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小学学生流失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农村小学学生流失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农村小学学生流失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学生流失”是困扰农村教育的一大难题。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农村学生流失的根源主要是农村经济困难,部分家庭的学生交不起学费,中途辍学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基于这种认识,党和各级政府从减轻学生经济负担入手进行了不懈努力,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救助失学儿童少年。

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小学生的辍学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遏制,部分离校学生又重返校园。

尤其是国务院作出“从2006年春季学期开学起,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和书费部分或全部免除以及补助寄宿生活费”的决定后,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学生因贫困而流失的问题提供了政策和财政保障,应该说农村学生从此可以安心在校读书了。

然而,事情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就在中央关于“两免一补”在农村推行的这么长的时间里,在我们所在的学校,学生流失情况与以往相比并无变化。

经过几年的数据统计,南垭小学生的流失并未减少,学生仍然是在逐年减少。

虽然党和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加速师资培训,教育发展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各级政府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的投入也越来越大。

然而,受经济发展、教育观念、社会观念、学生自身条件等种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学生辍学流失现象时有发生,且大有抬头之势,成为一个令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头痛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一旦不解决,真正的“普九”就一日是空话。

经过和同事、家长的探讨认为现在学生流失的原因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以下两个方面:(一)、社会及家庭方面1、家庭经济特别困难而流失。

在较偏远的有些农村家庭由于天灾人祸,由于主要成员病残、死亡或者远离家乡对家中老小不管不顾或由于积沉债务等原因,只能解决起码的温饱,无力支付子女学费,因此造成子女不能上学或辍学流失。

比如我班的漆美家中姊妹4人,父亲早在5年前因病去世,当初为了治病花光了家中的所有钱,母亲因难堪负重悄悄地远离家乡杳无音讯,家中就留下年迈多病的老人和嗷嗷待哺、年幼的4个小孩,最大的当初也才7、8岁正值上学年纪。

如果不是国家及学校的帮扶,现在四个孩子恐怕早已辍学在家。

2、受“读书无用论”及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形式的影响。

现在的社会,信息比较发达,报纸、电视、电脑等传媒手段使人们对当今的就业形式、动态了如指掌,不少家长认为上大学和不上大学的结果是一样的,都是给别人打工。

有的大学生,读的书多,反而还找不到工作的现象,也大大打击了学生及家长们对教育的追求。

还有的家长以过去流失并出去打工的孩子的生活和经济收入为榜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因而麻痹了孩子上进求学的思想。

从而误导了孩子的人生理想,也影响了孩子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理解,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金钱而活,只要能挣钱就行,读书有啥用。

从而导致学生流失。

还有部分农村学生家长由于所受教育程度所限,总觉得自己祖祖辈辈不读书也能繁衍生存,只要有力气会种田能打工不饿肚子就行,每年交几百、上千元的学费让孩子去读没什么用途的书不划算,因此不支持子女读书,造成子女辍学。

所以每到春节外出打工的人回到家乡摆谈自己在外又挣了好多好多钱或者有大学生为自己打下手之类的话,更让孩子让“读书无用”的想法在心底根深蒂固了,即使到校后老师怎样劝说教育都是无用的。

3、农村学生监护人对学生监管不力,导致学生情感缺失,而厌学。

现在有不少学生的家长,只是知道挣钱,出门打工,很少和孩子在一起生活,对孩子缺少教育和沟通,从而对孩子的教育重视不够,管理不力,导致学生对亲情、友情、师生情、同学情冷漠,生活无理想,学习无目标,进而对学习也不够重视,对老师的教育也不放在心上,随着学习知识难度的增加,自己的学习成绩也逐渐下降,最终使自己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因而辍学。

4、离异家庭和组合家庭对子女缺少关爱或不负责任,让子女我行我素而辍学。

随着打工的潮流日益壮大,外出打工的夫妻进入了外面的花花世界迷失了自己,所以离婚率逐年上升。

虽然大人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可是伤害最大的要数孩子了。

还有的夫妻离婚后,家庭破裂,感情受挫,心理受到严重打击,无心管教子女,甚至不想要子女,于是就对孩子不管不顾,让其自生自灭。

还有的家庭是组合家庭,男女双方均带有子女,家庭成员复杂,经济负担过重,关系难以处理,对子女的管教等都会受到很大影响,于是,对子女们的学习、生活就关心不够,使子女的情感缺失,心理失衡,失去学习信心,报以“脚踩西瓜皮”的思想,久而久之,就产生厌学思想。

5、家长目光短浅而流失。

有部分学生家长看重眼前利益,当觉得家里挣钱人手不够时,把子女从学校拉回来做帮手,既节约了雇请工人的工资,又抓了“现钱”,因而造成子女辍学。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真实事例:孩子家是开早餐店的,每天早上很早就把两个孩子叫起来帮忙,导致孩子学习没精神,精力不集中,学习成绩直线下滑,老师和家长沟通也无用,家长还说:反正人这辈子都是为挣钱而活,现在开始挣钱还不用花那么多的学费。

就这样两个女孩从此辍学,现在有时谈到当初父母的决定还是很难过。

6、因成绩跟不上而流失。

部分文化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因学习感到吃力,因听不懂老师的课,因作业无法完成产生自卑感,不愿继续读书。

