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开展总结

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开展总结

涵养学校文化生态打造国学教育名校——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开展总结纪实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综合个性”,是一种“教育场”,更是一种孕育着巨大潜能的教育资源,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

用国学经典文化涵养学校生态,用国学的精神去熏染人,用国学的氛围去感召人,用国学的魅力去浸润人,用国学的品位去提升人,丰厚人的精神底蕴,滋养人的国学素养。

涵养学校文化生态,从打造国学教育名校做起!——题记ⅩⅩ街道中心小学始建于1984年,现有3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278人,教职工78人,下辖四处村级联小。

一年来,学校秉持“让每个孩子都快乐,让每个孩子都成长”的办学理念,以“办适合每个孩子未来成长的教育”为办学目标和愿景,紧紧围绕《ⅩⅩ街道中心小学ⅩⅩ至2017三年发展行动规划》,本着常规工作抓规范,特色工作抓创新的工作思路,以涵养学校文化生态打造国学教育名校”为抓手,立足学校实际,通过提升育人环境,加强教师培养,积极践行课堂教学改革,特色品牌创建等活动,全面推进了国学教育的实施,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和广泛赞誉。

一、打造书香校园,培育儒雅国学校园文化ⅩⅩ历史悠久,人文知识积淀丰厚。

“龙山遗址今犹在,释佛禅寺钟声扬。

ⅩⅩ庄中分金台,犹闻管鲍分金声”,就是对ⅩⅩ历史文化的最好诠释。

坐拥历史,心怀激荡,培育当代儒雅内涵,我们责无旁贷。

1、营造书香氛围,打造儒雅文化我们自2012年起确立了“让书与我们同行”的校训,出台了《ⅩⅩ街道中心小学“打造书香校园、培养儒雅少年”行动方案》,作为学校课题精心组织实施,从环境创设、活动开展到校本课程体系的创建取得了可喜成果。

今年下半年我们从做在当下,着眼未来考量,在总结提炼的基础上确立了“为幸福人生做准备”之校训,出台了《ⅩⅩ街道中心小学ⅩⅩ至2017学校三年发展行动规划》。

学校立足“儒”,突出“雅”,从环境建设入手,创设一个无处不“孔”、无“儒”不入的校园氛围。

校园布局规范,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清晰合理,井然有序。

教学楼前桂香苑布局典雅,小巧精致,金桂、丹桂、雄黄桂、四季桂等各色桂花姿态婀娜,雍容典雅,千姿百态的文化石,或立或卧点缀期中;桂花、槐花香飘十里,松树、香樟树四季常青,朴树、槐树、玉兰树婀娜多姿,柿子树、石榴树、山楂树硕果累累。

把餐厅楼、教学楼、办公楼分别命名为“知味楼”(知五味而睿智)、“书香楼”(知书香而儒雅)、“知行楼”(知践行而聪敏),这些名字的出处都是儒家经典作品。

楼房廊道为儒家文化主题,《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作品点缀其间,漫步其中,可以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一抬头就可以接触文化,一转身就可以学到知识。

每层教学楼两端,设置精致典雅的读书吧台,取名“励耘书屋”、“书香阁”等,书吧配备了3000余册内容新颖、可读性强的少儿书籍,课下孩子们徜徉其中,随手翻阅,怡然自得,乐在其中……通过这些,引导学生“胸蕴儒雅,心存天下”。

2、诵读千古美文,润育儒雅内涵今年我们出台了《ⅩⅩ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实施计划》和《国学经典诵读安排表》,在蓓蕾读书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国学经典教育的实施。

从下发读书活动实施计划、印制阅读篇目,到组织开展征文比赛、撰写读书卡片、评选古诗背诵大王、开展写字训练,从每个班级推出课前诵读,到广播站定期播放师生的诵读吟唱,到校报校刊的师生佳作展示以及文学社的文学讲座、阅读欣赏、郊外采风、诗歌创作、我读我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了学生文学素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欣赏水平和创作能力。

为纪念孔子诞辰,9月28日我们隆重举行了“沂蒙开蒙礼”暨纪念“孔子诞辰日”活动,从拜师到诵读《论语》等经典,让学生走近儒家先贤,领略国学魅力。

从10月份开始,中午的国学大讲堂和孩子们每天相约,让国学成为孩子成长的营养,更成为他们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读千古美文,做儒雅少年”正成为我校全体学生共同努力的目标。

3、加强习惯养成,培养儒雅气质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月份我们都扎实开展“学生习惯养成月”活动,除行为习惯养成外,我们重点从学生的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乐于合作、善于交流、认真书写等习惯入手,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为了更好地培养一年级刚入学孩子的习惯,我们组织一二年级骨干教师编写了校本课程《入学教育》,并在开学前两天对一年级孩子进行了系统的入学教育。

从2013课改伊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提出“比谁坐姿端正,身体与桌保持一拳”、“比谁握笔姿势正确,眼睛与书本保持一尺”的要求,并制成竖板悬挂于教室的两边,要求教师由此入手,对学生进行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认真书写等良好习惯的培养,并把对学生习惯要求的次数作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之一。

