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进大学生如何尽快实现“三个转变”

新进大学生如何尽快实现“三个转变”

新进大学生如何尽快实现“三个转变”--李占国同志在全市检察机关2004年度新进选调生大学生培训班上的讲话(2005年4月8日,根据录音整理)我今天想给同志们讲这么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国家森检察长提出的“三个转变”。

2001年7月,全省第一批选调生上岗培训时,国检察长作了一次讲话。

那个讲话很短,但讲得很好,很实在,听了以后很受教育,给我的印象很深。

他在讲话中提出了“三个转变”的要求,就是要尽快实现“从学习理论向工作实践的转变”、“从学校生活向社会生活的转变”、“从学生到检察官的转变”。

你们参加工作,踏入社会,成为了我们检察机关的重要一员。

这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

在这个转折的过程中,同志们思想都非常活跃,有的非常高兴,有的非常懊恼,有的非常伤心,有的无所谓,什么样的心情都有,什么样的情绪都有,什么样的表现都有。

为什么?因为我们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这个不适应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水平和能力不高,我们的政治觉悟不高,或者说我们的理论功底不深,或者说我们在学校没学好。

我认为,这是一种必然现象,人都要走那么一步。

所以,国家森检察长首先讲了“三个转变”。

这个转变是人生的一大转折。

金榜题名,上大学是个转折,但与这次转折比起来,就太微不足道了。

你们会面临婚姻大事,离开父母,自己组成一个家庭,这也是一个转折。

但是这个转折比起从学校到社会的转折,也是微不足道的。

我自己的感觉,人生最大的转折应该是从学校到社会。

我们从小就上学,一直上到大学毕业,有的是研究生毕业,然后踏入社会、参加工作。

这个转折是非常大的。

环境变了,任务变了,所在的地方也变了。

过去你们在青岛,在济南,有的在更大的城市上学,现在一下子到我们临沂,有的同志到了县城。

要尽快地适应这个环境、这项工作,就需要你们从主观上努力,就得靠你们自己去努力,没有哪一个人能够代替。

有的同志对领导要求太高,老是觉得领导应该怎么怎么着。

去年,我看了看局域网上的讨论,有些我一看就知道是你们或者是你们前一届的学兄们写的。

看了以后,我觉得有些问题我也解决不了。

这并不是说领导不关心你们,不重视你们,关键还是要靠你们自己。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为什么对领导的期望值那么大呢?这是因为你们在家里靠父母,在学校靠老师,到了单位自然就会想着靠领导,这很正常。

但人在一生当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总有你自立的时候。

参加工作到了单位以后,不可能象在学校、在家里一样,不能事事都依靠领导。

象婚姻家庭问题,当领导的关心是很正常的。

但是领导不给你介绍对象,那并不是领导的错。

这些问题,需要同志们认真地思考。

怎么样才能顺利实现这“三个转变”,我琢磨重点应当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注意强化三种意识(一)大局意识。

为什么要强化大局意识?我觉得,强化大局意识对于我们一个人的成长,对于一个人思想觉悟和思想水平的提高,对于我们政治上的进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不管是在学校里还是在机关中,同志们都应该有“大局”这么一个概念。

你观察观察你的父辈,不论是在一个家庭,还是在街坊四邻中,也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凡是威信最高的那个人,都是大局意识非常强、能够顾全大局的,公道正派,为了大家,能够牺牲自己的小利益。

你们在学校里也存在这个现象。

你们班长威信高不高,党支部书记、团支部书记威信高不高,很大的一个方面就取决于这个人大局意识强不强,是不是顾全大局,是不是老是为自己考虑。

大局意识强,是说他首先考虑的是大伙的利益,而不是考虑的个人利益。

一个人有威信、有水平、思想觉悟高,首先体现的就是大局观念强。

我们现在正在开展先进性教育,大家都在学党的基本知识,都在增强党性观念,这里面就有一个集体和个人的关系问题。

当然,让大家纯粹地牺牲个人利益,完全服从集体利益,个人什么都不要,也是不对的。

正确的认识,个人利益并不是不重要,没有个人利益就没有整体利益,没有局部利益就没有全局利益。

所以说,每一个集体也好,每一个整体也好,都是建立在个体和局部利益之上的。

在哲学上,这个道理是非常简单的。

我们每一个同志的利益,就是我们整个社会的利益。

我们追求个人利益,这是一种正当的权利,没有必要羞羞答答,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合法的权利。

但是有一条,怎么摆正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认真地思考。

大部分情况下,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一致的,但是在出现矛盾的情况下,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尤其是政治利益方面的问题。

满足个人意愿,能够调动积极性,发挥创造性,取得更大的成绩,有益于工作。

但是有的时候受主、客观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是无法满足的。

从党性观念上来要求,在许多场合下必须牺牲个人利益,局部必须服从整体,这不仅仅是一个政党的要求,也是一个社会的要求。

我们这个社会要有序地向前发展,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必须摆正。

不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工作过程中,你必须考虑到工作的整体。

我们检察机关强调要为大局服务,为大局服务就是为经济发展服务。

大道理不用讲,从小的方面说,如果我们的经济发展了,你们从青岛到临沂来工作就不会有失落感。

这是从心情上,从工资待遇上,也是这样,青岛检察长的工资比我多一倍还多。

你说咱们不为经济发展服务能行吗?我们为经济建设服务既是为了大局,也是为了我们个人利益。

干好自己的工作,打击犯罪,保护人民,这就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具体体现。

但是在方式方法上,在打击重点的选择上,如果把握得好,就更能够体现服务的力度。

我们这几年查办职务犯罪对经济建设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有的同志就概括,说我们原来是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现在有些工作起到了铺路清障的作用。

