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印度
农业 农 具
谷 仓
牛 车
谷仓(电脑复现图)
手工业
一组陶器
一组陶器
大王
商业贸易
统一的砝码
有孔的小珠子
城 市 建 设
摩亨佐达罗遗址
宽阔的街道和隐蔽的排水沟 大 浴 场
巷
垃圾箱
摩亨佐达罗下城(电脑复原再现)
印章文字 印 章
圣 牛 之 印
独 角 兽 之 印
学术动态
哈拉帕文明消亡之谜
外族入侵说 地质和生态变化说 内部阶级斗争说 大爆炸说 综合因素说
婆罗门这样宣 传的用意何在?
想一想 最近,关于联合国是否应该讨论印度的种姓问题一 事在印度朝野引起了争议。 独立之后的印度宪法也明令禁止对低种姓人的歧视. 宪法还规定给“表列公民”(即低种姓的“贱民”)保 留23%的公职岗位和入学名额。但在现实生活中,种姓 制度的残余依旧很深。 2000年6月在比哈尔邦一个村子里发生的种姓大屠杀, 死34人,伤19人,震动了整个印度。 ——《环球时报》2001年6月15日
• 佛陀出家后先至当时的摩揭陀国,跟随数论派的先驱者阿逻罗· 迦 罗摩及郁陀迦· 罗摩子修习禅定,但是阿逻罗等的忘我修行,不能 满足佛陀精神上的要求,因此,他又到尼连禅河旁伽阇山深林处 从事苦行的修练,前后达6年之久,可是长期的苦修,仍没有解决 他精神上的饥渴。此后,佛陀又到菩提伽耶著名的菩提树下,结 跏趺坐,沉思人生的真谛,据说终于觉悟成道,时年35岁。 • 释迦牟尼成道后开始了长达45年的说教生涯,传教的范围主要是 在中印度恒河流域各地,东至伽贾加拉,南至菩提伽耶的南面萨 特普拉山脉以及朱木那河以南地区,西北至俱卢国的卡玛萨达姆, 北至喜马拉雅山麓。佛陀晚年安居于王舍城附近,因误食毒物, 死于拘尸那迦城。 • 佛陀去世以后,佛教继续传播,逐渐至于南亚以外,后来佛教虽 在印度不再流传,却成了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之一。佛陀传教很有 特色,譬如有一个人中了一箭,生命危在旦夕,这时候医生如果 先考虑这支箭是用什么材料造的、谁造的、造箭者的经历和技术 如何、这箭有何特点等等问题,那么问题还没有提完,中箭人早 就死了。佛陀认为,世人正处于无边苦海之中,如同中了箭的人 一样,当务之急是拯救世人,而不是从期。他经过多年征战,使王朝版图扩展到除印度半岛最南端以 外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即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这个庞大的帝国是依靠军事征服 建立起来的。因此在阿育王死后不久便陷入分裂。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后一个国王被推翻。 此后,印度半岛再也没有统一过。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 献。在文学方面,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国多》和《罗摩衍那》。在哲学方面,创立了“因 明学”,相当于今天的逻辑学。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计数法, 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所谓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只是通过阿拉伯人传 播到西方而已。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还产生了佛教,后来先后传入中国、朝鲜、日本。 [编辑本段]【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实行严厉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主要存在于印度教中,对伊斯兰教和锡克教都有不同程 度的影响。 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不同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即僧侣,为第 一种姓,地位最高,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刹帝利即武士、王公、贵族等,为第二种姓,从事行 政管理和打仗;吠舍即商人,为第三种姓,从事商业贸易;首陀罗即农民,为第四种姓,地位最 低,从事农业和各种体力及手工业劳动等。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各种姓又派生出许多等级。除 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不可接触者”或“贱民”。他们的社会地位最 低,最受歧视,绝大部分为农村贫雇农和城市清洁工、苦力等。 种姓制度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就开始萌芽。后来在阶级分化和奴隶制度 形成过程中,原始的社会分工形成等级化和固定化,逐渐形成严格的种姓制度。 种姓是世袭的。几千年来,种姓制度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方面影响很深,种族歧视至今 仍未消除,尤其广大农村情况还比较严重。 独立后,印度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消除种姓歧视。首先是制定了有关法律规定。1948年国会通 过了废除种姓制度的议案。后来宪法和各邦法律也都做出相应规定,保护低级种姓利益。政府还 在教育、就业、福利等方面对低级种姓者提供大量帮助。 社会的进步,印度的种姓制度也在发生变化。如种姓制度中的内部通婚制受到冲击,如高种姓的 女子现在也同低种姓的男子通婚了。人们对职业的看法也有所改变,衡量职业高低不再以宗教思 想为基础,而以金钱、权力为基础。在城市里,各种姓人们之间加强了来往与交流。
人教 带能 入吸根 极引据 乐众教 世多义 界的内 吗教容 ,徒, 为吗你 什,认 么它为 ?真当 能时 把佛
佛教的传播
佛教的传播
各抒己见
佛教传入了中国
早在汉朝时,佛教就 传入了中国,洛阳的 白马寺就是我国最早 的官方佛教建筑。
今天,佛教在我国很盛行。你能说出 一些你所知道的我国的佛教建筑、佛教 典籍、佛教名山、石窟或其他与佛教 有关的现象吗?
