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相同与不同:
1)相同:从形式上看,法国新浪潮运动与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有不少相同之处,如影片的纪实性、实景拍摄、长镜头的运用等方面,都明显的受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启发和影响。
2)不同:①而两者在题材与内容上有所不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社会重大事件为题材内容;然而法国的新浪潮则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一般拍摄非政治性电影。
(法)电影人物飘忽不定,摄影崇尚全新的自然主义风格,追求画面的新鲜感。
②在音响的处理上,大量采用自然音响环境,多采用同期录音,以节省资金。
③在剪辑方面,蒙太奇不再作为表达思想和解释心理的手段,而是用来做时空切割,他们创造了一种快速剪辑法,以增加视觉节奏感。
2、新德国电影的三个高潮:①第一个高潮1965-1967 克鲁尼《向昨天告别》彼得·沙莫尼《狐狸禁猎期》施隆多夫《青年杜莱斯的迷乱》初期的新德国电影不少是揭露社会矛盾和弊端的不抱幻想的写实电影,一些影片虽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但在国内并不受欢迎。
②第二个高潮1975年法斯宾德《恐惧吞噬灵魂》赫尔措格《上帝的愤怒》文德斯《爱丽丝漫游城市》施隆多夫《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这些作品同第一次高潮相似,在国内仍不受欢迎,而趋于沉寂。
③第三次高潮1979年法斯宾德《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和克隆多夫《铁皮鼓》等作品,不近在国外获得巨大成功,而且在国内赢得了大批观众,从而扩大了“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影响,新德国电影运动终于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电影流派。
3、法国“新浪潮”电影:①1958-1962法200新人处女作,电影史奇迹②1958夏布洛尔《漂亮的赛尔其》宣告青年导演主导地位③1959戛纳,特吕弗《四百下》最佳导演奖,雷乃《广岛之恋》评委奖
电影手册派和左岸派代表人物与作品特点:1)弗朗索瓦·特吕弗(手册派)《四百下》纪实,长镜头,传记,关注人性;2)让·吕克·戈达尔(手册派)《精疲力竭》,柏林金熊奖;3)阿伦·雷乃(左岸派)《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意识流)。
(均受萨特的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的影响)
新浪潮运动的观念和做法,深刻的影响到了后来的德国、日本和美国,甚至全世界的电影制作。
四、繁盛时期(1970 ~?)
1、美国电影(70-80年代):1967-1976年新好莱坞电影运动:①先驱:阿瑟·佩恩《邦妮和克莱德》(1967)、丹尼茨·雷佩尔《逍遥骑士》(1969)、约翰·卡萨维斯特《一个受支配的人》(1974)②中坚力量: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巴顿将军》(1970)《教父》(1972)《对话》(1974)《现代启示录》(1979)
好莱坞电影音乐发展历程:①无声电影;②有声电影(带有原始音乐)——声画同步;③有声电影(去除原始音乐,以其他音乐代替)。
第一代:马克思·斯坦内(《乱世佳人》:音乐游离在戏剧风格、情节剧风格、交响乐风格之间,摇摆不定。
)维克多·杨奥尔弗莱德·纽曼弗朗茨·维克斯曼雨果·弗
里德雷弗
特点:以交响乐为好莱坞的评判标准达25年。
第二代:伯纳德·赫尔曼埃尔默·伯恩斯坦特点:民族风
第三代:瑞杰·歌德·史密斯伦纳德·罗善曼特点:爵士乐和综合性音乐
第四代:约翰·威廉姆斯(使用主观音响、手提式摄像机)卢卡斯斯皮尔伯格《辛特勒名单》、《大白鲨》、《拯救大兵瑞恩》:放弃技术、褪色还原真实,技术大
师到艺术大师的转变,真实体现第四代特点。
特点:
以交响乐重新使用为标志
第五代:托马斯·纽曼詹姆斯·牛顿·霍尔顿
特点:从杰瑞·歌德·史密斯和约翰·威廉姆斯中获得灵感的音乐大杂烩时代。
第六代:汉斯·齐墨约翰·鲍威尔哈里·格内格林·威廉姆斯特点:出现流行歌曲的趋势
第七代:哈斯·基梅特点:强调感官刺激性,电子合成音乐
第八代:新金属乐队:1)新金属音乐概述:广义:hip-hop、core、alturtivite、pop mental;狭义:说唱音乐;专家:“暴怒金属”;2)思想:早期:愤世嫉俗发泄------代表作《Monsoon》些许思索但充斥着负面的影响60s 嬉皮士“爱与和平”;70s 朋克崔健郭峰“无政府主义”;80s 新金属矛头“反基督和撒旦主义”;90s 新金属“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3)影响:在美国发展起来,延伸至欧、南非、中国、古巴,吉他电声的多样化。
4)金属乐在中国,受制于经济与文化差异5)声画节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