这个作用,就体现了我们检察机关的大局观念。

政府经营城市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2003年以前,土地方面的违法犯罪时有发生,倒卖土地、乱批土地现象比较严重,政府经营困难。

2003年以来,我们在房地产领域连续查办了20多起职务犯罪案件,包括土地局的、房管局的、区委的、乡镇办事处的、公安派出所的等,迅速刹住了这股风,使市政府2003年经营城市的收益一下子到了10个亿,去年达到了18个亿,是前十几年的总和。

我们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一下子清除了这帮贪官污吏,违法乱纪就少了,土地的经营、城市的经营纳入了正常的轨道,这就是我们为经济建设直接的服务。

这是从大的方面来讲的。

从小的方面来讲,你到了一个单位,老是张扬个性,老是强调个人利益,都这样的话,这个单位就无法发展。

这是一个基本常识。

还有一个常识就是服从。

大局意识强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会服从,这个服从并不是盲目的服从,不是象过去那样官大一级压死人。

你不能认为你的顶头上司不如你,或者说你瞧不起他,就不听他的。

他水平再差,也是领导。

你觉得他差你就得用你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他,以你的成绩,以你扎实的工作,来影响他,这才是一个大局意识强的表现。

领导与被领导之间,不是个人的关系,这是一种公对公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大局。

他说得不对怎么办?这个问题你也得好好地思考,要学会包容,学会理解他人,学会与领导、同志们和睦相处。

这方面的例子非常多,在现实生活中,在电影、历史中都经常见到。

我们在临沂工作,就是临沂人,就应该了解临沂的历史。

有时间的话,你们可以看一看这方面的书籍,尤其要注意了解一下临沂的抗日战争史和解放战争史。

我从中受到的教育非常大。

在我们临沂工作过的有徐向前、罗荣桓和陈毅三个元帅,有四百多位将军在临沂打过仗。

那个时候大家都表现出很强的大局观念,勇于牺牲自己去争取胜利,司令可以改任副司令,师长可以当团长,只要工作需要,随时服从组织安排。

陈毅元帅是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调到中原野战军当副司令员,一句怨言没有,显示了大将风度。

这种觉悟、这种思想境界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有的同志对自己的岗位不如意,争取调整并不为过,但得是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

你们刚参加工作,一切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你们现在的工作条件比我当时在省城的时候都要好,一定要珍惜。

(二)法治意识。

十五大把“法制”改成“法治”写入报告的时候,据说西南政法大学有一位老教授看了以后老泪纵横。

能够把这两个字变换过来,这是中国法治史上的一大进步。

这个“法治”主要是约束和规范我们这些官员的行为,防止我们手中的权力无限膨胀,要求我们每一个官员都要严格依法办事。

大家知道市院办公楼前两旁摆放的是独角兽,法字的产生就是因它而来,所以我们不摆放狮子,也不放大象,就放独角兽。

我们是执法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我们的法治意识应该更强,比任何机关的法治意识都要强。

法这个字过去是三点水加一个“廌”,再加一个“去”字,就是“灋”。

“廌”就是这个独角兽。

古书上讲,大禹时代有个圣明的司法官叫皋尧,他判案的时候就用这只独角兽,这个神兽“平之如水”,“触不直者去之“,是公平、正义的象征。

我们把这个神兽摆放在我们的院子里,就是要大家时刻看到、想到这个法字,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公平、公正,时刻倾听正义的呼声,这在我们从事检察工作的人心目当中,应该有一个深深的烙印。

法治意识重点强调的是程序意识,从某种角度上讲,程序比实体更重要,是维护公正的前提条件,没有程序上的公正就没有实体上的公正。

在追求公正的过程中,同志们应该明白,真正的公正往往体现在程序上。

玩游戏,就是这个道理,只要是规则定了,大家都按这个规则来,谁胜谁负大家都没有意见。

如果说你有你的规则,他有他的规则,这个游戏玩不了两次就得吵架。

咱们中国人理想化的程度非常高,往往把什么事情都想得非常完美,我们的一些理念与西方是不一样的。

《三字经》上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既然是“性本善”,我们在约束人的行为上往往就不那么严格,主张靠自觉、靠教育的成分多,规范、约束人们行为程序性规则少。

因为这个人的本性是好的,教育教育一定会使他自觉的。

但是西方国家是怎么说的?他们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所以要制定一定的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把行为规范的每一个程序都规定的很严密,一切都讲程序,讲规则。

你看看西方国家的电影电视里反映的一些东西,都是非常程序化的,在程序上非常规范、非常严格。

美国总统四年一换,不同的执政党上台后,政策并没有多大变化,因为他要变,得经过这样或那样的程序,相当困难。

大家听过一个分苹果的事例,在咱们国家,传统观念是同情弱者、宽容弱者,长者为尊,大的就得让着小的。

弟兄俩分一个苹果,哥哥得把大的一半让给弟弟。

这是我们中国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

但是西方国家不这么教育,他们强调谁切苹果,谁在最后挑苹果。

这就是讲程序,你切得不一样大,你吃小的,这个结果是你造成的,不是人家造成的。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程序规则,切苹果的那个人才不好作弊,他才会尽量把苹果切得一样大小。

这就不难看出,这里追求的是一种程序上的公正,从而也保证了结果的公正,即使最后结果不够公正,大家也不会有意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