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动画电影市场现状
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中国电影市场连续5年实现快速增长。
2008年初,基于北京奥运会这一大事件,业内人士对中国电影市场规模的增长普遍持保守态度,但事实再次证明了这一市场不可遏止的快速增长势头:2008年中国内地市场的整体票房(不含农村市场)达到43.41亿元,相比前年增长30.48%,其中动画电影的票房约在20亿元,占总体票房的45%左右。
该数据包括进口分账和国产动画电影,以及真人与动画相结合的动画电影。
例如《多拉A梦》、《加菲猫》、《哈利波特》、《勇士》、《风云决》、《喜羊羊与灰太狼》等等。
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呈现良好势态。
综端市场建立使得影院设施建设如火如荼的发展。
截止2008年底,中国电影市场的有效银幕数4097块、影院1545家,并以每天1.7块银幕的速度快速增长。
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提升和全民经济收入的提高使得娱乐消费基础充实;电影消费相对低廉的价位显示大众消费的实力;辽阔的地域覆盖和城乡皆备的消费能力扩大了电影消费的范围。
国家电影制片发行政策的放开使得动画电影艺术创作日益繁荣;动漫产业扶持政策的落实降低了投入风险和运营成本,调动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电影市场的巨大社会影响力和日益扩大的市场份额为动漫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实践检验的途径。
目前中国动漫电影市场大容量小的具体现状,实事求是来讲是发行体制问题所造成的。
但它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影响力迫使我们根据中国市场现状紧紧抓住成本控制的核心,借助媒体的渲染力使得动画电影运作事倍功半,强强联手、资源整合、复合营销才是成功的关键。
二.动画电影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动画产业,它是指以内容创意为龙头,以市场开发为核心,以利益关系为纽带,将所有价值利用的相关环节(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发挥优势,分工协作,根据贡献大小分割市场份额,围绕着同一动画形象进行全方面的品牌开发,延伸利用,穷层价值,最终形成一个环环相扣,首尾相接,上中下游相通,自我循环的价值创造体系。
动画产业以宏观上讲分上、中、下游三块:上游包括创意和动画制作部分;中游涵盖电视台、院线影院等所有播出平台;下游则包括出版、光盘、玩具、服装、文具、游戏、网络、3G手机、食品饮料、音乐在内的等等所有衍生产开发。
虽然近年来我国动画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但整个产业尚处于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链结构不完善的初级阶段,集中于加工外包而忽略前期创意和后期合成、产品开发的产业结构,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像日本市场发展比较成熟。
它首先从动漫书籍走红以后,才开始出现动画电视、动画电影,
再有衍生产品开发,然后再有整个产业。
而我们国内这些环节尚未健全完善。
动画产业的发展,跟整个社会经济和消费水平到达一定的临界点有关系。
中国社会到今天,尤其是今天说的年龄层,当时受动画教育的年龄层今天开始成为白领,这些都会是动漫的主力消费者。
西方发达国家也一样。
这些新的职业阶级,他们在动漫文化中成长起来,而且对动漫文化的感情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进入到他的思维系统、语言系统,包括游戏等等,都是一个文化系统的。
所以动画产业的发展也是文化体系建设的发展。
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动画电影从产业化发展角度出发,其商品属性必然要求经济效益的追求;特殊的播映平台和受众面使其在产业化发展中成为重要环节;动画电影的娱乐功能使之在产业链中成为特殊的导体,既是产品形象营销的推手,又是产生和塑造新形象的源头,因此具备复合性的功能。
三.动画电影的发展趋势预测
中国动画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中国有“功夫”有“熊猫”,但就是没有“功夫熊猫”。
这句话的真正意义在于缺乏题材创意创新。
“故事”仍是作品最核心的竞争力,娱乐也好、审美也好,都要有好故事。
作品故事要有情节、有悬念、有个性、有冲突,同时必须重视蕴含幽默和想象力。
幽默风趣的台词、精彩的情节桥段、大场面的特技设计,甚至于众多的中国元素。
我们尤其要树立文化自信。
