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形成性考核
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
每题1分,共10分)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C)。
A、孟德斯鸠
B、孔德
C、托克维尔
D、马克思
2、科塞是(B)的代表人物。
A、结构功能主义
B、社会冲突理论
C、社会交换理论
D、社会互动理论
3、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B)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4、晚辈向长辈传授知识被称为(B)。
A、继续社会化
B、逆向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5、社会学界最早对社会资本作出分析的是(B)。
A、费孝通
B、科尔曼
C、林南
D、格兰诺维特
6、从(C)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7、把社会群体分为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是根据(C)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8、(C)不属于正式组织。
A、学校
B、公司
C、邻里
D、教会
9、提出中层理论的是社会学家(B)。
A、帕森斯
B、默顿
C、韦伯
D、福柯、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
10、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D)。
A、显功能
B、潜功能
C、正功能
D、反功能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社会化的类型包括(ABCD)。
A、初始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逆社会化
2、社会化的机构包括(ABCD)。
A、家庭
B、学校
C、工作组织
D、大众传媒
3、产生社会互动的条件包括(BC)。
A、限于两个人之间
B、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C、?互相依赖
D、有事相求
4、冲突的形式包括(ABCD)。
A、口角
B、战争
C、仇斗
D、械斗
5、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ABCD)。
A、领导的权威性
B、成员的认同感
C、外部环境的变化
D、群体的人数
6、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包括(ACD)。
A、符号互动论B、家长制理论C、结构功能理论D、社会交换理论
7、以下哪些类型是韦伯所划分的权威类型(ABD)。
A、卡里斯马型权威
B、法理型权威
C、家长型权威
D、传统型权威
8、按照产权的不同,经济制度可以分为(ABD)。
A、私有产权制度
B、公有产权制度
C、集体产权制度
D、混合经济制度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镜中我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是最早提出自我发展理论的。
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产生的。
通过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一个人如果不同别人交往、进行社会互动,就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
2、代沟
代购是指两代人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出现的差距。
反映了两代人在社会化各阶段的差异。
是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是下一代人对上一代人文化的变异和扬弃。
3、初级社会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群体内部成员间相互熟悉、相互了解,具有密切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感情色彩的群体,以及复杂社会组织内部的非正式群体。
4、弱关系理论
格兰诺维特在社会网络研究中提出“弱关系理论”这一概念。
他认为,测量社会关系强弱的四个维度是互动的频率、情感强度、亲密关系和互惠交换。
这一结论对西方社会更加适用;而在中国社会,寻找工作时所使用的社会网络主要是亲属和朋友这两类强关系。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人的社会化有什么意义?
(1)个人角度:满足个人需求、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所以,人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进行社会化。
(2)社会角度:一个社会要延续,必须要求新加入的社会成员了解其已有的文化、价值观以及行为规范。
2、社会组织有哪些特征?
(1)特定和明确的组织目标。
社会组织的目标正日益单一化,以集中资源提高组织的运行能力。
(2)非情感的关系。
社会组织中的成员主要由业缘关系组成,以利益为纽带,关系不大亲密。
(3)规范的互动形式。
社会组织有明确的规范,限制和约束较大。
(4)复杂的组织结构。
社会组织根据组织目标精心设计的结构,结构比较复杂、理性,存在正式的分工,拥有严格的规章制度。
3、权力分析有哪些基本模式?
政治制度运行的核心在于权力的获得、运用与维持。
第一种模式是传统的“利益——冲突模式”,它关注的核心是社会行动者之间可观察到的利益冲突。
第二种模式是帕森斯等人倡导的“权威——合法化模式”,它关注的核心是具有合法性的权力。
第三种模式是“生产——运作模式”,不仅仅局限于政治领域和司法领域,权力是作为关系出现的策略;权力首先是生产性的实践,应充分考虑权力的微观运作。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你对中国社会转型中社会结构变迁有何理解?
(1)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原来的“国家——民众”的两层结构逐渐演变成“国家——社会中间层——民众”的三层结构。
(2)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主要由城乡两大社会群体及城市内部的干部、工人和知识分子三个阶层构成。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阶层——农民工阶层: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迅速的崛起;知识分子和工人阶层各自的内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社会利益关系结构的变化:首先,社会成员的利益实现路径的变化,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利益分配体系。
其次,利益实现机制的变化。
整个分配制度从计划调节转变为市场调节。
最后,利益差别化格局的形成。
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
总之,社会结构的这些变化既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的表现,同时也蕴涵着深刻的社会结构性矛盾,对中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出了严峻挑战。
2、中国的单位制度有什么样的独特特征?
单位成员对单位形成了高度的制度性依附。
所谓制度性依附是说,单位成员对单位的高度依附是由单位制度本身所决定的,而不取决于具体的人际关系。
特征体现在:
(1)单位成员对单位的社会和经济依附。
单位成员的工资不足以解决其基本的生活问题,单位成员必须靠单位为其提供各种福利,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承担了社会救助的职能。
(2)单位成员对单位的政治依附。
(3)单位成员对直接领导的人身依附。
单位领导就获得了资源分配的具体解释权和实际控制权,成员行动的许多方面都直接受上级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