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年级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上进心。
但是由于年龄小,正在成长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幼小的心灵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有的因某些原因,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出现厌学等心理问题。
因此作为班主任必须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始终具有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这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我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对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了尝试。
一、赏识和尊重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树立自信的心理。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
”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是死对头重要的,赏识可以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赏识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可以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树立自信心。
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赏识和尊重每一个学生。
要做好这一点,教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学生,发现其“闪光点”。
在对待学生的教育观念上,应该是没有“差生”,只有差别。
每一个学生都有值得赞赏的方面,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即使成绩人合格,但他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知识,也是进步了。
学习的进步、优良的言行、好人好事等等,教师都能及时地给他肯定、夸奖,这会以学生的心灵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学生由于得到老师的赏识,而受到巨大的鼓舞。
我常常奖给学生“小红花”、“小五星”,学生都视为“珍宝”,还兴高采烈地向别人玄耀。
这不就是学生在得到老师的赏识后心灵碰出的火花:觉得自己特别幸福。
他们越来越喜欢上学,越来越自信,越学越有劲。
二、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乐学的心理。
孔子一生强调“乐学”,他认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夸美纽斯主张“课堂应是一个快乐的地方。
“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挖掘教材中知识的趣味性,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们乐学。
如:一年级的识字教学,如果上课单纯地讲解字音、字形、字义,学生听起来就会枯燥无味,学的生字也记不牢。
在识字教学时,我除了让学生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还想了许多好办法帮助学生牢记字形。
一是通过猜字谜的游戏活动来记住生字。
二是编口诀来衰亡容易混淆的生字,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的口诀编得好。
三是编讲与字形有关的小故事……这样学生所学的生字不仅记得快而且记得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快乐的心理,学生始终感到有趣、轻松、愉快,没有压力。
这样学生们越学越爱学,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
三、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有一个稳定的健康心理。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中小学教育,主要是良好的习惯的养成教育。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启蒙教育阶段的学生,一切都处于起步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显得更加重要,在这一阶段习惯养成的好坏,关系到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甚至能影响一生。
所以,对于一年级的新生,我在各方面都十分注意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现在所教的班,刚入学时,很多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爱讲空话,做小动作,不积极思考问题,举手发言的学生不多。
我便采取多种方法,如我给学生讲许多科学家小时候家学习的故事,让他们懂得从小爱学习,学得本领,将来才能为祖国作贡献,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同时我还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有趣的比赛,男女同学比赛“摘果子”,全班同学比比谁的红星多,人人争当“每周之星”……这一个个比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逐渐养成了上课守纪律,专心听讲,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四、正确认识自我,学会与人相处。
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爷爷、奶奶的溺爱呵护下,听好话多,受夸奖多,兹生了不少娇骄二气,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不良的心理,因此,教育学生如何认识自我,学会在班级这个大集体中与同学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显得十分重要,首先,要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对的鼓励其坚持、发扬;错的要反对、纠正。
其次,要明确三点认识。
一是认识到每个人都会有优点和缺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二是每个人要进步,就要勇于不断地克服缺点,纠正错误。
所以批评检讨自己的缺点错误,不是不光彩的事,而是一件好事。
三是有缺点错误改了就好。
承认缺点错误是勇敢的表现,改正则是进步的开始。
再次,积极开展互相尊重,互相鼓励,互帮互学的活动,使班集体始终充满其乐融融,奋发向上的气氛。
五、家校同步,积极做好有心理障碍学生的疏导工作。
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形成一股合力。
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访等,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让他们了解现代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共同教育培养,促使学生具有健康心理。
一年级也有少数学生有心理障碍,原因多方面的。
老师必须十分细致地找出原因,积极争取家长配合,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
