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育原理PPT

德育原理PPT



五、共同理想与信仰的缺失 人类如果没有共同理想和信仰,人类就 不会是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人如何发展, 人生的意义何在,人的价值体现在哪方面, 如何去体现,这都不得而知,每个人生活 的目的就仅仅为了满足“个人”的利益, 从不考虑他人,更不会从国家这个整体出 发去看待事情,那么这个社会会糟糕到什 么样子可想而知:蔑视道德、无视生命、 道德薄弱、行为偏颇、社会缺乏凝聚力, 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存缓受到严重影响。
第一节 学生道德发展的生理基础与心理特征 一、学生道德发展的生理基础 生理成熟与道德发展 学生道德发展的阶段性
二、学生道德发展的心理特征 心理发展水平与道德认知 不同发展阶段的道德认知特点
三、学生道德发展的过程特点 做人与成长 明理与习德 长期与反复
第二节 个体道德发展的观念论 成熟论 阶段论 扩展论 内生论 外铄论 内化论 建构论
(2)高度发达的物质社会对社会道德的影响 高度发达的物质社会丰富了社会道德的需 要 高速运转的社会形成了对道德与教育的迫 切需要 以物质增长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对道德的挤 压
二、社会变迁对社会道德的影响 (1)复杂的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又特指 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即指社会变化的过程,也 指社会变化的结果,其含义丰富,并具不同的类 型和特点。
德育原理
讲授提纲
学校德育的背景、现状 学校德育中的元素:教师与学生 学校德育实施的过程 传统学校德育及其发展趋势

教育旨在教人做人,其核心是道德教育。对于怎样做人, 每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心得,道德教育遂成为公众话题。


德育原理致力于构建一种基于健全常识而超越习俗见解的 德育陈述体系。 德育原理,即“原”德育之“理”,探究道德教育的学理。 其中,探讨学校德育中“是什么”和“曾经是什么”之类 的问题,所形成的事实陈述,属于科学范畴;讨论学校德 育中“应当是什么”和“应当做什么”之类的问题,所形 成的价值—规范陈述,属于哲学范畴。科学原理描述德育 现象,揭示德育规律;哲学原理树立学校德育的信念或价 值取向,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总之,德育原理属于基础 理论。它从实际的德育问题出发,但不囿于具体问题,不 提供解决具体德育问题的处方,而努力超越具体问题,寻 求观察德育问题的各种视角,构建分析问题的理性框架, 探索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第二节 学校德育中的教师修养
一、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 (一)教师的道德与道德修养 教师道德界定 教师道德修养的内涵

(二)教师自身道德修养的意义 教师道德修养的特殊性 教师道德对教师事业具有促进作用 教师道德对未成年学生具有示范作用 教师道德对社会生活具有导向作用

(三)教师自身道德修养的内涵 充满爱心 忠诚事业 努力专研 学为人师 以身作则 行为示范
二、“中立老师”与德育的放任无为 (一)“中立教师”的特点 承认文化多元,在德育问题上保持中立 相信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无需介入 相信学生有基本的道德观念,缺乏对更高层 次的道德理想的引导 (二)“中立教师”设定下的师生关系 P30
思考: 对以上两种师生关系进行评价:
第四节 德育评价的失调 一、德育标准的多元活多重 二、德育评价主体的分裂 每个评价的主体对每个学生的道德发展进行 单独评价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各个评价主体存在知识与能力的差异 各个主体的评价过程因所持态度立场不一样 而使得被评价者产生价值和目标的混乱
三、科学思想与人文思想的矛盾与融合 科学思想与人文思想 科学思想与人文思想的分离 科学思想与人文思想的相互融合
四、价值多元的矛盾与发展道路 多元价值是多元文化的一个部分,由于文 化的多元,我们应该在承认与尊重多元文 化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消 除不同文化之间的误解、冲突与歧视,培 养对差异观点的尊重和包容,消除优势群 体的偏见与刻板印象,提升弱势族群的自 我概念,但是笼统的多元文化容易造成道 德相对主义即毫无原则的容忍,使得个人 无法辨认判断而致随手取之、随手用之。
三、德育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态度与道德能力 不能够协调发展带来难题 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态度与道德能力 不能够单独量化 道德情感、道德态度与道德能力容易偏向转 入知识的考察中来
第三章 德育原理课程建 设的回顾与反思
第一节 德育课程建设的回顾 一、关于德育的本质 宏观德育论 德育内容最广泛,涉及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 制教育、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这类概念是教 育行政部门从德育工作的教育对德育进行的界定, 但有明显的弊端,从理论上讲,德育工作化错把作 为学生全面发展内容中的德、智、体、美、劳的划 分逻辑框架当做学校分工的依据,从实践上讲,德 育工作化错把德育设置成学校的专职工作,妨碍了 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参与学校教育,存在对德育一 定程度上的忽视。

