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述(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005年,深圳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和国际化城市建设,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
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提高;科学、教育、文化等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发展;积极创建并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全面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市功能更趋完善。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本地生产总值(GDP)亿元,比上年增长%。
人均GDP达60507元,比上年增长%。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
三次产业结构为::。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亿元,比上年增长%。
全市年末常住人口万人,比上年增加%。
(二)环境质量概况深圳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水平。
空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全年优良天数为360天。
主要饮用水源水质良好,符合饮用水源水质要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
河流水质污染仍然比较严重,主要河流中下游水质劣于国家地表水水质Ⅴ类标准。
近岸海域东部海水水质符合国家海水水质第二类标准;西部海水水质劣于第四类标准。
城市声环境处于轻度污染水平。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程度提高。
环境辐射处于安全状态。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深入开展珠江流域(深圳)整治行动和治污保洁工程,全面加强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顺利办结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大执法力度保护我市生态环境的议案》和《关于治理我市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的议案》。
全年完成环境保护投资亿元,比上年增加亿元,占同期本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
成功举办了“9?16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纪念大会,因在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工作中成绩突出,荣获第三届中国臭氧层贡献奖特别金奖。
完成国家环保总局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在国内率先通过全国生态监察试点考核。
二、空气环境(一)空气环境质量2005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优)和二级标准(良)的天数共计360天,占全年的%,比上年增加16天;超过二级标准的天数为5天,占全年的%(见图1)。
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见图2)。
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浓度为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平均浓度为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平均浓度为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毫克/立方米。
全市降水年平均pH值为,比上年上升了,降水酸性有所减弱。
年平均降尘量为吨/平方公里?月,达到广东省推荐标准,比上年下降吨/平方公里?月。
(二)废气排放2005年纳入全市环境统计范围的工业企业废气排放量为亿标立方米。
废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为万吨,排放达标率为%;烟尘排放量为万吨,排放达标率为%;工业粉尘排放量为万吨,排放达标率为%。
(三)措施与行动开展南头半岛区域废气专项整治。
完成了南山热电厂“热电联产”项目,集中向12家印染企业供热,取代了上述企业的34台小锅炉和29根烟囱;督促妈湾电厂建设1#、2#、3#机组脱硫设施;关停了8台小燃油机组。
3家工业窑炉安装了废气在线监测仪器;实施了“蓝天行动”,责令小南山取土场、深康石场等扬尘污染企业、9家烟尘超标企业、未加盖泥头车416辆次进行整改和治理,有效遏制了废气污染。
全面深化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初步建立了较为科学合理的机动车排放控制体系和长效监管机制。
新车严格实行环保车型目录管理,强化在用车辆监管。
深化环保分类标志制度,在全市加油站强制添加车用燃油清净剂。
开展混合动力等清洁汽车研发与示范运行,在龙岗建立了全省首条混合动力客车商业化营运示范线,启动出租车、公务用车使用混合动力汽车的可行性研究。
加大对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的宣传力度,编制《车主环保手册》,加强对公交营运司机的培训。
全年共检查机动车34940辆,查处超标车5742辆。
三、水环境(一)水环境质量水库: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比上年上升了个百分点。
西丽水库、铁岗水库、清林径水库、赤坳水库、松子坑水库、径心水库、铜锣径水库、枫木浪水库和三洲田水库达到国家地表水水质Ⅲ类标准。
与上年相比,深圳水库水质明显改善。
河流:深圳河、布吉河、大沙河、茅洲河、观澜河、西乡河、龙岗河、坪山河、福田河及新洲河等主要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中下游水质劣于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磷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与上年相比,新洲河、大沙河和福田河水质有所改善。
近岸海域:东部海域水质良好,符合国家海水水质第二类标准。
西部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标准,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大肠菌群。
与上年相比,东部海域水质基本保持稳定,西部海域水质明显下降。
(二)废水排放2005年全市废水排放总量为亿吨,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万吨,氨氮排放量为万吨。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三)措施与行动大力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入库支流污染治理。
完成黄麻布河、库坑河、牛城水等多条支流整治,开展石岩河、塘头河、麻嵌河、白芒河等4项污染治理工程建设,保障了全市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环境安全。
加快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
建成坪地横岭污水处理等4处污水处理设施,完成观澜河和布吉河2座水质净化工程扩建改造项目,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达万吨/日,使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60万吨/日;福田河、大沙河、新洲河、凤塘河等深圳河湾支流建成了公里的截污管网,截流污水近20万吨/日。
同时,还开展了燕川等8座污水处理厂的前期工作,为今后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础。
