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人文性特色论文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人文性特色论文

试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人文性特色[摘要] 面对学生愈来愈低的人文素质,高职语文只有从教材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师资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在兼顾应用性的同时,突出人文性特色,才能具有生气和活力。

[关键词]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人文性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入学生源的语文素质愈来愈令人担忧,有的学生甚至连一张假条都写不明白,作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下述原因:第一,学校不重视,大学语文课时日益压缩,有的学校甚至取缔了大学语文课;第二,学生不重视,认为基础课可学可不学,学了也没用;第三,教学手段较落后,还停留在“课本、黑板、粉笔加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层面上,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其四,教学内容仍停留在以字、词、句、章为主的中学教学阶段,缺乏人文性:其五,教师队伍波动较大,由于领导不重视,许多许多骨干教师纷纷“改行”教其他课程。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如何走出尴尬?大学语文的未来何去何从?似乎还没有人说得清。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在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规划中,人文乃至传统文化的普及都应该得到强化而不是削弱。

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让高职语文课堂恢复生气和活力,贴近学生,为学生喜闻乐听,又能让学生学而能用?这就必须改革大学语文课程,凸现其人文性特色。

1.改革教材内容,注重人文性
目前大学语文教材名目繁多,比较混杂,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
有 60多种不同类型的大学语文教材,这些大学语文教材的共同特点是:以古文为主、偏重文学作品、突出思想“教化”,缺少能力训练方面的内容。

而且其编者多为重点大学的教师,适应对象主要是大学本科生,并不完全适合高职院校使用。

因此,许多高职院校自行组织编写、各自为政,这直接导致了教材使用的混乱局面。

由于各类学校的生源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大学本科生和专科生具有不同特点,盲目采用权威教材而视学生层次、特点于不顾,显然行不通。

为了方便统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国家应当组织专家编写适合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的创新性大学语文统一教材,要注重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角度去安排教学内容,突破以语言和文学知识为主的模式,广泛涉及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从人生观、价值观、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给学生以人文教育,把人文教育放在首位。

同时也要从高职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层面出发,把人文性与实用性充分结合起来,除安排文学作品内容外,还要有适当的能力素质训练的内容,如应用写作、语言训练等方面的内容。

为凸现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在教材内容编选时应凸现以下内容:
1.1 传承我国文化精髓,同时汲取西方优秀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精神品格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许多文学作品,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华,表现了国人的情怀节操、品格胸怀,体现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志趣爱好,对学生精神品格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西方同样不缺一大批充满睿智的先哲圣贤,他们在作品中所渗透的深邃的思想、独到的思维方式、人性化的思想光辉,曾启发了多少求知者探索世界和人的自身。

这些都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教师只有精选典范之作进行阅读鉴赏,才能向学生在完整的意境中传达情感神韵,在精神上获得愉悦与陶冶,才能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是非、美丑、善恶的批判能力。

1.2 充分融进社会生活,具有时代感
长期以来,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仅仅停留在课堂、课本层面上,没有从课堂延伸至生活,缺乏社会生活的滋养和对生活的感悟,从而使教学内容显得呆板、滞后,缺乏“生气”和“活力”。

改革后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除在课堂讲解课本知识外,还应融入社会生活内容,特别是具有时代感的内容,增强课堂的时代感、新鲜感,这必将大大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兴趣。

1.3 重视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素质包括文学素质,同时也包括语言知识、语言应用能力等方面内容。

为了确实保证高职学生对大学语文“学而能用”,在适当安排语言应用方面的教学内容(如应用写作、演讲口才等)是十分必要的,教师也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通过灵活组织这些方面的内容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改革教学方式,寓教于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大学语文的主要问题在于教法的陈旧,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占据了课堂的全部时间,使学生成了被动的听众而失去了发表看法的机
会,剥夺了学生主动收获知识的权力。

而学生普遍对大学语文的共同学习期望是:语文课不能光停留在课堂上的“说教”,还要从“课堂”走向“实践”。

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必须改革传统单一的“讲授式”教学,而应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如讨论、朗诵、演讲、辩论、竞赛、欣赏、情景剧表演甚至实地参观等,通过这些寓教于乐、凸现人文性的灵活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创造有生命力的课堂
目前,大学语文教师大都停留在“课本、粉笔、黑板加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的层面上,教学效果非常有限。

为解决此问题,一些优秀的大学语文教材配备了图文并茂、声情相生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或光盘,但由于学校、教师对大学语文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还面临种种问题,如由于资源有限,学校安排使用多媒体教室时,往往优先考虑专业课程,而把大学语文等基础课置于次要位置;一些大学语文教师自身对此缺乏重视,认为多媒体教学耗费更多时间、精力,还不如传统教学方式来得直接;而部分已使用多媒体手段教学的大学语文教师一味依赖现成的网络、光盘,按部就班,没有创造性地汲取时代性的教学内容来丰富多媒体教学,从而显得生硬、呆板,长期以往,也遭致学生“冷眼”。

开展多媒体教学应力避的类似问题,否则也会流于形式,而收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

4.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文化底蕴、审美情感、人格
魅力
由于对大学语文认识不足等原因,目前大学语文课在部分高职院校遭到冷遇,课时不断减少,任课教师地位也下降了许多,导致许多骨干教师纷纷“转行”教授其他专业课程,师资队伍严重短缺。

人文教育要得以圆满实施,必须要靠一批德才兼备、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没有这样一支教师队伍,人文教育就会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大学语文教师要具备广博知识、高尚的道德,具有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拥有与时俱进的先进的思想水平,具有关注现实生活的正确、准确的视觉和关怀学生健康成长的爱心、耐心。

教师只有具备的这一人格魅力,才能产生无声的力量,才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并尊重,具有无穷的号召力和感召力、凝聚力和亲和力。

由这种教师把握大学语文课堂才会使学生觉得一节语文课“转瞬即逝,韵味无穷”。

高职语文建设是加强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语文素质也是权衡高职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

徐中玉先生说:“大学生需要吸收全人类文化中于我们有益的成分,对我们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积累,则应有更广泛的理解,并加以发扬光大,具有宽厚的人文根底,肯定能为大学生们提供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为从事高职语文教学的教师,应牢记“兼顾高职语文的实用性的同时,把高职语文的人文性摆在第一位”,让高职语文课堂走近生活、走近时代、走近学生,让它永远焕发出“生气”和“活力”,这样的语文课堂才称得上“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卜之.大学语文教育的理想与伤痛——徐中玉先生访谈录[n].中国教育报,2005-9-15.
[2]林建华.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创新大学语文教学[j].教书育人,2005(29).
[3]黄保安.浅析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5(6).
作者简介:
李泉(1972-),女,陕西礼泉人,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