以前教过的学生叫邓金全,因为只有爷爷奶奶看管,上学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还养成了偷鸡摸狗的习惯,自己也无心读书,所以也在该读六年级的那年离开了校园,在外四处流浪。

7、受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

虽然说现在的社会进步了,但“重男轻女”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

农村有不少的家庭第一胎是儿子全家欢喜,如果是女儿,就要想千方尽百计也要再生第二胎,渴求生个儿子。

有的甚至还生第三胎,第四胎的,直到生个儿子为止。

于是,认为女儿早晚都是人家的人,读那么多的书做什么用。

这些思想严重伤害了女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导致部分女学生过早流失。

南垭四村就有这样一列,第一胎是女孩,家人都嫌弃,当几年后弟弟出生了后那才是女孩噩梦开始的时候,在家受尽了虐待,每天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同龄的孩子背上书包上学读书,而自己却只能在家带弟弟。

8、择优、就近方面的流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对打工人员子女的优惠政策,有能力的家长就把自己的子女留在身边;或者家庭经济较好的就在城市里租房子或买房子把子女送到城市学校读书。

还有的该在这个辖区读书的学生由于离学校太远,就只有选择离自己家近的学校读书。

这也是农村小学学生流失的原因。

9、受旧观念等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

有部分家长的心目中总是抹不去对学校以前的印象,就是现在有些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改观,许多家长还是认为孩子在农村读不好书,到了城镇小学就能把书读好。

(二)学校方面1、农村小学教师的流动性很大,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日趋薄弱。

城镇学校的办学力量较为雄厚,名校令人瞩目。

许多年轻的教师向往城市,都在争取往城市靠拢,于是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中间力量在逐年减少,学校的教育教学氛围在逐渐弱化,教育教学质量有下滑的趋势,有的甚至不那么令人满意。

学校在学生、家长、社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小。

所以这也是学生流失的原因之一。

2、由于办学经费少,村级投入极其有限,农村小学的校园建设相对城镇较差。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校园环境的美化、净化和绿化程度;校园的人文文化环境,安定和谐环境。

3、因受歧视冷落而流失。

由于个别教师师德水平差,歧视差生,冷落差生,讽刺差生,体罚和变相体罚犯了小错误的学生,损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觉得在同学们面前抬不起头,因此厌学流失。

4、因应试教育的桎梏而失学。

由于应试教育依旧在一些学校占有一定市场,“书山题海”和频繁考试使一些学习困难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想玩玩不了,想学学不好,老师抓,家长促,压力非常大,最终导致厌学、逃学、流失。

这些原因有些还是可以避免的,针对这些情况,和同事及家长思考了一些对策:(一)出现生源外流的情况,首先是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师资问题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而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受到办学条件和师资问题的影响,从而带动着生源的外流问题。

为了稳定农村小学的办学根本,让农村小学的办学有着同样的生命力,促进城乡学校、大校和小校间教育教学质量趋向均衡,师资问题值得关注。

1、教师编配应合理搭配教师的年龄。

城镇学校办学力量较为雄厚,名校令人瞩目,年轻教师向往城市,都在争取往城市靠拢。

近几年来,城乡之间、各中心小学之间(学区)的教师平均年龄差异明显。

尽管有许多老教师有敬业精神,但走进新课程需要有创新的理念,创新的劲头。

接触新事物,除了要有时间的投入,还要有精力的投入,工作要有力度。

这样,每一所学校需要熔入一些年轻的教师,才能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小学。

2、教师编配要考虑各科教学能力的合理的搭配。

教师的编配不仅在年龄上需要趋向合理,在思想素质方面、语文、数学教学以及其它各科教学能力等方面也需要进行统筹。

3、应适当考虑按班科比例编配教师。

农村小学的学生数较少,而目前的教师分配是按学生数编配,而不是参照班科比例。

虽然农村小学的办学规模较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有的农村完小虽然只有几百来名学生,但一样要有六个班级,一样要开全所有的科目。

而按学生数编配下来的教师数少,教师的功课负担重,不是跨班教学,就是任教好几个科目。

上班时间,不是上讲台,就是批改学生的作业。

再没有时间去搞业务学习、教学探讨,教学反思、撰写教学体会和教学论文了。

就是做了,只是为了应付完成任务而已,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果。

4、在教师的继续教育方面应加大投入。

由于农村小学的学生数少,办学规模小,办学经费短缺。

学校在教师的继续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极其有限。

尽管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期望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但由于学校经费和师资分配问题,却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让农村小学的办学富有生机,还在于要加强学校本身的建设,提升学校的影响力,使成为学生、家长和社会信得过的学校。

1、必须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

加强师德教育,让教师爱每一个学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爱生如子的品性,要真诚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管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也不管是表现好的还是犯了错误的学生,教师都要一视同仁,这样就能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平等、融洽的师生气氛,就能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使每个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调查表明,平等待人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班上的学生很少流失,而歧视差生、不平等待人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班上的学生流失率则相对较高了。

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有部分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逐步改变,“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形象在逐步暗淡。

教育是要靠良心的,而他们连这一点都没有了,更谈不上理想信念了。

学生得不到健康地成长,家长看不到希望,社会看不到成绩。

但家长对孩子总是抱着希望的,他们只好把孩子转到其它的学校就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