释 迦 牟 尼
早期佛教教义
四谛(真理)
苦谛 ——世间一切都是苦的,人生一世会遇到生、老、 病、死……没有丝毫乐处。 集谛 ——指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集”是 “原因”的意思):一条叫“业”(干事情),;一条 是“惑”(烦恼)。 灭谛 ——“业”和“惑”产生出无数苦果,如果断绝 “业”和“惑”,苦果自然随之断绝,就可以达到“寂 灭为乐”的境界 。 道谛 ——要达到这种理想的境界,就必须修道,这就是 “道谛”。佛教所说的“道”就是涅槃之道。人生最苦, 涅槃最乐,这就是佛教的基本思想 。 同时,佛教主张“众生平等”,提倡各个种姓都可 以参加宗教生活,在教徒之间没有等级差别。
古印度文明
古代印度地图
印度河流域文明
• 小小考古家
哈拉帕文明
Harappan Civilization (公元前 2300——公元前1750 年)
Mohenjodalo-city Harappa city
• 印度的远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发现的。由于它的遗址首先是在 印度哈拉巴地区发掘出来的,所以通常称为“哈拉巴文化”;又由 于这类遗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称为“印度河文明”。 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铜时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种城市文明。 从已经发掘的城市遗址来看,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如摩亨佐· 达罗城,面积达260公顷,全城划分为12个街区,有整齐宽 阔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统,有的住宅精美宽敞,开始迈入文明的 门槛。这一文明延续了几百年之后逐渐衰落,于公元前18世纪灭亡。 哈拉巴文化衰落后,由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 创立了更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在印 度西北部,逐渐向南扩张。到了公元前6世纪初,相传在印度形成 了16个国家。经过长时期的兼并战争,公元前4世纪,在南部的恒 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在这一时期,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遭到波斯帝国的入侵。波 斯人统治印度河流域近两个世纪之久,直到公元前4世纪后期才一 度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所征服。旃陀罗笈多领导了反马其顿起义, 在驱逐了侵略者后统一了北印度,不久又推翻了摩揭陀国的难陀 王朝,从而建立起古代印度最为强盛的孔雀王朝。
假设你是一 个历史学家,你 打算用哪些方法 来揭开这个历史 之谜呢?
约公元前 1500年左右,来 自中亚的雅利安 人侵入南亚次大 陆。
种姓制度
婆罗门教神话:诸神分割了原人普鲁沙的身体,用 他身体的不同部位创造出了四个不同的种姓。他的口变 为婆罗门(僧侣贵族),双臂变为刹帝利(王族官吏、 双腿变为吠舍(一般公社成员),两脚则变为首陀罗 (被征服的土著居民)。 (在四个种姓之外,还有“贱民”。)
根据材料,你认为种姓制度对印度社 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公元前5至 6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国王子悉达多· 乔答摩所创立。 • 公元前3世纪,在印度国内外得到广泛流传 •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名悉达多(成就者),母姓乔答摩 (瞿昙),族姓释迦。释迦牟尼是成道后的称号,意为“释迦族 中的圣人”。释迦牟尼还常常被简称为佛陀,意为“觉者”或 “觉悟真理的人”。佛陀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即今尼泊尔南 部与印度边境接近的提罗拉科特,相传他是古印度甘蔗玉族的后 裔,属刹帝利种姓,父名首图驮那(净饭王)是迦毗罗卫的君主, 母名摩耶(幻化)是与迦毗罗卫隔河相望的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 • 据佛教传说,佛陀在出生7天后即丧母,由他的姨母摩诃波阇婆提 抚养长大,幼时受过婆罗门的教育,过着十分奢侈的宫廷生活, 16岁与耶舍陀罗结婚,生一子名罗喉罗。佛陀在29岁时出家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