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歌德认为,“莎士比亚要描写:一件伟大的事业担 负在一个不能胜任的人的身上、哈姆雷特“没有 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 了,这重担他既不能担起,也不能放下”。
• 哈姆雷特的确常常沉思默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几段 著名的独白中,但他绝非不能行动的人。譬如, 他敢于独自跟踪鬼魂,他装疯以待复仇时机,他安 排戏中戏的妙计,他误杀波洛涅斯,他偷换国王的 御函,他毅然同雷欧提斯决斗,直至他最后连刺国 王数剑结果了他的性命。这些事例足以证明哈姆 雷特有智谋也有勇气,并非只是个“思考型的 人”。他既善于思考,也敢于行动,只是在行动时, 他比较谨慎,虽然也难免出错。 • 哈姆雷特很清楚,处死国王就意味着他自己继承 王位,以及随之而来的所谓“重整乾坤”的重任。 他一方面是感到有责任采取行动,另一方面又畏 缩不前, 他感到自己的准备还不充分,还需要时间,
夏洛克形象分析
• 贪婪、残忍的商人形象 夏洛克爱财如命、损人利己、人面兽心。 他从事高利贷行业,高息放贷来谋取暴利。 对穷人缺乏同情心,在他的心理“钱”是 至高无上的。由于安东尼奥借钱给别人不 要利息挡了他的财路,再加上安东尼奥曾 经帮助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与安东尼奥的 友人罗伦佐的恋爱和私奔,夏洛克更是小 肚鸡肠怀恨在心,乘签订借款契约之机设 下圈套,伺机报复,充分表现出此人物唯 利是图、心胸狭窄、诡计多端、暗藏杀机
3、手帕对伊阿古象征着他利欲熏心的帮手
“我要把这手帕丢在凯西奥的寓所里,让他找到它。 像空气一样轻的小事,对于一个嫉妒的人,也会 变成天书一样坚强的确证,也许这就可以引起一 场是非” 奥赛罗的夫权思想集中体现在对一张手帕的态度 上,这张手帕既是爱情的信物,又是夫权思想的 标记。它在剧中时藏时露,贯穿悲剧始终,推动 着戏剧冲突由扣人心弦的渐变到悲剧突变。因此 有评论家把这部剧作称为“手帕的悲剧”
• 3、李尔王思想的转变 • (1)拒绝接受现实 • 当他被女儿放逐后,变得一无所有,形同乞丐。他 最初的态度是拒绝接受现实,不肯承认自己已经 失去了权力。 • 李尔在荒野中与暴风雨对话,他认为神灵的法庭 比人类的法庭更威严、更具有正义感。通过李尔, 莎士比亚将他对人类的绝望,对人性的怀疑,上升 到对宇宙和宗教质疑的高度。
李尔王
父 权 悲 剧
• 《李尔王》描写了国王和大臣的家庭悲剧, 通过描写家庭人伦关系的崩溃表现社会政 治生活的失衡,不仅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 积累时期道德沦丧、社会混乱的状况,同 时也说明社会秩序的恢复,有待于正常的 人伦关系的建立,而正常的人伦关系的建 立,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从而深化和丰 富了悲剧的题旨
伊阿古的人物分析
伊阿古却是一个纯粹的 “马基雅维利主义”, 一个十足的自私自利主义者,一个“魔鬼的化 身”,他奸诈虚伪,卑劣无耻,无中生有,极端 仇视知识与文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封建落后势 力的代表。
手帕的象征意义
1、手帕对苔丝狄蒙娜象征着爱情
“她为了我所经历的种种患难而爱我,我为 了她对我所抱的同情而爱她” 2、手帕对苔丝狄蒙娜象征着奸情 “我遵照她的吩咐给了你,所以必须格外小 心,珍惜它像珍惜你自己宝贵的眼睛一样, 万一失去了,或者送给别人,那就难免遭 到一场无比的灾祸。”
• (2)转换身份 • 尽管李尔对上天发出诅咒,但是,天地无情,对他的呼吁不 予理睬,并且用暴风雨欺辱、打击他,李尔开始意识到自 己并不具有天赋的权威,自己并不是万能的。他被迫承认 现实,正视现实,接受凡人的身分。 • (3)疯狂 • 随着李尔转变了身份、角色,世界在他眼中发生了天翻地 覆的变化。他发觉人间竟然是地狱,人只能绝望地忍耐、 承受。 • 当李尔是“正常人”的时候,他看不到人世间的真相,他 疯了的时候,他心灵却明亮了起来。没有烦恼就没有智慧, 没有疑惑就没有开悟,没有经历苦难就没有仁慈之心。丢 弃了帝王的权力,接受平民的苦难,从而认识到人间的真 相。
