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生学习动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推动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业成绩,通过对各项研究的进一步了解,本文归纳了中小学生在学习阶段存在的学习动机问题及原因,并从社会、学校、教师、家庭四个角度出发提出了对激发和培养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建议。
通过社会重视、学校配合、教师引导、家庭影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中小学生学习动机教育对策学习动机是激发并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导致其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反映了个体进行学习的需要。
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弱、性质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式和学习效率。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种。
认知内驱力指的是个体受到兴趣、好奇心的驱使,以掌握知识,解决问题为目标,通过完成学习任务而获得满足的一种学习动机。
这种动机直接指向学习任务,通常认为这是一种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的是个体通过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而在群体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和声誉的动机。
这种学习动机的功利性很强,是一种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指的是个体为了得到他人的赞许、认可而表现出来的学习动机。
这种学习动机更多地受到外界因素例如家长、老师、同学等影响,学习行为取决于外在强化,它也是一种外部动机。
奥苏贝尔认为这三种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不是固定的,它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一)中小学生学习动机存在的问题(1)中小学生学习动机逐年下降。
中小学生学习动机随年龄和年级的增长而降低主要体现在主观积极性降低、学习兴趣缺乏,注意力不集中等方面。
造成这样问题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是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习内容增多、难度加大、学习和升学的压力逐渐加大,学生成绩增长缓慢影响到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在小学低年级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小学生主要以寻求父母、教师的赞许、认可为学习动力,小学高年级以后附属内驱力的强度有所减弱,学习动机越来越富有社会性。
(2)学习兴趣匮乏,内部动力不足。
小学阶段认知性动机最高,附属性动机次之,自我提高性动机最弱。
初中以后,附属性动机高速发展,成为中学生主要的学习动机。
初中以后,学生附属性动机迅速发展提高,并最终超过学生的认知性动机,差异极其显著。
而自我提高性动机始终都处于最低位。
竞争性评价机制的存在使学生长期处在压力之下。
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学习的外部压力越来越大,学习的功利性越来越强,即希望考上理想学校、报答父母的期望等外部动机开始起主导作用,学习本身带来的乐趣越来越少。
(3)惧怕失败,学习动力缺失。
传统的教育强调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以及成绩和分数为评价标准,并据此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奖优惩劣。
这种机制之下,学生们的学习心情紧张担忧,无论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均会受到极大压力,导致回避失败,学习动力骤然缺失。
(4)在中小学阶段毕业、新入学的关键转折点学生的学习动机会有所下降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小学阶段的最低点,初中阶段学习动机的最低点为初中一年级、初三年级次之。
高中阶段学习动机的最低点为高三年级。
认知性动机是最稳定、最有力的学习驱动力,但它却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并在高三年级下降到最低点。
这表明中小学生通过学习来满足自己求知的欲望越来越低,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验到的乐趣越来越少。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协调,以培养学习兴趣为核心,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从社会角度出发对社会环境的控制与学习者决定何时需要单独工作,何时需要合作,或何时需要向教师同伴,甚至非社会资源(如参考书等)寻求帮助有关。
知道何时及如何得到他人的帮助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它会影响个人在学业、社会及职业上的成功。
在当今的学校中,需要社会关注的学生不在少数,这就需要社会各界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而共同努力。
二、从学校角度出发1、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措施。
中小学生在接受认知的过程中最需要的是参与,与其他人共享信息资源。
学校可以采取讲座、讨论、心理辅导等形式向中小学生讲授基本的动机归因理论,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倾向特点,并对改善措施进行商讨,实行经验共享,互帮互助提高学习效率,培养积极的学习动机。
2、创设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学习动机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该致力于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学生尊敬信任教师,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
3、设置适宜的课程根据学生在心理上的依赖性、封闭性、摇摆性等特点,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开展一些道德课,选择难度适宜、综合性强的课程,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功的信心。
三、从教师角度出发1、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才会乐于学习。
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从而对学科知识产生兴趣。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
要通过交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能够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同时,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的环境氛围,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学模式,起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之以悟,导之以行”的作用。
2、重视学习的目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高尔基说过“伟大的力量来自于伟大的目的” 。
学习目的教育是一项经常的重要的工作。
教师在授课之前,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学习的具体目的、任务和要求,教学内容在实践中的意义和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占的地位。
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习积极性。
从实际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教学内容,讲明新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意义和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重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习积极性。
4、让学生感受成功,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
研究表明,成功的体验能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
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非常注意创造机会,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目标。
一步一步引领学生走向成功。
在这期间,教师应给予适当的评价,表扬学生已获取的成功和进步。
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从而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4、激发学生求知欲,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利用创设情景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在课程教学中,利用现有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应多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课前布置作业,设计复习题,引出新课,也可用带有启发性的提问等做法来搞好情境教学。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以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以情境诱导学生探索新知,以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以情境使学生掌握方法。
5、利用外界诱因,强化学习动机(1)及时反馈学习结果。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包括解题的正确与错误、学习成绩以及所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成败等。
妥善利用学习上的反馈信息,培养学习积极性。
(2)正确评价学生的课堂行为对学生学习行为给予正确、适当的评价,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巩固和发展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要尽量做到公正、全面、适度,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适当地开展竞赛。
充分利用青少年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心理特征适当组织竞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奋发进取,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等优秀思想品质;通过竞赛,有效地形成学生的外在动机,激活学生的各种内在动机,合力推动学生健全人格的完美发展;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使他们的上进心和荣誉感得以满足,从而激发学习动机。
竞赛后要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强化其正确的学习动机,纠正错误的学习动机。
四、从家庭角度出发要重视家长的作用。
家庭环境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是巨大的,学校应该和家长加强联系,及时让家长了解学生的状况,班主任教师要注意与家长和学生的沟通,充分利用家长的影响,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共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使学生将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需要转化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
[参考文献][1]O.P. 奥苏伯尔. 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 佘星南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林锦秀. 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特点研究[J]. 南昌高专学报, 2011(6):80-82[3]王本法. 关于奥苏贝尔的成就动机驱力构成论及其意义[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4):53.[4]王有智. 西北地区小学生学习动机发展特点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 20-24.[5]王有智. 西北地区城乡中学生学习动机发展特点的研究[J]. 心理科学; 2003(2):240-243.[6]石绍华,高晶,郑纲,唐洪,虞积生,张梅玲. 中学生学习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教育研究,2002(1):65-70.[7]段宝军,程星明. 小学生学习动机及其发展性研究[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2):7-9[8]张亚玲,杨善禄.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4):35-38.[9]李夏. 中学生学习动机发展研究[J]. 山东教育科研,2002(1):41-43.[10]李炳煌. 中小学生学习动机水平与学业绩效关系研究[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