要特别注意尊重他们,不要伤了他们的自尊心。
要以爱心去感悟、启迪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生活上多关心,学习上多个别辅导、多表扬他们的进步等。
只要有耐心,坚持不懈,没有消除不掉的心理障碍。
教育教学实践使我充分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小抓起。
只要我们付出高尚的师爱之心,那么,学生心灵的苗圃就会阳光明媚,春色满园,学生个性的幼苗就会一派生机,茁壮成长。
一年级小学生心理分析与对策一年级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分析与对策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必不可少的重要课题。
通过对一年级学生的调查,发现他们由于受生活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存在许多程度不一的不良心理障碍。
及时的分析这些心理障碍及其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一、在校心理障碍的具体形式现在小学生由于都是独生子女,每个家庭都是格外珍惜,在家个个被奉为小皇帝、小太阳,深受家人的关爱。
这种没有原则的“爱”慢慢使他们许多不良的个性和生活习惯得到滋长,甚至蔓延到校园。
在校具体有以下几种不良表现:1.贪图享乐安逸,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
情感脆弱,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不热爱劳动,有点苦,就逃避寻求庇护。
2.事事心存依赖,不能独立做事,不能自理自立,凡事都需要在别人的指导下去做。
由于对孩子过分保护,家人在家的大包大揽,使孩子失去独立做事的锻炼机会,造成学生在学校里不能自理,做事拿不定主意,不会自己动脑筋想办法。
3.不会交往与人合作。
由于长时间与长辈在一起,甚少与同龄人相处的机会与体验,使他们在校与同学的关系处理不好,缺乏相互关心爱护,不会理解和同情别人。
当需要与人合作时,束手无策,不知所措,无法发挥团队精神。
4.意志薄弱,独断专行。
娇气使他们不能吃苦,意志薄弱,怕艰苦的环境,经不起风浪;任性又使他们听不进别人的批评意见,一意孤行,独断专行。
5.缺乏责任感。
不敢承认错误改正错误承担责任,喜欢推脱责任,让别人做自己的替罪羊,不能为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总是千方百计为自己的过错寻找开脱的借口,指责他人,推卸给他人,不能正视自己的错。
二、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1.学生的依赖性、贪图享乐安逸、缺乏自信心源于父母的补偿心理。
大多数家长想将自己未实现的一切美好愿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或为孩子事先规划好将来的人生道路,对孩子的吃穿需求全力满足,围绕孩子“成才”转,认为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殊不知过分的畸形的爱,不但对孩子无利,而且害处很多,抹杀了孩子的创新能力,使孩子的人生大道人为的变窄。
一旦受挫,家长无法接受,心理失去平衡,情绪波及孩子,对孩子的爱甚至出现天壤之别,造成孩子心理障碍产生厌学心理。
2.家长的从众心理造成学生不能自理自立。
家家都只有一个孩子,生活水平都差不多,人家孩子有的,自己的孩子也决不能少,舍得花费最大的投资来保证孩子的一切。
所以宠爱、溺爱、过分期望与保护,使孩子失去个性,失去自我发展的优势,完全按照家长设计的“蓝图”成长。
3.学生缺乏责任感、不会交往与人合作起因是家长“教育”孩子不当。
家长由于自己的工作,与孩子相处时间少,孩子常由老人照看。
由于隔代,老人们更是心疼孩子,今天替他叠被,明天帮他穿衣,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什么给什么,到头来,失去了对孩子教育培养的机会,使孩子丧失了起码的责任感、不会谦让、难以与人相处。
三、在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1.进行集体性活动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群体生活环境,增加与同龄人交往机会。
如对他们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穿衣比赛、集体分工合作就餐、打扫卫生等,一切自我服务性的劳动都要学生自己亲自去做体验感受。
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过集体生活的良好习惯和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优秀品格。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励学生自主发展。
积极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创造学生接触社会、学会交往的客观环境。
讲艰苦奋斗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创造美好明天的理想。
让学生参加校园劳动、参观农业生产劳动等。
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教师作适当指导),自己去做他们能做到的,或者经过努力能完成的工作,从而激励他们自主发展,逐步具备交往、组织和创新等能力。
3.针对性地开展班队主题活动。
如“挨了批评该怎么办?”“照镜子,谁最美”等。
通过活动和讨论,使孩子们认识到: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个有出息的人都应该有责任感、知难而进,积极主动地去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使自己健康成长。
4.“今天我是班长”,全班同学轮流当干部。
针对孩子愿出风头、争当干部的心理及学校育人工作的要求,可以采用全班同学轮流当干部的方式,每人当班长工作一天。
工作结束后,由班主任、学生代表评议。
班主任充当每个班长的顾问,给以工作上的指导。
这种做法,不仅激励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为班级做事的能力。
5.举办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
向学生家长通报学生的在校表现,提出学校、家庭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的具体要求,向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使家长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与学校配合,共同完成教育学生的任务。
6.教师要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理论、心理健康指导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成长中的障碍,要做到心中有数,工作有目标。
并与其他任课老师交流,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7.进行挫折教育,在挫折的磨炼中造就学生坚强的性格,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耐受力。
在让学生亲身经历挫折的同时,家长和教师还应适时地对他们的良好行为进行肯定性评价,珍惜并鼓励儿童的每一个微小进步,提高心理耐受力。
有人曾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他们中间有50%以上的人都有过坎坷不幸的童年。
爱迪生曾经说过:“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任何改变,而终于克服障碍以达到期望的目的。
”一、一年级小学生心理特点(一)一般心理特点:1:独自进入新环境:孩子进入小学后就开始独立处理周围环境的事情,摆脱对大人的依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