加强环保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排水排污行为。
组织开展了打击不法排污、整治电镀重污染行业、蔬菜种植水产养殖地及市政污染设施等专项执法行动。
组织开展违法养殖清理行动,全年共开展清理行动21次,共清理生猪5万多头,有效打击了违法养猪回潮,减轻了我市河流的面源污染。
四、声环境(一)声环境质量城市声环境质量基本稳定,区域环境噪声处于轻度污染水平,部分路段道路交通噪声超标比较严重。
全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分贝,比上年上升分贝,达标率%,比上年下降个百分点。
其中特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分贝,达标率%。
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分贝,比上年上升分贝,达标率%,比上年下降个百分点。
其中特区内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分贝,达标率%。
(二)措施与行动加大噪声达标区的创建工作力度,新建噪声达标区平方公里,完成了原有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的复测。
截止2005年底,共创建噪声达标区平方公里。
继续做好建筑施工工地的噪声监管工作,对群众投诉较多的夜间施工等噪声污染问题,实行现场受理、现场查处。
严格依法核准《建筑施工噪声许可证》的发放,从源头控制建筑施工噪声产生。
加大对违法施工单位的管理和处罚力度,开展建筑施工场界噪声的收费工作。
开展对高音喇叭噪声污染的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对娱乐场所噪声污染现场监督力度。
五、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一)状况全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为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比上年增加6个百分点。
焚烧处置生活垃圾万吨,比上年增长%。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万吨,比上年增加万吨;综合利用量万吨,综合利用率为%。
全年收集处置32类危险废物共万吨,比上年增长%,安全处置利用率达%,其中综合利用量为万吨,综合利用率为%。
收集处置医疗废物吨,比上年增长%,安全处置率达100%。
(二)措施与行动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作,截止2005年底,建成投产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2座,垃圾焚烧厂6座,建成垃圾中转站10座。
进一步加大对危险废物收集、运输、贮存、处置利用全过程监管的力度,开展医疗废物管理与安全处置执法检查、线路板电镀行业危险废物管理检查、成品油仓储行业危险废物申报登记等专项执法行动,打击非法排放、转移、处置利用危险废物的行业。
强化了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的管理工作,在原有的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一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开发了(二期)系统,建立了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网上申报信息系统。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一期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使我市产生的医疗废物完成得到有效处置。
六、辐射环境(一)辐射环境质量陆地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处于正常天然本底水平,环境介质中的各种放射性核素含量未见异常变化。
放射性污染源周围地区的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气溶胶等的放射性水平在天然涨落范围内。
全市电磁辐射环境基本良好。
(二)措施与行动为防范辐射事故的发生和减少突发性辐射事故对环境的影响,编制了辐射事故应急预案,成立应急组织机构,初步形成了放射源监督管理的规范和程序体系。
全面清查涉源单位77家,专项整治重点涉源单位38家,督导企业落实辐射安全责任。
积极开展辐射安全和防护知识培训。
七、自然生态保护(一)状况建成生态风景林万公顷,改造风景林面积8400公顷,建设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300亩。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比上年增长平方米。
全市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到。
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将974平方公里的面积划入控制线范围。
福田-内伶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梧桐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内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保持稳定,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二)措施与行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
组织开展了饮用水源、海洋环境、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保护等6方面的生态环境监察,并率先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考核验收。
龙岗区生态示范区通过省环保局及国家环保总局的现场考核验收。
葵涌等8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通过复查。
组织开展生物物种资源编目和生态系统评估工作。
加大裸露山体的整治,关闭15家采石场,开展17个废弃石场的整治复绿工作。
八、环境管理(一)环境立法与规划完成《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深圳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以及《深圳市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测与强制维护制度实施办法》等草案。
编制了水环境质量控制规划和污水处理系统布局规划,基本完成了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生态市建设规划、空气污染控制规划等的编制。
开展了《深圳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2-2010年)》等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全年共受理52980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审批,否定不符合要求的项目2656项,“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
实行了重大环境影响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和验收公示制度,督促80个改、扩建项目完善了污染防治措施。
(三)环境监督管理开展蔬菜基地、水产养殖基地执法检查、龙岗河流域制革企业整治、葵涌河流域工业污染源整治等专项行动;打击非法排污企业,对偷排和严重超标排污企业予以高额罚款、吊销排污许可证、舆论曝光等处理,对环境违法行为形成高压的态势。
加大对重点工业污染源的夜间和节假日突击检查,严查直排和超标排放行为。
加大对废油、浓废液、有机溶剂和危险化学品的管理,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对水库周边区域及其道路的水质污染事故隐患进行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