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以甘肃省为例
摘要
我国西北干旱区的荒漠化可以归纳为荒漠的荒漠化和绿洲的沙漠化这两种类型。
其中,荒漠的荒漠化主要表现为沙漠化,绿洲的荒漠化主要包括绿洲的干旱化、沙漠化和盐渍化这三种类型。
绿洲的干旱化和沙漠化一甘肃省的民勤最为典型。
首先,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腹地区,在干旱的自然背景下,由于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风蚀、水蚀及盐渍化荒漠化土地广泛分布,近半个世纪以来,沙尘天气日益加剧,沙漠土地的面积迅速扩展,生态平衡日益失调,生态环境也逐步恶化,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地区人们的生活也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针对甘肃省荒漠化成因及扩展的深层次原因分析,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荒漠化防治思路与对策,并对今后土地荒漠化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沙漠化;荒漠化;甘肃省;自然资源
引言
干旱化常导致绿洲植被的衰退和死亡,致使绿洲萎缩,也伴随着边缘地带与沙漠化叠加,从而导致流沙对绿洲的入侵。
如果绿洲水源完全断绝,那么绿洲将会消失,最终演变为沙质荒漠或风蚀劣地。
甘肃省位于我国典型荒漠化地区,处于干旱荒漠气候区域。
在此地,春季气温升高叫其他地区更为明显,这就是当地春季物候期提前幅度相对较大的原因所在,同时也导致了当地以及中国西北沙区近几十年来沙尘暴天气增多和沙尘暴发生日期提前的原因。
特别是甘肃省的民勤的绿洲区,其属温带干旱气候,降水稀少,亦无地表径流产生,那么人类的生产生活用水完全依赖于石羊河流域的地表水资源。
可是近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使本地区荒漠化日益严重,水资源也日益匮乏,导致了绿洲生态环境危机,引起了国家和广大学者的关注。
因此,西北地区的严重荒漠化仍然是当今环境污染与自然资源保护的研究的一重要课题。
一、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以及面对的问题
按照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原因造成的干旱、半干早和亚湿润干早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和过程。
甘肃是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
根据国家林业局《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的结果,1999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到267.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7.9%。
其中风蚀荒漠化面积187.3万平方千米,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0%;水蚀荒漠化面积26.5万平方千米,占9.9%;土壤盐渍化面积17.3万平方千米,占6.5%;冻融荒漠化面积36.3万平方千米,占13.6%。
这些荒漠化的土地主要分布在18个省(区)的471个县(旗)。
这些县大部分位于西部地区。
荒漠化是指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退化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也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
随着今年来的全球变暖的影响,甘肃省的荒漠化也日趋严重,有近1/3的土地处于荒漠化。
其中,甘肃沙化面积大约有10736平方千米。
甘肃沙漠化主要集中在河西地区,在毗邻毛乌素沙漠的环县北部以及黄河源头的玛曲等地也有分布。
据资料统计,甘肃省总人口为2352万人,其中荒漠化地区总人口约有1042.4万人,占全省人口的44.3%。
荒漠化土地面积为1947.18万公顷,其中沙漠化面积为1597.84万公顷,水蚀荒漠化面积为280.6万公顷,盐渍化为68.74万公顷,沙漠化面积占荒漠化土地面积的82%。
同时,陕北地区和内蒙鄂尔多斯地区,内蒙科尔沁、西拉木伦河上游、宁夏中东部地区、贺兰山西麓山前平原,甘肃弱水流域、阿拉善中部及河西走廊绿洲边缘地带,沙漠不断向外扩展,使大片农田、草场呈现出荒漠景观。
因此扭转荒漠化,合理的利用土地自然资源成为热门话题,同时,人们也在关注荒漠化土地的治理和防治,采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治理荒漠化土地,提高有限的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二、甘肃省荒漠化日益加剧的主要成因
我国西北干旱区土地总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5%,大部分被戈壁,沙漠所覆盖。
近几十年来沙漠化扩大的速度愈来愈快,形势严峻。
形成沙漠化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两个方面。
其中自然的影响是比较缓慢的,而人为因素占据主导地位,人类的
生产生活行为加速了沙漠化的进程,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也加剧了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
(一)、自然原因
1、气候因素。
甘肃省地处北纬32°--43°、东经92°--109°之间。
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特征。
全省干旱少雨,温差较大,季节性变化强。
深居内陆地区,境内有许多高山和甘南高原的隆起,使气候变化出现复杂的格局。
同时,地形狭长,南北和东西的地理跨度都很大,由此形成了多重类型气候并存的现象,但是显著表现为干旱气候。
2、自然地理条件。
