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導線連接器现代汽车由于电控器件的不断增多,其连接导线的数量也不可避免地呈增大趋势,为保证导线连接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导线连接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导线连接器是一个连有线束的插座,所有传感的接线端子都使用专用接口,控制电脑ECU和外部所有部件的连接都是通过ECU上的连接器,而线束中信号的转接使用的也是线连接器。
可以这样认为,在电控汽车中,控制电脑ECU是控制中枢,线束是控制系统的神经网络,那么,导线连接器则是电路线束的中继站。
然而,连接器除具有安装方便,接线准确之外,在使用中也时常出现故障,而最为常见的故障则为接触不良从而导致“网络”信号传输的中断,直接影响着电控汽车良好性能的正常发挥。
导线及连接器断路导线及连接器断路故障,可能是由于导线使用中折断,连接器接触不良,连接器端子松脱造成的。
由于导线在中间断开的故障是很罕见的,大都是在连接器处断开,因此,检查时应着重仔细检查传感器和连接顺处的导线,是否有松脱和接触不良。
由接触不良而引起的连接器断路故障,常是由于连接器端于锈蚀,外界脏污进入端子或连接插座,从而造成接触压力降低。
此时,只要把连接器拆下,再重新装插上,以改变它的连接状况,使其恢复正常接触即可。
导线及连接器短路故障导线及连接器的故障也可能是由于线束与车身(地线)之间或在有关开关内部短路所造成的。
检查前应首先看在车身的导线连接器固定是否牢靠,然后便可按下列步骤进行测试。
(1)检查电线通断首先拆下控制电脑ECU和传感器两侧的导线连接器,再测量连接器相应端子间的电阻。
如电阻值不大于1欧姆,则说明电线正常,以便进行下一步检查。
在测量导线电阻时,最好在垂直和水帄两个方向轻轻摇动导线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同时注意,对大多数导线连接器、万用表表棒应从连接器的后端插入,但是对于装有防水套的防水型连接器表棒就不能从后端插入,因为在插入时稍不小心便会使端子变形。
(2)短路的电阻值检查首先拆下控制电脑ECU和传感器两侧的导线连接器,再测量两侧连接器各端子与车身间的电阻值。
测量时,表棒一端搭铁接车身,另一端要分别在两侧导线连接器上进行测量,如果电阻值大于1欧姆则说明该电线与车身无短路故障。
连接器外观及接触压力检查首先应逐一拆下各导线连接器,检查连接器端子上有无锈触和脏污,对锈蚀和脏污应清理。
然后检查端子片是否松动或损坏,端子固定是否牢靠,在轻轻拉动时端子应无松动现象。
反之,如果在哪一个座孔中的插头端子拔出时比其它座孔容易,则该座孔可能在使用中会引起接触不良的故障。
检查时的注意事项(1)连接器的检查必须在点火锁关闭的状态下进行,否则会因自感而烧坏有关机件。
(2)拆下导线连接器时,要注意松开锁紧弹簧或按下锁扣,不可硬拉硬拽,装复时,应将连接器插到底并锁止。
(3)对于防水型连接器在拆下检测时,应注意小心取下皮套,安装时防水套应到位,否则,可能因水进入连接器而导致电路故障。
(4)在用万用表检查连接器时,表棒插入时不可对端子用力过大,以防因端片变形而引起插接的接触不良。
二串並接的問題一位绝对不应归入“菜鸟”行列的朋友曾经问道:你说这串行(Serial)ATA到底能“串”几个?笔者一时间哭笑不得。
冷静下来一想,这样问似乎也不是全无依据:既然此前已经广为人知的两大串行接口技术都能“串”——IEEE 1394支持最多16台设备串接,USB也允许5个Hub 级联,Serial A TA为什么不行?然而,串行接口和串接没有必然的联系,简单地增加接口(并联)就能让Serial A TA 的可连接设备数成倍提高;反倒是连线和针脚数目众多的并行接口更需要串接能力,因为并联对它们来说未免有些奢侈,通常只能作为辅助手段使用。
并联击败串接同样是串行接口,为什么Serial A TA就没有考虑串接呢?两年多前笔者曾认为,USB和1394这样的外设接口把连接能力和距离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串接能够让一个主机端口控制多达上百台设备,距离延伸至数十米;Serial A TA定位于机内(In-box)存储设备接口,强调每台设备拥有足够的带宽,一对一是最自然的选择。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观点的不全面逐渐显露出来。
众所周知,一对一(点对点)是最基本的互连结构,且不说1394的网状结构和USB的树形结构,就是并行SCSI 的菊花链也离不开Serial A TA根本就无需考虑的总线仲裁机制。
如果不考虑应用环境的差别,简单与复杂的背后是什么?并行的特点决定了一次至少要同时发送8位数据,加上地线和各种控制线,Narrow S CSI需要50脚连接器,Wide(16位)SCSI更达到了68脚;同样16位的并行ATA只用40脚连接器,却也因地线过少不能改造成LVD而极大地限制了连接距离,简化的主从设备、独占通道体系更无法与15台设备共享总线的Wide S CSI相比。
动辄数十根的引脚和连线给板卡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绝大多数SCSI控制芯片和南桥(或ICH)芯片集成的ATA控制器通道数都不超过2个。
各个级别的RAID都需要同时访问多块硬盘,并行SCSI的连接能力和总线共享机制还能够较好地满足,并行ATA的效率可就差多了——独占式访问意味着每个通道仅能连接一块硬盘。
