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类别中学化学编号初评奖次复评奖次【摘要】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化学实验是实现全面的化学教学的重要途径。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化学实验提高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正文】化学实验是根据化学实验目的,实验者运用实验仪器、药品、设备、装置等手段,在人为特定的实验条件下,使反应物发生化学反应,再通过认真观察从而获得各种实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它的特点是根据实验目的,利用已知的,外加的因素去干扰或扰动研究对象,看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出现什么样的现象,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化学实验是实现全面的化学教学的重要途径。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具有千变万化的现象,是唤起初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学生刚接触化学,用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来吸引学生。
例如在第一节化学课增添一系列趣味性实验。
如:“巧取指纹”“纸花变色”;“空瓶生烟”;“魔棒点灯”;“巧点蜡烛”;“巧洗水瓶内的水垢”,(先加入水,后加稀盐酸),使学生觉得新奇,随着向学生提出一系列日常生活实例的设问,使学生觉得现有的知识不够,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化学科的决心。
二、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如果没有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就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
在化学实验中,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重点,要自始至终,从明显的到细微的都必须认真地、细致地观察,要提醒学生注意排除
其他因素的干扰,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做好实验记录。
在实验前,要求学生观察药品状态,仪器形状,连接方法。
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反应中产生的多种现象,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要作全面观察,及时纠正学生的片面性,例如:做磷在氧气中燃烧,要引导他们既要观察白烟,还要观察燃烧时的火焰;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看”还要让学生“摸”(如反应中的放热、吸热现象)“闻”(气体的气味)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思维
做演示实验时,通过教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教学中循循善诱,适时点拨,能逐步培养学生具体、全面、深入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从表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例如:做电解水的实验,先介绍装置的结构、实验仪器等,在演示此实验时提出下列问题:(1)从物理课可知的水的导电性如何?什么样的溶液是导体?如何增强水的导电性?(2)实验开始后,两极有何现象?(3)实验一会儿后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多少?(4)两极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如何检验?前三个问题学生可从观察演示实验中得出答案,而第(4)个问题,学生还未立刻得出答案,老师及时点拨:大家现在最熟悉的气体是什么?这两种气体中是否有一种是氧气?如何检验?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注意集中,老师通过实验证明这两气体分别是氧气和氢气。
这种围绕演示实验层层设疑,不断深入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四、实验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例如:学生做“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
(1)老师提出问题:①点燃前的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态、硬度和密度等)②点燃蜡烛的探究(火焰哪层温度最高?蜡烛燃烧后生成什么物质?)③刚熄灭蜡烛
后可巧点蜡烛吗?④检验生成物时可用一只干燥冷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先把烧杯口罩着外焰,然后把烧杯慢慢向下移,观察火焰在哪个位置烧杯内壁出现明显的现象?⑤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可多做几次,探究出点燃哪个位置的白烟蜡烛最容易重燃?(2)让学生猜想和假设上述的问题②④⑤。
这时动脑的过程,猜想必须符合逻辑,同时必须考虑到是否可以检验;(3)通过实验检验:在实验时,多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敢于突破“老师没讲过”的束缚。
实验探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CO2性质及收集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正常讲CO2只能向上排空法收集而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同学们由此而联想到一个问题:教材中为什么规定不能用排水法来收集CO2气体呢?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和一些设想作了妥善的引导,提议把它作为研究课题。
通过查找资料数据,具体分析和做实验,用事实验证此结论。
于是同学们查找了CO2气体在常温下的溶解度等数据,并做大量的对照实验,如用排水法和排空法在同等条件下收集CO2气体,再比较收满气体所花的时间及所收集到气体的纯度等等。
结果发现,CO2气体不仅可用排水法来收集,而且用排水法收集CO2气体可更纯、更快。
有的同学用排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方法,效果更好。
五、实验可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化学实验教学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敢于超越现状的科学精神。
比如在实验中,有时现象不明显,这就要求学生不能粗心,要细致地进行观察;有的实验较慢,这就要求学生不能性急,要有耐心;有的实验不易一次成功,需反复实验,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坚强的实验意志,不怕挫折和困难;有的实验结果与书本上的不定完全一致,这就要求学生要尊重实验现象和事实,不能人为修改,并找出原因,认真解释,重做或补做。
这样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说过:化学实验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
实验教学对于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基本概念,理解和
掌握化学基础知识以及培养基本技能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用。
此外,它还是化学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
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六、实验能提升学生迁移应用能力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发现实验中的微小现象,思考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培养学生根据某类物质的共同特征,判断某种物质是否属于某一类物质,例如,“用实验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
学生在已获得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指导,自己分析设计出实验,并跟碳酸根离子检验的实验现象加以对比,发现鸡蛋壳遇到盐酸也能生成气泡,将该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
由此推理得出结论:鸡蛋壳一定是碳酸盐。
这样的教学效果是“照方抓药”教学所不能达到的。
在认知过程中,思维着重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验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惊奇”,引导学生寻找疑问,探索解决疑问的途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提问:“冉冉上升的气球充灌着什么?”;“调味的精盐由什么组成?”;“火柴盒两侧暗红的物质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思维。
再如在做完制氢气的实验后,学生对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可以提出“油库、矿坑、面粉厂、纺织车间等为什么要严禁烟火?”组织学生讨论,进而推论到使用氢能源要注意哪些问题。
在教师的循循善诱,层层剖析,启发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活跃,讨论积极。
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掌握了知识,同时使学生的迁移应用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卢一卉,《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西南大学化工学院讲义(2005.8)
2.李平、蔡秀慧编编著.《中学化学实验研究新编》.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3.郑长龙主编《化学实验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4.西南师范大学化工学院《现代化学教学论》(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