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用中医术语

常用中医术语

常用中医术语神志恍惚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昏不识人时清时迷神志清晰手撒遗尿口噤不言目含口张突然昏仆头晕儿鸣时昏时醒神志呆痴少寐多梦言语不利倦怠神疲头晕气短心烦口渴神疲懒言四肢抽搐颈项强直口眼歪斜不省人事角弓反张神疲乏力五心烦热情绪抑郁心悸健忘急躁易怒四肢厥冷发里有泽毛发憔悴发落稀疏面色素紫颜面潮红身目俱黄头痛身楚面赤身热面色苍白颜面浮肿口唇无华口干口苦口唇青紫口干鼻燥口角流涎暧气呃逆鼻翼煽动鼻流清涕鼻流浊涕鼻塞流涕目光有神手撒鼻鼾白睛发黄两眼上翻口气酸臭喷嚏频作口苦目赤面黄晦滞气怯声低语言清晰少言懒语语无伦次言语蹇涩声音嘶哑手足麻木气粗声咼气粗鼻扇咳痰不爽胸闷气短胸闷心烦张口抬肩咳逆倚息呼吸急迫咳痰不爽牙关紧闭喉中哮鸣呼吸微弱咳逆喘促咳喘气短胸肋满痛胸闷轻咳干咳呃逆咳声重浊痰黄粘稠痰白清稀咳而痰多胃脘胀痛胃脘隐痛脘痞纳少腹痛肠鸣脘胀纳呆腹痛嗳气泛酸恶心纳少纳呆肛门灼热腹痛欲便大便干结大便暗红小便清长大便短赤小便频急小便涩痛余沥不尽小便短赤小便灼痛尿血鲜红尿频不爽淋漓不尽身目黄染寒热往来步履不利热时不寒发热恶寒手足心热身热不扬四肢浮肿皮薄光亮面白肢冷体倦食少恶心呕吐精神困顿恶风自汗肢体溃烂气滞血瘀喜凉怕热浸润蔓延溃破腐烂麻木冷痛一般术语一、症状描述:1 恶寒、发热、寒热往来(时冷时热,交替发作)2 但热不寒3 但寒不热4 出汗:自汗(动则汗出者)、汗出如油、盗汗(睡时汗出,醒时汉止)5消谷善饥或多食易饥(食欲亢进)6 纳差或纳呆(食欲减退)7 二便:小便清长、短黄、红赤、频数大便稀溏、里急后重及努责、大便秘结二、体征描述:1.神志精神方面;意识模糊、表情呆滞、神疲倦怠、精神萎靡、目光有神或谵妄错乱、循衣摸床等。

2.面色方面:面色有(无)华、面色缓白、面色萎黄、面色潮红、面色青紫、面色3.动态方面:身轻躁动、弃衣抛被、身重倦卧、坐而难卧等。

4.语言:谵语(胡言乱语、语声亢应、洪亮、有力者)郑声(语言低微重复者)独语(喃喃自语者)语言寒涩(中风患者,吐词不清者)语声低微无力、语声不扬、语声中浊等。

三、情志护理方面;条达情志,勿忧思恼怒,畅情志,避七情刺激,保持情志畅达,喜怒有节等。

四、饮食方面;饮食不节(洁)、肥甘厚腻、辛辣刺激等。

五、生活起居方面:起居有常,避风寒(热),外感风寒(热)慎起居等。

总论一、中药:就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与应用得药物,也就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得总称二、中药学:就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与各种中药得品种来源,采取,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得一门科学。

三、中药学得发展:1、?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得中药学专著,载药365 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初步奠定中药学得理论基础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得方法,载药730 种3、?新修本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性本草,载药844 种,最早使用图文对照方法4、?证类本草?—载药1558 种,宋代,药后附有方剂以相印证,有学术、实用、文献价值5、?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集我国16 世纪以前药学大成得本草著作6、?炮炙论?—我国最早得中药炮制专著7、?本草图经?—所附900 多幅要图就是我国现存最早得版刻本草图谱8、?滇南本草?—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得古代地方本草四.炮制:就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制剂以前必要得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与部分药材得特殊处理五、炮制目得:1、降低或消除药物得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2 增强药物得作用,提高临床疗效3、改变药物得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得需要4、改变药物得某些性状,便于储存与制剂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与用量准确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7、炙蜜炙—滋补强壮得作用。