由于PC用户还得使用其他ATA设备(如光驱),因此并行ATA R AID 基本上都通过独立的ATA控制芯片实现——集成3通道ATA控制器的ServerWorks C SB6南桥芯片毕竟只是个案。
S erial A TA不必面对这样的尴尬。
得益于串行技术,Serial A TA的连接器尺寸和布线数量均只有并行ATA的八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说从同样的板卡空间能够获得约4倍的连接能力,并且不会因RAID而打折扣。
目前正处在从并行ATA转向Serial A TA的过渡时期,ICH5/ICH5R在集成2个Serial A TA端口的同时还保留了双通道并行ATA控制器,相信2004年晚些时候南桥(或ICH)芯片集成4个甚至6个Serial A TA端口将成为普遍现象。
Serial A TA的并联潜力不仅将完全击败并行ATA的“半吊子”串接,甚至已经威胁到了并行SCSI——其接班人Serial A ttached S CSI正得益于Serial A TA的物理层。
串接也要并联如果说Serial A TA始终坚持并联是因为心向高效的星形交换架构,已经具有很强串接能力的USB为何也日益加大并联的比重呢?U SB 1.1时代的UHCI(Universal H ost C ontroller I nterface)支持两个USB端口,440BX 等早期芯片组都包含一个UHCI控制器。
两个USB端口刚刚能够应付键盘和鼠标,因此当1999年USB产品开始普及的时候各种USB H ub甚是引人关注——它们能让系统内的可用USB端口迅速增加4个乃至更多。
然而,在主流市场上USB H ub从来就没有真正的红火过。
原因很简单,此后芯片组支持的USB端口数量逐渐增加——4个、6个直至Intel I CH5/ICH5R的8个,有这么慷慨的“免费赠送”,人们为什么还要花钱去买USB H ub?I CH5/ICH5R包含4个UHCI,还有1个向所有8个USB端口提供高速(high-speed,480Mb/s)信号支持的EHCI(Enhanced H ost C ontroller I nterface)。
仔细想想,在USB 接口速率只有12Mb/s的时候,USB H ub尚有一定生存空间,可到了高速的USB 2.0时代却反而销声匿迹了,是不是很有趣?U SB H ub也好,菊花链的总线也罢,都只是单纯地增加端口数量而不会有带宽的提高,这意味着连接的设备越多,每个设备所能够享有的带宽资源就越少,因此设计者都尽可能地寻求并联的途径。
USB端口仅有4个接脚且还具备供电能力,远胜于IEEE 1284并口的25脚连接器,1个并口所占空间至少可以容纳3个USB 端口。
现在主板后部直接集成的USB端口已经达到了4个(甚至6个),拥有3个以上USB端口的笔记本电脑也随处可见,USB的并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看了USB的例子,谁还会怀疑芯片组集成大量Serial A TA端口的前景呢?结论串接和并联都提高了连接能力,逻辑上与串行还是并行无关。
不过真正实施起来,并行接口受困于引脚和连线众多,不宜以并联为主要方式,内部挖潜走串接之路更为可行,即“并首选串”,并行SCSI是最好的例子。
由于连接器和布线都大大节省了空间,串行接口可以串接也可以并联,还能形成既有串接又有并联的树形结构,不过能够较大规模地并联是其与并行接口相比最大的优势。
只要上行带宽足够,并联的各接口之间不会互相拖累,尤其适合并行工作(譬如RAID),也就是“串利于并”,充分体现了串行接口在架构上的优越性。
一字之差两种含义R AID最初代表的是Redundant A rray o f I nexpensive D isks(廉价磁盘冗余阵列),但其诞生后的头十年里却一直与并不廉价的SCSI硬盘为伍,因此就有了把Inexpensive换成Independent的“独立磁盘冗余阵列”,道理说得通且简写仍是RAID,于是乎两种没有本质区别的定义便共存至今。
1999年,以Promise为代表的ATA主机控制器厂商抓住Ultra A TA/66的机遇,将ATA R AID推上主流舞台。
与SCSI硬盘相比,ATA硬盘是不折不扣的“廉价”,ATA R AID也因此颇受中低端用户的青睐,市场节节上升,2001年的增长幅度更达到了惊人的264.2%!据Dataqueset预计,到2005年服务器市场上ATA R AID控制器的出货量将超过SCSI R AID(当然在销售额上还差得远)。
S erial A TA是Ultra A TA的接班人,于是乎2002年春季IDF上Intel在Serial A TA R AID 的讲座上特别提出要以Inexpensive代替Independent,让RAID重回“廉价磁盘冗余阵列”的本意。
一年后Intel果然率先推出了集成Serial A TA R AID功能的ICH5R,结合本篇评论的正文,不难发现RAID与Serial A TA一同首次集成进PC 芯片组,无论从技术还是市场来看都绝非巧合。
至于对RAID的解释,笔者认为今后两种说法应该都会继续存在——我们总不能硬性规定ATA R AID=Inexpensive 而SCSI R AID=Independent吧?何况若真咬文嚼字的话还是Independent更站得住脚呢……三端/端子/極1引言端、端子、电极是电工、电子产品和技术领域中常用的三个基本术语,但其称谓和认识不统一,不规范,尤其在有的专业著文、译文乃至标准中有多种名称,如称终端、引线、引出端、接线端、电极端等,叫人难于理解所表达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