中国西部是我国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所在地,在高原与高原和高原与盆地的结合部,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甘肃省位于黄河上游,黄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有充足的沙源,当然独特的地理位置也是甘肃省沙漠化土地分布较广的原因之一。
受青藏高原强烈抬升,甘肃沙区内外地质营力作用十分强烈,在冰川、流水、风力等作用下,区内地貌形态多种多样,也导致了土地的沙漠化形成。
(二)、人为因素
1、过度开垦。
这是造成沙漠化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甘肃地区土地开发利用不合理,特别是盲目的开垦利用土地,使得自然植被被破坏,地表裸露,还有大面积土地被弃种,导致风蚀加重。
这样又会引起土壤的肥力和有机物质大大降低,使土层变薄。
2、过度放牧。
这是导致草地加速退化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甘肃省河西地区过度放牧16万羊单位,超载引起了甘肃省的草场退化,并表现为土地的产草量下降、载畜能力降低、牧草也不足以覆盖沙质土地。
加之牲畜的反复啃食和践踏,加剧了土地的沙漠化进程。
3、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众所周知,西部地区常年干旱少雨,水便是干旱区的重要环境要素。
由于对水资源的利用缺乏流域规划和严格的管制措施,上中游用水过量而下游地区水资源缺乏导致荒漠化,致使下游河流断流、地下水位下降、绿洲面积不断缩小、大片耕地撂荒。
这对农业的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威胁。
三、荒漠化的治理措施与防治
(一)、严格控制环境的人口容量,退耕要适量。
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制定社会发展计划的基础。
甘肃省的土地受到的破坏程度较大,而且难以快速恢复,甘肃省的“地广人稀”只是一种表面现象,由于环境容量十分有限,许多地区的人口已经超饱和。
所以甘肃省应该控制人口增长,降低人口出生率,减轻土地压力,从而实现甘肃省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科持续发展。
(二)、严肃法纪,加强监管和政府政策支持
首先要完善预支有关的法律法规,用法律的形式保护国家的土地资源,使其更有权威
性、严肃性和强制性。
同时加大防沙治沙的资金投入,回望过去,对于治沙工程,国家长期投入不足,地方配套资金又很难落实,地方财力也有限。
因此,要节约治沙成本,平且多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对植被的过度利用,减免林业税费等。
(三)、植树造林,建设人工草场
与自然相比,人类具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
如果人类能够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树立牢固的生态意识,减少对自然的破坏活动,使人与自然处于和谐发展的状态,就完全可以防止或减少荒漠化的发生。
只有充分利用大自然的生态恢复机能,提高植物的生产效益,因地制宜的筛选适于沙丘及沙地生长的植物物种进行防风固沙。
并且发挥民众保护环境的主观能动性,兴利除弊,未雨绸缪,在治理西部荒漠化土地的过程中有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沙漠化的防治要从本省的具体情况出发。
由于甘肃省沙漠化主要发生在河西地区,而该地区在本省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早河西地区要大力加强生态工程建设,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的覆盖率。
平且可以参照之前的成功治理模式和技术,采用封沙育草、恢复天然植被、在绿洲和沙漠的过渡带外围营造人工固沙林带,对沙漠化严重的地带要有计划的开展综合的开发利用方式,扩大现有人工绿洲。
四、总结
沙漠化的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任务,需要几代甚至十几代人的公共努力,不仅要付出一定的劳动代价,还要不断的学习和掌握并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在不断加强思想建设、这堵建设的同时,还要全面抓好林业的执法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提高林牧业的整体效益。
只有重建荒漠生态系统,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住沙漠化扩展的势头,扭转防沙治沙和治理水土流失工作中被动局面,也才能切实有效的改善我国大西北地区的大生态、大环境。
参考文献:
[1] 马金珠,魏红.民勤地下水资源开发引起的生态与环境问题[J].干旱区研究,2003.4
[2] 颉耀文,陈发原,王乃昂.近2000年来甘肃民勤盆地绿洲的空间变化[J].地理学报,2004.5
[3] 王金叶,马永俊,江泽平.甘肃省张掖市土地荒漠化发展动态及成因探析[J].中国沙漠,2005.3
[4] 宋连春.西北干旱气候变化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影响研究[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
[5] 孙自勇.中国西北干旱区生态系统演化的长期效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6
[6] 张春风.沙质荒漠化损失的价值核算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
[7] 张静.荒漠化土地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研究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8] 克曰亘.论我国荒漠化的成因及其防治[J].湖南学院报,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