我们祖先早在《山海经》时代就表现出天才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有待提高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
用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来衡量动画作品的品质,用品质来打造品牌,品牌依托品质,品牌决定最终的市场回报。
推动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就是要建主题,促进品质形成品牌,用品牌保证回报的发展模式。
至今有80多年历史的“迪斯尼米老鼠”,目前的品牌价值270亿美元,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它每年从迪斯尼乐园和各行业生产销售中获得超过40亿美元的收益。
由此可见一个品牌的影响力和它背后所蕴含的巨大经济效益。
动画电影发展从创作风格和技术手法上讲有二方向发展:
1.用原有历史、传说中的经典题材或者有市场基础的动画电视、动漫作品、人物形象,改编而成的动画电影。
以低成本投入,以二维制作为主,来攻低幼年龄段的观众市场。
2.以真人和动画相结合、或利用网络游戏、成人动画作品改编的动画电影。
以三维制作为主、甚至于更高更好的技术,中高成本投入,主打青少年及成人观众市场。
四.动画电影对人才的要求
制作人才。
中国原创动画产业不发达,但动画加工产业很厉害。
像美国很多动画电影相当一部分工序是在中国加工的,把人物、造型、背景、特技、上色等环节分包给不同的动画企业,最后的特效合成才由美国自己做。
这说明制作人才国内不缺。
“功夫熊猫”影片中有25分钟的素材是在深圳的动画公司完成。
创意人才。
文化产业拼的是创造力,而创造力来源于创意型人才。
拿前面所提到的“功夫熊猫”为例,较好地说明我们缺乏创意型人才。
国内创意型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集中于加工生产,原创型人才的发展空间相对狭小。
创意是在尊重创作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艺术创新,要重视故事,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高度出发,对题材进行深入、精细的加工,提升作品的文化品位。
动画电影尤其要注重寓教于乐、老少皆宜、满足观众多方面、多元化、多样化的需求。
呼吁动画企业、专业院校和科研机构通力合作,建立能够发现、培养、发挥创意型人才作用的用人机制。
同时建议国家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动漫人才培养机制,定期选派优秀导演、编剧到国外培训。
电影经营管理营销人才。
要具有电影市场营销的专业知识,要懂电影和动画电影相关业务,有全盘统筹、运作的策略和能力,能充分把握电影市场的变化。
有多方组合、多渠道延伸发展的综合协调能力和领导能力的复合型经营人才。
2013年中国大陆动画电影排行榜
第一名: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开心闯龙年
内地票房:1.65亿
年份:2012年
发行公司:上海东方
制作公司:原创动力
导演:简耀宗
第二名: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兔年顶呱呱
内地票房:1.5亿
年份:2011年
发行公司:上海东方
制作公司:原创动力
导演:钟志恒
第三名: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
内地票房:1.28亿
年份:2010年
发行公司:上海东方
制作公司:原创动力
导演:赵崇邦
第四名: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
内地票房:9000万
年份:2009年
发行公司:上海东方
制作公司:原创动力
导演:赵崇邦
第五名:麦兜响当当
内地票房:7520万
年份:2009年
发行公司:上海东方/新华展望
制作公司:博善广识
导演:谢立文
第六名:喜羊羊真人动画—我爱灰太狼
内地票房:7264万
年份:2012年
发行公司:珠江影业/卡通先生制作公司:原创动力/卡通先生导演:朱枫
第七名:大闹天宫3D
内地票房:4935万
年份:2012年
制作公司:上影集团、上海美影导演:陈志宏
第八名:麦兜当当伴我心
内地票房:4860万
年份:2012年
制作公司:上海东方/新华展望导演:谢立文
第九名:熊猫总动员
内地票房:4723万
年份:2011年
发行公司:北京卡酷动画卫视
制作公司: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等
导演:格里格·曼瓦林(GregManwaring)第十名:赛尔号之寻找凤凰神兽
内地票房:4400万
年份:2011年
发行公司:卡通先生制作公司:淘米科技导演:刘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