其次,对学生实行星级评价。

我校不再进行“优秀少先队员”或“三好学生”的评选,而是以全员鼓励为主,对学生实施星级评价。

出台了《ⅩⅩ街道中心小学五星少年及阳光少年评比标准》,把星级少年和阳光少年的评价主体放在学生所在班级,学校只是统一组织和协调。

从而把过程评选和学期末评选有效结合,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幸福人生做准备。

再次,我校还重点进行了规范书写习惯的培养。

出台了规范学生书写的实施意见,强调要抓好四个规范(规范学生用笔、规范学生作业、规范单元作业、规范质量检测),将书写质量纳入教师常规评估,将卷面分纳入学生质量检测评估。

通过评估、比赛等措施,促使教师重视和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4、丰富活动开展,展示儒雅风范在开展系列读诗颂典活动的同时,我们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组建了古琴、口风琴、葫芦丝、绘画、书法、乒乓球、足球等20多个学生社团,利用周二、周四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一年来我们开展了陶笛达人擂台赛、“书香六一”活动展示、秋季运动会、全体跳绳达标竞赛、校操比赛、科学小论文小发明小制作比赛、电脑作品制作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长了他们的才干,增强了学生体质。

在年初区教体局举办的“陶笛达人擂台赛”活动中我校选送的两个节目分获一二等奖,在中国当代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中小学作文比赛中,我校12位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在市电教馆举办的中小学生电脑作品比赛中我校三位同学获二等奖,在河东区教育体育局与区科协联合举办的中小学生小发明小制作小绘画比赛中我校12位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

“树儒雅之风,养浩然之气,做博学之人,成有用之才”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打造教师研训共同体,孕育教师国学内涵发展文化高素质的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活水之源。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教师流动性强,造成我校缺少名教师的引领,制约了学校更深层次的发展。

为此我们一直把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作为长期追求的目标。

1.双十佳教师评选,培育师德内涵我们从2008年开始连续组织了七届“感动校园教师””评选活动,从师德师风、业务能力两个方面培育自己的典型,优先为他们提供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作为学校树正气、树名师的特色活动,在社会各界产生了较大反响。

为了深化课改,表彰课改中涌现出来的先进,自2013年课改开始,我们连续两年举办了优秀课改教师和优秀课改组的评选。

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既锻炼提升了名师素质,又较好的实现了名师辐射带头作用。

2打造研训共同体,实现自我素质提升在平时教研活动中,我们以备课组为评价单位,在赛课活动中开展了备课组同课异构活动、同课抽上活动、异课各上活动等,从理论引向实践,既发挥共同体(备课组)的教研功能,让他们同呼吸共命运,使合作教研效益达到最优化。

今年下半年,为顺应“语文主题学习”与“国学经典”发展的需要,在自我申报的基础上我们成立了语文“主题式.经典诵读”研究共同体,鼓励教师冒尖发展,拉动“语文主题学习”研究向纵深发展,形成自我特色。

他们从古诗词、对联、童诗童谣、诗配画等方面展开深入的研究,制定了详实的发展规划,在赛课活动中,逐步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如赵艳老师执教的《对联》,就试图从对联的发展、内容、形式等方面解读对联,让学生掌握对联的写作技巧,积累对联,并试着写作对联。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3、鼓励外出学习,开阔教师视野实践中学习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我们鼓励支持教师外出学习。

本年度,我校共派出约二百人次到河南林州、曲阜、潍坊、德州、济南等地学习。

特别是结合“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改革与国学教育的开展,我们选派骨干语文教师参加了在潍坊举办的全国“语文主题学习”教学研讨会,在河南林州举办“语文主题学习”河东区教干培训班等,王守品校长、教研室教导处人员及部分语文骨干教师参加了在泗水尼山圣源书院举办的国学教育第十四期和十五期的培训,提升了教干教师国学素养,开阔了国学教育开展的视野。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以后每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之后各自有两个思想。

”学习归来后我们以还原课、汇报会的形式展示了学习内容,分享了学习成果。

通过外出学习,教干教师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教学业务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理清了发展思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三、打造高效课堂,培育课堂改革文化我校自2013年3月开始的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历时三年。

从最初的语文数学践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改思想,到今年的语文践行“语文主题学习”教改思想,数学教师熟练掌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英语艺体教师熟练掌握“本色课堂”教学策略并有所创新。

从中小本部的改革也逐渐扩散到了学区小学。

三年来我们赛课研讨900余节,听评课11000多节次,教师授课水平正逐步提升,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正逐步养成,课堂教学效率正稳步提高。

课改从转变观念开始。

“一个鸡蛋从外部打破,是一盘菜;从内部打破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观念指导行动,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

课改初期我们就提出:“课堂改革我们绝不搞花架子,我们必须从解决课堂教学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落脚点在课堂的简约高效,在于学生素质提升。

我们要求老师真正从“教”为中心,走向“学”为中心,在脑海里真正来一场转变教学观念的革命,彻底的、真正的转变教学观念,真正的树立起新的“生本教学”教学观;真正的树立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学习观。

且真正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服务。

深入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国学经典教育与“曾曦作文”教学研究,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学生阅读的数量与品质决定了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而“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解决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有效方法与思想。

从4月份开始,我们就谋划制定了《ⅩⅩ街道中心小学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施方案》,成立“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改革领导小组,先从研讨会的角度,试上“语文主题学习”的相关课型,学习课改思想;组织了各年级语文骨干教师集体备课,向全街道教师下发了第五单元至第八单元“语文主题学习”集体备课稿,让老师试上;申报教育部“语文主题学习”立项课题,从课题研究高度开展“语文主题学习”的教学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