• 外因论:哈姆雷特拖延复仇是由于外部环境于他 不利,而且任何人都难以克服这种环境造成的困 难,因而哈姆雷特的延宕在所难免。歌德等人则 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看哈姆雷特的延宕问题。他 们认为,哈姆雷特面临的不只是个人复仇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整顿“脱了节”的世界的问题。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 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
李尔王:人性的觉醒
• 1、自然对封建权利的挑战 • 李尔王的悲剧是所有封建统治者的人生悲剧,也是 封建社会的人类悲剧 • 2、封建权利对人的异化 • 李尔王是一个被权力异化的典型,他把自己当成了 权力本身。李尔王狂妄地以为,他拥有无上的权力, 山河大地和万民都归他支配,他也自然地支配女儿 们对他的爱。
鲍西娅形象分析
• 鲍西亚美丽、善良、机 智、自信、富有才华和 胆识,正体现了莎士比 亚从男性视角自发塑造 的理想中的资产阶级新 女性。作为新女性的鲍 西亚,具有一定的叛逆 性格,不甘于被命运摆 布,做逆来顺受的“家 庭天使”。在一定程度 上体现了莎士比亚对人 文主义精神的追求
• 鲍西亚美貌、富有、高贵、独立、自由,单身的 鲍西亚是她自己和自己财产的主人,而绝非任何 男人的附属品。她善待每一个人,和她的仆人关 系融洽,和女仆更是亲如姐妹。鲍西亚的机智、 勇敢、才华和胆识在“法庭斗争”中更是得到了 淋漓尽致的展现。鲍西亚奉命于危难之时,略施 小计,就击败了老谋深算的夏洛克。 • 鲍西亚俨然就像是穿裙子的英雄,为了追求爱情 和正义走出了闺房。体现了莎士比亚从男性视角 自发塑造的理想中的资产阶级新女性。
哈姆雷特
• 性格悲剧
பைடு நூலகம்
• 《哈姆雷特》将家庭伦理冲突与宫廷政治斗争结 合起来,大大扩展了题材的社会生活容量,赋予 剧作以拥护王权、反对篡位的社会政治蕴涵和时 代精神。
延宕的王子
• 延宕意为拖延。在戏剧中,它指在尖锐的冲突和 紧张的剧情进展中,作者利用矛盾诸方各种条件 和因素,以副线上的某一情节或穿插性场面,使 冲突和戏剧情势受到抑制或干扰,出现暂时的表 面的缓和,实际上却更加强了冲突的尖锐性和情 节的紧张性,加强了观众的期待心理。对于延宕, 学界一般都视之为哈姆雷特的独特行为。 • 父亲鬼魂,延宕经典,延宕性和父亲鬼魂二
• 《哈姆雷特》剧中的主人公在进行复仇的过程中 延宕了很久,他的延宕同他的个性以及他所处的 客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 内因论:哈姆雷特是“思考型的人”而不是“行 动型的人”,因此在任何情况下他都无勇气进行 复仇。别林斯基认为,哈姆雷特在复仇问题上意 志不坚强并非是他生性懦弱,而是由于所谓“性 格分裂”造成的。别林斯基认为人的性格发展要 经历“幼稚的、不自觉的精神和谐与自我享乐”、 到不和谐与斗争、再到“雄伟的、自觉的精神和 谐与自我享乐”这样三个阶段。哈姆雷特正处在 中间的过渡阶段,其表现便是意志软弱。但是他 最后奋起复仇,说明他已克服了意志软弱的缺点,
莎士比亚
• 威廉·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 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家, 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 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特殊 的地位,被喻为“人类文 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 他亦跟古希腊三大悲剧家 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 及欧里庇得斯合称戏剧史 上四大悲剧家。
• 莎士比亚的剧作代表了文 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 就
