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参考文献(期刊类)1.程恩富:《重建中国经济学:超越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学术月刊》2000年第2期。
2.程恩富、伍装:《西方经济学范式的缺陷与海派经济学的构建》,《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8期。
3.程恩富、齐新宇:《重建中国经济学的若干基本问题》,《财经研究》1999年第7期。
4.程恩富、张建伟:《问题意识与政治经济学革新》,《经济学家》1999年第3期。
5.程恩富:《充分认识哲学对经济行为分析的积极效应》,《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6.程恩富、沈敏:《学术与思想的追求——程恩富教授访谈》,《学术月刊》2000年第2期7.程恩富:《追求真理的圣地》,《社会科学家》2003年第3期。
8.程恩富:《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八大辩证思维》,《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1期。
9.周肈光:《关于“张五常热”的理论反思——海派经济学家程恩富访谈》,《海派经济学》2003年第1辑。
10.徐永禄:《革命与综合的新尝试——评程恩富等的〈经济学方法论〉》,《海派经济学》2003年第4辑。
11.吴易风:《论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载12.吴易风:《当前经济理论界的意见分歧》,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13.吴易风:《经济学家为什么不能团结在一个旗帜下?》,《真理的追求》1996年第7期;载吴易风:《当前经济理论界的意见分歧》,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14.蒋学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论>理论体系》,《学术月刊》2003年第7期。
15.宋涛、胡钧、刘凤义、马晓强:《〈资本论〉(中文版)的翻译、理论传播及其运用和发展》,《东南学术》2002年第1期16.卫兴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结构和学习的意义》,《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11期。
17.王振中:《加强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10期。
18.郭冠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对象重新解读》,《海派经济学》2003年第2辑。
19.奚兆永:《申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答胡世祯、郭冠清并论“生产关系与交换”的翻译》,《海派经济学》2004年第5辑。
20.伍装:《经济学家能超越价值判断吗》载《学术月刊》2004年第12期。
21.程恩富、汪桂进:《价值、财富与分配“新四说”》,《经济经纬》2003年第5期。
22.程恩富、马艳:《马克思“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动规律”新探》,《财经研究》2002年第9期。
23.程恩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创新》,《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
24.程恩富:《科学认识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第9期。
25.程恩富、顾钰民:《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劳动价值理论的当代拓展》,《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
26.蒋学模:《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学说》,载程恩富主编:《中国海派经济论坛(2001)》,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7.吴宣恭:《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经济评论》1998年第3期。
28.周肇光:《科学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载胡钧、樊建新:《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顾钰民:《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认识》,《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2期。
30.奚兆永:《评所谓“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论》,《经济评论》2002年第1期。
31.程恩富、朱富强:《正确认识和应对当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国际经贸探索》2004年第2期。
32.高鸿业:《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译者导读(上、中、下)》,《高校理论战线》2000年第1、2、3期。
33.吴易风:《毛泽东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6期。
34.宋涛:《发挥价值规律对国有工业企业发展商品生产的作用》,《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11期。
35.白暴力、吴红梅:《马克思的货币流通量与价格总水平模型——兼与货币数量论比较》,《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5期。
36.何玉长、刘黎明:《劳动时间的货币表示:阐释与评价》,《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5期。
37.马艳:《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中的利益制衡》,《复旦学报》1999年第2期。
38.邓伟志:《货币与社会》,《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7期。
39.张雄:《货币幻象:马克思的历史哲学解读》,《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40.李翀:《论从实物经济、货币经济到金融经济的转型与异化现象》,《学术研究》2002年第6期。
41.程恩富:《西方企业理论的意义、误点及与马克思企业理论的比较(上、下)》,《韶关学院学报》2002年第7、8期。
42.程恩富、彭文兵:《社会关系网络:企业新的资源配置形式》,《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43.程恩富、施锡铨、朱富强:《经营者收入的博弈分析——劳动价值论的一种拓展》,《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4期。
44.程恩富、彭文兵:《企业研究:一个新经济社会学的视角》,《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45.程恩富、朱奎:《新凯恩斯主义效率工资与失业理论解构》,《社会科学家》2003年第3期。
46.程恩富、汪桂进:《当前剥削理论与现实评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年第5期。
