以其乐而多趣故。”是固然;虽然,未足以尽其情也。文之浅而易解 者,不必小说;寻常妇孺之函札,官样之文牍,亦非有艰深难读者存也,顾谁则嗜之? 不宁惟是。彼高才赡学之士,能读《坟》《典》《索》《丘》,能注虫鱼草木,彼 其视渊古之文,与平易之文,应无所择,而何以独嗜小说?是第一说有所未尽也。小 说之以赏心乐事为目的者固多,然此等顾不甚为世所重;其最受欢迎者,则必其可惊 可愕可悲可感,读之而生出无量噩梦,抹出无量眼泪者也。夫使以欲乐故而嗜此也, 而何为遍取此反比例之物而自苦也?是第二说有所未尽也。……
一、导读
7
目录
CONTENTS PAGE
01 导读 02 作家简介 03 文本细读 04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的价值与意义 05 思考题
8
2.1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
1)生平
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 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 人物。
《坟》《典》《索》《丘》:指中国最早的四部古书,分别被称为《三坟》《 五典》《八索》《九丘》。本文中泛指先秦古籍。
三、 文本细读
18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节选)·梁启超
……吾冥思之,穷鞠之,殆有两因:凡人之性,常非能以现境界而自满足者也。而此 蠢蠢躯壳,其所能触能受之境界,又顽狭短局而至有限也。故常欲于其直接以触以受 之外,而间接有所触有所受,所谓身外之身,世界外之世界也。此等识想,不独利根 众生有之,即钝根众生亦有焉。而导其根器,使日趋于钝,日趋于利者,其力量无大 于小说。小说者,常导人游于他境界,而变换其常触常受之空气者也。此其一。……
实甫即王实甫(约1260-1336),东塘即孔尚任(1648-1718)。
三、 文本细读
24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节选)·梁启超
四曰提。前三者之力,自外而灌之使入;提之力,自内而脱之使出,实佛 法之最上乘也。凡读小说者,必常若自化其身焉,入于书中,而为其书之 主人翁。读《野叟曝言》者,必自拟文素臣。读《石头记》者,必自拟贾 宝玉。读《花月痕》者,必自拟韩荷生若韦痴珠。读“梁山泊”者,必自 拟黑旋风若花和尚。虽读者自辩其无是心焉,吾不信也。夫既化其身以入 书中矣,则当其读此书时,此身已非我有,截然去此界以入于彼界,所谓 华严楼阁,帝网重重,一毛孔中,万亿莲花,一弹指顷,百千浩劫,文字 移人,至此而极。然则吾书中主人翁而华盛顿,则读者将化身为华盛顿; 主人翁而拿破仑,则读者将化身为拿破仑;主人翁而释迦、孔子,则读者 将化身为释迦、孔子,有断然也。度世之不二法门,岂有过此?
三、 文本细读
22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节选)·梁启超
二曰浸。熏以空间言,故其力之大小,存其界之广狭;浸以时间言,故其力之大小, 存其界之长短。浸也者,入而与之俱化者也。人之读一小说也,往往既终卷後数日 或数旬而终不能释然,读《红楼》竟者,必有余恋有余悲,读《水浒》竟者,必有 余快有余怒,何也?浸之力使然也。等是佳作也,而其卷帙愈繁事实愈多者,则其 浸人也亦愈甚;如酒焉,作十日饮,则作百日醉。我佛从菩提树下起,便说偌大一 部《华严》,正以此也。
11
2.1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
1)生平 1917年11月随着段祺瑞政府的倒台,梁启超结
束了政治生涯,晚年致力于文化教育和学术研 究,讲学于清华学校。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 享年56岁。
二、 作者简介
12
2.1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
大学语文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节选) 梁启超
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刘坡
目录
CONTENTS PAGE
01 导读 02 作家简介 03 文本细读 04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的价值与意义 05 思考题
目录
CONTENTS PAGE
01 导读 02 作家简介 03 文本细读 04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的价值与意义 05 思考题
2)文学成就 梁启超一生著述汇编为《饮冰室合集》,分
《饮冰室文集》45卷和《饮冰室专集》104卷, 共计1000余万字。
二、 作者简介
13
2.1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
2)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梁启超共有9个子女:诗词研究专家梁思顺(令 娴)、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著名考古学 家梁思永、梁思忠、著名图书馆学家梁思庄、 著名经济学家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著名 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1993年当选为中国 科学院院士),其中思顺、思成、思庄为李蕙 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 思礼为王桂荃所生。
3
1.1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的写作年代
1902年11月14日 写于光绪二十三年(1902)维新变法失败之后 发表于《新小说》创刊号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中国文学史的近代后期
一、导读
4
1.2 文学界革命
西学东渐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西方的政治、经济、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著作被翻译引 进,变法失败逃亡日本,阅读了大量译介西方的书籍的梁启超,反观中国的社 会现实,出于更新国民思想和新学建设的需要,提出了:
三、 文本细读
20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节选)·梁启超
抑小说之支配人道也,复有四种力:一曰熏。熏也者,如入云烟中而为其所烘, 如近墨朱处而为其所染;《楞伽经》所谓“迷智为识,转识成智”者,皆恃此力。 人之读一小说也,不知不觉之间,而眼识为之迷漾,而脑筋之为摇飏,而神经为之营 注;今日变一二焉,明日变一二焉;刹那刹那,相断相续;久之而此小说之境界,遂 入其灵台而据之,成为一特别之原质之种子。有此种子故,他日又更有所触所受者, 旦旦而熏之,种子愈盛,而又以之熏他人。故此种子遂可以遍世界,一切器世间有情 世间之所以成所以住,皆此为因缘也。而小说则巍巍焉具此威德以操纵众生者 也。……
文学界革命
诗界革命 文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 曲界革命 史界革命
……
目的
借由新文学、新思想,推 动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学术 体系的转型和文学的变革。
一、导读
5
1.3 戊戌变法
又称维新变法,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 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 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楞伽经》:佛经名。迷智为识,转识成智:“识”、“智”佛家语,“转识 成智”是学佛的目的,佛学中唯识学的重要观点,就是将有污染的八种妄识转成 清静、无漏的四智。
三、 文本细读
21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节选)·梁启超
抑小说之支配人道也,复有四种力:一曰熏。熏也者,如入云烟中而为其所烘, 如近墨朱处而为其所染;《楞伽经》所谓“迷智为识,转识成智”者,皆恃此力。 人之读一小说也,不知不觉之间,而眼识为之迷漾,而脑筋之为摇飏,而神经为之营 注;今日变一二焉,明日变一二焉;刹那刹那,相断相续;久之而此小说之境界,遂 入其灵台而据之,成为一特别之原质之种子。有此种子故,他日又更有所触所受者, 旦旦而熏之,种子愈盛,而又以之熏他人。故此种子遂可以遍世界,一切器世间有情 世间之所以成所以住,皆此为因缘也。而小说则巍巍焉具此威德以操纵众生者 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