代表作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 尔王》《麦克白》 四大喜剧——《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 《无事生非》《皆大欢喜》 传奇剧——《暴风雨》 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亨 利五世》
艺术特色
1、莎剧是人文主义思想的艺术体现,富有鲜 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感。现实主义成为莎 剧最重要的艺术手法。 2、莎的多数剧作既有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又能塑造众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避免 把人物变成单纯的传声筒的概念化倾向, 马克思誉之为“莎士比亚化”。 3、莎剧多以无韵体诗写成,悲喜混杂 4、剧作时间跨度大,多采用多线交织的复合 式结构
奥赛罗的人物分析
• 莎翁笔下的奥赛罗是文艺复兴时期所崇尚的巨人。 他有高贵的品格,正直、善良,宽容大度,单纯朴质, 对人对事推心置腹。他还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 任感 。他热爱和平,崇尚安宁,为此,每当国家利益 在前之时,则克己奉公, 而置个人的安稳于不顾。 除此,他并不是粗野武夫而是一首诗。他的诗意 表现出人所颂扬的人文主义的光辉:智慧、诗意、 仁爱而不黩武。他身上的诗意还透出他疾恶如仇、 严于律己、大义灭亲等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可 以看出,莎翁在塑造奥赛罗这一人物时,作者在其 身上倾注了他全部的爱心、真心以及一位诗人和 戏剧大师所能赋予的全部诗情与诗意
社会学角度——女性与婚姻
• 奥赛罗的悲剧表现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 义者追求男女平等的婚姻爱情,可是传统 的封建夫权思想和女性经济上依附男子的 地位,男女之间没有真正平等又使这种爱 情婚姻成为了事实上的不可能。 • 奥赛罗的美学意义: 面对复杂的社会,人也应该有复杂的头脑, 客观的分析社会,分析自我
戏剧冲突
• 《哈姆雷特》戏剧冲突的深刻性表现在:它所表 现的社会矛盾不是小矛盾,而是大矛盾,是文艺复 兴期封建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斗争。 • 《哈姆雷特》戏剧冲突的丰满性表现在:莎士比 业以丹麦这个“牢狱”代表着黑暗的封建社会, 在此背景上,展开了冥顽不灵的封建势力的代表 者和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代表者之间的矛盾斗争。 除了政治冲突之外,又有爱情、友谊方面的冲突 。这些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显示了两个阶级两 种势力斗争的尖锐复杂。
• 《哈姆雷特》戏剧冲突的另一个显若特点是冲突 的内在性,即在表现人物之间的斗争同时,全剧始 终贯穿着哈姆雷特本人的内心冲突。
戏剧结构
• 1、《哈姆雷特》采用了“锁闭型”结构 • 2、从纵向方面看,几条情节线索并行发展, 互相推动,互相映衬。 • 3、《哈姆雷特》善于运用悬念的技巧
• 《哈姆雷特》取材于13世纪的丹麦史,以精湛的 艺术形式、博大的思想内容表现出主人公人文主 义理想的幻灭,反映了作者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 探索。作者精心塑造的人文主义者形象哈姆雷特 反映了一代人文主义者的悲哀。权力欲是人类本 性中的一种欲望,也是西方文学史上的永恒主题。 从《俄狄浦斯王》到《哈姆雷特》都表现了权利 的争夺,复仇是手段,权力是目的。 • 美学意义:干一件大事,必须冷静思考,三思而 后行,同时,他又提出了一个哲学命题:人为什 么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