层次德育论 主张把德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如广 义的德育是指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 育与法制教育,而狭义的德育仅仅是指道德 教育。

二、关于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 研究德育现象或活动及其规律:主张学校德 育原理是研究学校德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研究学校中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规律方法的 教育理论。 研究德育规律 研究德育问题
三、教师的“去圣化” (1)教师称呼的泛化暗示教师“去圣化” (2)教师的工具化与技术化的负面影响 教师的“去圣化”与去”权威化“的混淆 教师的工具化技术化取向致使教师片面发 展 专业片面发展的教师缺乏立志崇高的愿望 教师缺乏承担起崇高职责的信心
第二节 德育与生活的背离 一、陈旧的德育观念 二、着力于遵守规范的德育目标 三、孤立的道德课程设置 被分科出来的学科德育课程 陈旧的学校德育内容 四、孤独的德育专业教师 五、苍白的德育情景(家庭与学校)
第一章 学校德育的时代 背景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与社会变革 一、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
(1)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 社会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社会物质增长 方式的持续革新 日新月异的物质生产技术 持续推进的全球化进程(全球化:一个不 同社会制度,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地区民 族,不同利益群体和不同思想价值,共 处、、共享、共生、合作、竞争、互补)
第二章 学校德育面临的 冲突
第一节 德育理想的失落 一、价值关怀的缺失 学校知性论德育范式对人生价值的忽视 社会焦躁与功利思想对人生价值的忽视 矛盾的价值观念对明确的人生观的损害
二、德育层次性的模糊 道德教育是道德理想与道德规范的结合, 而学校德育只找到了道德规范的教育途径, 而对教育理想的引导常常是出于缺失的状 态 忽视学生道德水平发展的层次性 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未相结合,学生缺乏 道德实践
三、学校德育课程的变迁 (一)学校德育课程的变迁 古代学校课程内容与德育的融合 近代人文学科的兴起于学校德育的昌盛(理 性主义:道德与知识的统一,恢复古典学科 中德育的崇高地位) 近代科学的繁荣与现代学校德育的衰落 (二)进三十年来德育原理建设的状况
第二节 德育课程建设反思 对德育本质的认识 对德育原理研究对象的认识 对德育过程的认识
第三节 德育中师生关系的失衡 一、“强势老师”与“白板学生”的误解 对教育功能的自大造就“强势老师” “强势老师”设定下的师生关系 教师占有绝对的权威地位与绝对的主导地位,教师 就是知识的化身,教师的身份地位常常板”任人随意绘制,教师强调用道德规范充实 学生头脑,却与校外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当学生对 教师强大作用产生怀疑时,学生与教师之间就会产 生矛盾,而教师的规范框架更会加剧对学生的愤怒 情绪,致使关系恶化。
2、社会变迁在改变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同时 也改变了儿童成长密切相关的家庭环境 小型家庭需求的变化 儿童成长环境的变化 家庭能力的变化
三、社会信息流通的飙升及其对社会思想道 德的影响 (1)信息保存与流通的文明意义 信息是至关重要的社会发展资源 教育与学习的过程与信息的流通过程密切 相关 (2)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社会思想道德的 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扩张了思想道德影响的传 播途径
新媒体技术对社会思想和道德的影响 (1)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巩固了 开放与平等的思想观念 (2)现代信息技术鼓励了人们的主动参与性 (3)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帮助人们高速便 捷的获取信息,也增加了信息鉴别的难度

第二节 冲突与融合中的价值理念 一、人本思想的不断深化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交织 (1)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不可避免 (2)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碰撞中寻找生机与 活力的中国文化
六、社会责任的泛化与不确定 庞大的社会责任领域与社会主体 社会责任的分散与不确定
第三节 个人道德发展的矛盾 不确定的道德观念 确保共性与崇尚个性的融合 平等权利与责任的日益重视 社会与个人的艰难选择 (1)现代社会宽广的选择范围带来了选择的 困境 1、选择的责任与必然承担责任的要求 2、更多选择带来选择困境
第四章 教师的角色审视 及德育修养
第一节 学校德育中的教师角色
一、角色概述 什么是角色 教师角色界说

二、教师角色的历史变迁与演变 (一)传统德育中的教师角色 教师是社会道德的代表者 教师是道德教育的主导者 (二)新型德育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即是道德教育者也是道德学习者 教师即是道德示范者又是道德实践者 教师即是道德知识的传递者又是学生学习的 合作者
(2)如何确立正确的选择态度 社会道德的发展和个人道德的养成都不 是孤立封闭进行的,道德作为社会理想、 价值和规范的集合,必须要将现实和问题 投放到整个社会大环境中去考察,以期望 找到我们继续发展和改革与变革的思路和 资源。同时青少年需增强选择执行能力, 提高有效选择的比率,即培养起持之以恒 努力的意志和能力。
广泛而快速的人口迁徙 复杂而细致的社会分工 人际关系的重构 现代家庭对社会的独立与依赖的矛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