47.程恩富:《生产性管理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社会科学》1995年第7期。
48.程恩富:《新“经济人”论:海派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1期。
49.蒋学模:《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资本范畴和剩余价值范畴》,《经济研究》1994年第10期。
50.吴易风:《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及其伟大意义——为纪念马克思逝世120周年而作》,《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3期。
51.王振中、裴小革:《论剩余价值理论的学术价值及其发展依据》,《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52.裴小革:《当代国外经济学家剩余价值理论评述》,《经济研究》2001年第9期。
53.李炳炎:《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剩余价值范畴及其新的社会形式》,《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54.何玉长:《马克思企业制度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财经研究》1998年第4期。
55.洪远朋、叶正茂、李明海:《共享利益制度:一种新的企业制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56.张银杰:《马克思的企业理论与西方新制度学派的企业理论之比较》,《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10期。
57.朱富强:《论资本与劳动雇佣状态的决定因素》,《海派经济学》2003年第3辑。
58.马艳:《论现代“剥削”关系的变异及其存在》,《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10期。
59.程恩富:《用科学的产权理论分析中国经济变革——张五常先生若干产权观点质疑》,《经济学动态》1996年第8期。
60.程恩富:《问张五常:财产所有权果真无足轻重吗?》,《上海经济研究》1994年第6期。
61.程恩富:《产权制度:马克思与西方学者若干理论比较》,《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62.程恩富、张建伟:《西方产权理论的哲学审视》,《经济经纬》1999年第2期。
63.孟捷:《劳动价值论与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不确定性》,《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64.孟捷:《剥削、创新与价值增殖——创新型企业与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历史合法性》,《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7期。
65.胡钧、唐路元:《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新认识》,《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第4期。
66.邱海平:《如何讲解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9期。
67.斯克里斯蒂昂·拉加德:《剩余价值积累、人口增长及利润率递减》,《海派经济学》2003年第3辑。
68.詹启智:《准确、科学、完整地理解和把握恩格斯编<资本论>第二卷的再生产理论》,《学术界》2001年第2期。
69.王国生:《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与转型时期过剩经济的出现》,《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70.何临勇:《论相对过剩人口是市场经济特有的人口规律》,《当代财经》1995年第5期。
71.胡世祯:《可变资本的周转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9期。
72.张昆仑:《关于资本三个循环公式表达方式的新论证──学习<资本论>第二卷札记》,《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第8期73.冯继康:《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的逻辑内涵及当代价值》,《山东经济》2003年第1期。
74.姚平:《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及其现实意义》,《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75.陈建国、谭志敏:《论马克思资本循环总过程理论的现实意义》,《山东经济》1997年第5期。
76.王云中:《论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的依据、内容和特点》,《经济评论》2004年第1期。
77.陈文玲:《论资本、资本的循环与周转一般》,《学术交流》1997年第5期78.胡锐、白莉莉:《关于马克思资本运营思想的研究》,《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79.卢开国:《加速社会主义企业资金周转的理论武器─—重读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论述有感》,《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11期。
80.刘学臣、张福东:《把握产业资本循环理论加速我国企业资金正常周转》,《长白学刊》1996年第6期。
81.陆宇建:《现金流量信息的揭示与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财经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6期。
82.李文勤:《学习马克思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转变国有商业银行经济增长方式》,《南方金融》1997年第5期83.李玲娥:《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理论的系统论》,《当代经济研究》1999年第3期。
84.程恩富:《产权、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与张五常先生商榷之一》,《学术月刊》1995年第6期。
85.程恩富:《新中国的经济变迁与趋势定位——与张五常先生商榷之三》,《学术月刊》1996年第5期。
86.程恩富、余文静:《新经济与美国经济增长的两类原因》,《学术季刊》2002年第1期。
87.程恩富、彭文兵:《中韩经济增长特征比较分析》,《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4期。
88.吴易风:《经济增长理论的历史辨析》,《学术月刊》2003年第2期。
89.吴易风:《西方经济学家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90.洪远朋、邵平、陈磊:《关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若干辩证关系》,《当代经济研究》1997年第2期。
91.孟捷:《从再生产图式看剩余价值实现危机——兼论解释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衰退的几种范式》,《当代经济研究》1998年第2期92.孟捷:《产品创新:一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解释》,《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