粗炙—引药入肝,止痛,减毒。

酒炙—升提、通经活血。

盐炙—引药入肾,补肾作用。

姜汁炙—止呕、制寒、去毒。

六、炮制方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她制法(制霜,发酵,发芽)七、中药性能:就是中药作用得基本性质与特征得高度概括,就是根据用药后得机体反映归纳出来得,就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中药性状:就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就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八、四气得含义:就是指药物得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气得作用: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得药物,性属寒凉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得作用得药物,性属温热九、五味得含义:即辛,甘,酸,苦,咸。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五味得作用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2、甘,能补,能与,能缓,有补虚与中,调与药性,缓急止痛得作用3、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作用4、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类似5、苦,能泄,能燥。

通泄,降泄,清泄,燥湿6、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与泻下得作用7、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十、毒性:就是指药物对机体得损害性十一、配伍:就是指有目得地按病情需要与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使用十二、七情:(1)单行:就是指用单味药治病(2)相须: 就是指性能功效类似得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3)相使:就是指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得药配伍同用,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增强主药疗效(4)相畏:就是指一种药物得毒性反应或辅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5)相杀:就是指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得毒性或副作(6)相恶:就是指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7)相反:就是指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十三、十八反与十九畏1、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2、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十四、入药方法:1、先煎:磁石,牡蛎,附子,川乌2、后下:薄荷,白豆蔻,大黄,番泻叶3、包煎:蒲黄,葶苈子,滑石粉,旋覆花,车前子4、另煎:人参,西洋参5、烊化:阿胶,鹿角胶6、冲服:芒硝,竹沥水,蜜蜂7、煎汤代水:灶心土各论1、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2、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3、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4、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5、白芷: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6、细辛: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温肺化饮,通窍7、薄荷:发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解毒,疏肝解郁8、桑叶:发散风热,润肺止咳,平肝明目9、菊花:分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10、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清胆截虐11、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12、葛根: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13、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14、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15、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16、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17、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18、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19、连翘: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20、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21、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22、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23、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24、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25、青蒿:清虚热,凉血,解暑,截虐26、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化瘀,清泄湿热27、芒硝:泻下,软坚,清热28、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发表29、砂仁: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30、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31、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32、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排脓,除痹33、车前子: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34、关木通:清热利尿通淋,通经下乳35、金钱草:除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36、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37、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源38、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39、木香:行气,调中,止痛40、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41、山楂:消食化积,行气散瘀42、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43、三七:化瘀止血,消肿定痛44、仙鹤草:收敛止血,补虚,止痢,杀虫45、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祛湿止痒46、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47、丹参:活血调经,凉血消痈,清心安神48、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49、益母草:活血祛瘀,利水消肿,清热解毒50、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51、桔梗:开宣肺气,祛痰排脓,利咽52、川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53、瓜蒌:清热化痰,利气宽胸,散结消痈,润燥滑肠54、苦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55、百部:润肺止咳,杀虫灭虱56、酸枣仁:养心益肺,安神,敛汗57、牡蛎: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58、羚羊角: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59、牛黄:息风止痉,化痰开窍,清热解毒60、天麻:息风止痉,平仰肝阳,祛风通络61、麝香: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止痛催产62、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63、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64、党参:补中益气,生津养血65、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66、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67、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68、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与药性69、鹿耳: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固带脉,托疮毒70、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71、杜仲: 补肾阳,强筋骨,安胎72、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73、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74、何首乌:补益精血,固肾乌须(制),截虐,解毒,润肠通便(生)75、阿胶:补血止血,滋阴润燥76、南沙参:养阴清肺,祛痰,益气77、麦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78、枸杞子:补肾肝,明目,润肺79、鳖甲:滋阴潜阳,软坚散结80、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81、莲子:补脾止泻,固涩止带,益肾固精,养心安神82、硫磺:解毒杀虫止痒(外用),补火壮阳通便(内服)药物分类1、解表药: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2、清热药:清热泻火、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药3、泻下药:攻下药,润下药,峻下逐水药4、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利湿退黄药5、止血药:凉血止血药,化瘀止血药,收敛止血药,温经止血药6、化痰止咳平喘药:温化寒痰药,清化热痰药,止咳平喘药7、安神药:重镇安神药,养心安神药8、平肝息风药:平抑肝阳药,息风止痉药9、补虚药: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10、收涩药:止汗药,敛肺涩肠药,固精缩尿止带药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