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古玉真伪鉴别的技巧与窍门

高古玉真伪鉴别的技巧与窍门

高古玉真伪鉴别的技巧与窍门
1.断新老:器物部分钙化,沁色过渡自然,并且深入肌理。

短时间作假,绝对不会如此。

2.看包浆:古玉除了被腐蚀外,都会有包浆,最重要的是,打孔及刀工中的包浆应该与外面的包浆一致,并且浑然一体。

有的还会有局部的氧化突起同时存在。

3.把玉器放进80度左右的温水中,钙化的,会从裂缝中连续不断的冒出细小的气泡因为钙化后,改变了内部分子结构,变得疏松了。

没有钙化部分不会出现此现象。

4.许多玉器都有自然的裂纹,这是由于玉器长期在地下,受地热、地湿等影响,张裂所致。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玉九裂”。

这也是出土玉器的一个明显的特性。

5.出土玉器都有阴阳面,因为受地湿地热矿物质等的影响,阳面变化较阴面变化小,也就是钙化、沁色、腐蚀等比阴面差。

6.看反光,因为古玉是手工加工而成,由于用力不均,加工面由很多细小的面组成,所以迎光看时,会有不同的反光。

高古玉沁色种类凡多,有红沁、朱砂沁、土沁、水沁、金属沁、水银沁等等。

所呈现的色彩主要有红色、黄色、黑色、白色、绿色、紫色、蓝色及过渡色。

沁色一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实际上应当是外界化学元素沁入玉中所呈现出的色彩变化和状态特征。

色彩是有别于玉质本色的来自于外界的其他色素。

非交互状态表现形式为色彩的相对独立性,没有与玉的分子结构产生互变。

交互状态表现形式为外来原素与玉内原素产生互变,从而改变玉的本质结构变化,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很长时间。

研究古玉的沁色对鉴别真假古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质、形、工、沁是古玉鉴定的四大要素。

随着科技的发展,造假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形和工本来就是人为的,五千年前的先人们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条件下都能做出来的东西,现代人也同样做得出来,而且是可以乱真的。

所以重点应集中在质与沁的研究上。

质也有两种含意:一是玉本身的质地。

玉本身的质地是指它的矿物属性及产地;二是指质的变化,这就和沁分不开了,有沁才能有质的变化,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

古玉在地下埋藏几千年,不可避免地产生次生变化。

其表现形式有:结晶体、竹叶状次生物、针状结晶、蚂蚁脚、霉点、鸡骨白、皮壳、蛀孔等。

玉的表层沁色有其内在的原因,质地疏松、多孔缝隙的玉材比致密玉质有更大的表面积,经科学实验测定,表层透闪石属链状硅酸盐矿物基本次生变化成滑石属层状硅酸盐矿物而比链状硅酸盐矿物有更强的表面化学活性,这将加速表面吸附和表面化学反应。

埋藏于潮湿偏酸性土壤中长达数千年的玉器,一方面自身材料中的活跃元素主要为钙,包括杂质矿物方解石和透闪石次生成滑石后的剩余钙会溶失,另一方面土壤中的元素及有机物也
会吸附于玉器表面。

表面较内部的铁含量增高并呈红褐色者,应为表面吸附了铁并生成赤
铁矿和针铁矿所致,滑石粉片晶之上浮有针、柱状晶体用40倍的放大镜可清晰看到,黑
色表皮含铁比内部高,并且出现的元素往往与有机物相关,在红山古玉黑色皮壳的检测时,检测到30多种不同的化学元素,由此可初步推断黑色的表皮应该是腐殖质类的有机碳引
起的人工沁色的化学元素往往比较单一。

一些玉器的表层有绿色沁,这是铜器和玉器同时
埋藏形成的。

竹叶状纹和草叶纹应是斜黝石在玉表滑石化后显露出的特征。

蚂蚁脚及霉点,在玉表层的出现应是含色的矿物或有机物沿玉的缝隙沁入而未与玉质发生交互作用的现象。

一、阳纹
1、减地阳纹
又叫真阳纹,通过磨削“地”,使阳纹微微凸起于平面之上,也叫减地隐起或者浅浮雕。

2、双勾拟阳纹
又叫双勾阳文或者勾撒法,或双阴挤阳,是商代才出现的表现手法。

以并列的两条阴
线使中间凸起部分,看上去像阳线,其实是在凸起部分的两侧雕琢出两条浅浅的凹槽,它
们是斜下的浅沟,并非直下的切壁,所以看上去像阳纹浮雕。

看图,估计那双勾也就是两
边用勾砣勾出来的意思。

3、压地隐起阳纹
将双勾阴线中的一条砣碾成斜面,使主体纹样突现出阳纹一样的视觉效果。

是春秋及
战国早期常用的表现手法。

4、剔地隐起阳纹
在同一水平面上,将纹饰线条以外的地子剔除,以达到表现内容的潜浮雕效果。

这是
唐宋及明带板,明清玉牌子较常见的表现手法。

通俗叫“磨砂地”。

二、阴纹
1、刮刻阴线
以硬质尖状物刻画出来的阴纹,主要见于良渚文化的人面纹,兽面纹的细节,大多清
浅曲折。

2、单阴线
顾名思义,特别唐朝以单短直阴线为其显著特征。

3、一面坡
以较大的倾角将阴线一侧的地子磨成斜面,使纹线更加明显。

此法又称“撒”,最早出现在商代中期,从商晚到春秋颇为流行,因商代一面坡斜面略带弧度,不及西周时期宽直,故称“撒尔不斜“。

4、双勾阴线
又叫双勾碾法,以商代早期最为常见。

因为它给人类似平凸阳线的错觉,又称为”双阴挤阳“,其阴线凹槽表现为两头尖浅,中间宽而深。

5、勾撒法
虽然也是一种”双阴挤阳“,但与商代双勾阴线均细不同的是西周中期以后以勾撒法砣出阴线一宽一窄,窄线用勾,细而深,宽线用撒,靠近阳纹的地方为直岸,另一面砣出较宽斜面。

阳线效果明显,特别漂亮。

6、游丝阴线
春秋晚期出现铁质砣具后才出现,以其细如发丝而得名。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