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人相关情况及写作背景,(2)学习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能在有感情的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诗,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诗人的情怀。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谐美。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品读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到盛唐时期的李、杜,无一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遗产中的瑰宝。

今天我们一起走入古代诗歌,感受古诗精练的语言、和谐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

二、创设情境,指导朗读1.播放古筝曲,教师范读四首诗歌。

2.结合注释,轻声朗读。

(1)读准字音碣石(jié)澹澹(dàn )竦峙(sǒng )(zhì)枯藤(téng)昏鸦(yā )(3)指导朗读,注意诗句停顿。

五言诗,一般是“二二一”的节奏断句。

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七言诗,基本可采用“二二二一”或“二二三”的方法断句。

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断句时要注意句意。

(4)品味诗意,学生自由朗读。

三、研读《观沧海》(一)关于体裁及写作背景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二)简介作者学生活动:说说你心目中的曹操。

师: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

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三)合作探究听课文范读,思考:1.本诗的感情基调:慷慨激昂,开阔豪迈。

2.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字词解释临:到达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内吹树木的声音。

若:好像星汉:银河至:极点以:介词,用(2)翻译诗句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3.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第一层(开头两句)开篇点题,交代观海的方位及观察对象。

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河澹澹”至“洪波涌起”)本层实写,描写海水和山岛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的威严和辽阔。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本层虚写,点明主旨。

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幻灯出示:1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2 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

(实写)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虚写)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4.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5.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朗读3-8句,这六句描绘的画面,动静结合,请简要赏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了大海的全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生机勃勃。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5.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里。

”思想内容上:点明主旨,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修辞,生动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气吞山河、包孕万物的壮丽景象。

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怀,抒写了他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和抱负。

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想像夸张的写法。

(四)总结诗歌主旨:这是一首借景抒情诗,作者以饱满的激情,描绘了大海宏伟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怀,抒发了他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和抱负。

写作特点: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四、研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听课文范读,注意字音,及诗句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学生活动:齐读、自由读相结合多种方式反复诵读。

(二)写作背景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

他特别擅长写七绝。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

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 字词解释杨花:柳絮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龙标:指王昌龄夜郞:本诗所说的夜郞在今湖南怀化境内。

杨花落尽的时候,子规鸟在不停地悲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五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风儿随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四)赏析诗句1. 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含飘零之感,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流落远方的担忧;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有离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2.闻道龙标过五溪。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

“闻道”,表示惊惜。

“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情。

借用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的修辞,将月亮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怀。

以及因朋友要去的地方偏僻荒凉而充满了深深的担忧之情。

(四)总结本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借月抒怀,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怀。

以及因朋友要去的地方偏僻荒凉而充满了深深的担忧之情。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检查作业完成情况,背诵前两首诗。

二、研读《次北固山下》(一)听课文配乐朗读录音。

指导朗读,划出断句停顿,学生齐读。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作者简介王湾(693~751),字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唐代诗人。

开元初年任荥阳主薄,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

王湾博学工诗,诗虽流传不多,但在诗坛亨名甚大。

(三)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

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

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

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四)赏析诗歌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

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2.讨论分析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点题,青山即北固山。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

写出了江水浩渺,清风和顺,波平浪静的景象。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时令,既暗示时光的飞逝,又蕴含哲理:光明驱尽黑影,暖春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尾联:点明主旨,写诗人想到要大雁给他传递家书,抒发思乡之情。

3.讲解对偶的修辞手法学生分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个句子的特点。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两个”对“一行”是数量词相对,“黄鹂”对“白鹭”是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是颜色名词相对,“鸣”对“上”是动词相对。

对偶是由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同、词类相同、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分句构成的句子。

请学生从这首诗中找出对偶句。

做简要赏析明确: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对偶工整,“海日”对“江春”,“日”“春”象征美好的新事物,给人以乐观积极的力量。

“生”对“入”,运用拟人手法,将“日”“春”人格化;“残夜”对“旧年”,这样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

4.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展现的画面,体会对偶句的精妙。

师: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

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

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

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5.赏析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画面:当残夜还未消退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时,江上已呈现春意;(2)哲理:即写景又点明时令,蕴含着一种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3)修辞: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将海日和江春拟人化,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对偶句式工整有节奏,富有情趣。

(五)总结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旅途之中的思乡之情。

表达了诗人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三)研读《天净沙﹒秋思》(一)作者简介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

大都(今北京)人。

马致远以字行于世,名不祥。

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