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小说中浅析池莉的爱情观内容摘要:池莉是当代的著名女作家,在她的小说中,爱情与理想是对立的,并与崇高划清了界限。
她以平民化的视角书写纷繁的爱情世界,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俗世之爱,她爱情观的形成和个人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爱情池莉小说世俗化一、文学创作与爱情(一)关于爱情“爱情是作家创作的永恒主题,是人类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集中反映了人性发展的要求与趋势。
”因此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谈文学就不得不涉及爱情这个问题。
“爱情可分为浪漫之爱和世俗之爱”。
浪漫的爱情是男人和女人之间最高尚的关系,也是人类最亲密的情感表现形式之一。
“它是作为两个互为对象化的主体的情感撞击所迸发出的绚丽火花,是令人无限憧憬无比神往的浪漫诗意。
”①它是人类情感的美好体验,具有美好的理想色彩。
而世俗的爱情却不是,世俗的爱情具有功利成分,爱情中的浪漫色彩常常被生存中遇到的现实需求毁灭,爱情最终向婚姻妥协。
(二)文学作品中爱情的类型在诸多文学作品中,“爱情”总是向人们展示着迷人的魅力。
关于爱情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我们认为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浪漫的;一类是现实的。
关于浪漫的爱情故事,在古代,有传说的许仙与白娘子,他们的爱情故事悲凉凄美;董永和七仙女人,他们仙苦恋,惊天动地;在小说中,有贾宝玉与林黛玉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爱情悲剧,也有张生和崔莺莺的烂漫爱情故事;这些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故事世世代代感染着人们的心灵。
在现代,那些缠绵悱恻,如火如荼,轰轰烈烈的浪漫爱情故事,是女作家作品中的一个特色。
比如,台湾的女作家琼瑶不知迷住多少女孩子。
大陆的不多说,仅女作家张洁,无论还将写出多有价值的作品,她早期的作品《爱,是不能忘记的》,就处在一个绝对压倒一切的让人①川鄂.池莉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18.不能忘记的位置,乃至只要在正式的文字里说到张洁的名字,就无法不提起它。
关于现实的爱情,在现代女作家中,池莉是一个典型代表。
池莉作品中的爱情不像其他作家作品中的爱情那样,有着浪漫的成分,她的爱情小说中,有着厚重的现实感,通过一些列文学作品向人们传达着一种态度:纯粹浪漫的爱情是不存在的,爱情依附于现实。
以下我们将从池莉小说中细细解读池莉这种现实的爱情主义。
(三)池莉文学作品中的爱情爱情与理想是绝缘的,并与崇高划清了界限。
池莉以平民化的视角书写纷繁的爱情世界,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俗世之爱。
不仅如此,她用一个个爱情“悲剧”,给那些对爱情仍心存幻想的人们敲响了警钟,爱情在她的笔下只是如影如泡的虚幻神话。
池莉笔下的生活有着岩石一样的坚实和泥土一样的厚重,婚姻充满了烦恼、困窘、辛酸与纠葛,同时也不乏温馨、快乐、希望的人生图景。
在池莉的婚姻现实图景面前,诸多理想主义者关于爱情、婚姻的话语纷纷扬扬如同纸屑般飘落,而这正是池莉所谓“解构”爱情的本意。
解构理想爱情,实际上才是真正意义上对世俗之“爱”的肯定。
池莉打破理想的爱情神话,使爱情回归现实。
在池莉的小说中,所有爱情的浪漫都是人工营造的结果。
男女热恋时爱情会发出炫目的光芒,只不过因为它满足了马斯洛以自我实现为中心的“需要层次论”中人的所有需要。
而婚后,零距离打破了爱情的魔镜,爱情立即恢复卑微面目,依然排在人的生理需要之后。
池莉在这里并不是想否认爱情的社会性,任何一个社会关系概念都不能在一个抽象层面来讨论,亲情如此,爱情亦如此。
事实上,从人的需求而言,生存需求永远是最基础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第一性的社会活动,仓凛实才能知礼节,没有物质的支撑,我们甚至无法完成人类种族的延续,更谈不上其他行为了。
二、从池莉小说中分析其爱情观(一)池莉爱情观及其内在逻辑作为女作家,池莉并不像陈染、林白等人着意表现女性解放的意识和女性性别体验,她的文学作品关于爱情的视角主要审视两性从不平衡到平衡的成长历程和生存状态,小说最终表达的现实生活内容远远超过了情爱内容,小说中的主人公们通过解构理想,实现了普通男女在适应困境中寻求平稳关系的目的。
本来爱情是人性内在的诗性显现,在所有小说题材中爱情是最具有诗性品质的,它是人的内在心灵的诗意栖居,作家们在表现爱情时,往往充满浪漫主义的情调和理想主义的色彩,有的甚至是超越凡俗社会的柏拉图式的爱情,而在池莉的认为爱情观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她认为爱情具有世俗化;其二、爱情和婚姻都需要现实秩序;其三、爱情和理想是相对立的。
因此池莉就大声喊出“不谈爱情”,逃离爱情理想。
池莉爱情观具有世俗化和,认为爱情和婚姻需要现实秩序,池莉的这种观念有其内在合理的逻辑性。
在她看来,爱情首先附丽于现世生活,爱情只是男人与女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与物质基础有很大关系,“以前有些姑娘纷纷找工农兵、找党员,后来结果是纷纷离婚。
”“这说明靠只靠精神是不行的,必须要有物质基础,也就是说在俗世中,在芸芸众生中,谈论爱情就要先谈物质基础。
”1而谈论物质基础,显然又不像是在谈爱情,因此干脆就“不谈爱情”。
这好像就是池莉那些“不谈爱情”爱情小说的内在逻辑。
她循着这个逻辑把两性关系的各种形式同爱情逐层剥离开来,把性爱中的物质性同精神性剥离开,最后完成对古典爱情的解构和放逐因此,她的创作摒弃了爱情的诗性想象本质,淡化了浪漫主义情怀,更加强调两性间基于欲望的情爱的社会化内容,特别是突出了义务责任等社会约束力的影响,把两性关系表现得更加理智化实际化,爱情在她看来是水中之月。
她就是要使主人公从这种带有理想色彩的梦想中清醒过来,正如她为一部作品取名,不谈爱情目的正是要解构爱情的理想主义的精神内质,把两性关系拉回到日常生活的世俗化原则中来审视,并因此确立平衡的支点。
(二)爱情具有世俗化这种爱情观在池莉小说《不谈爱情》中有明显表现,在小说中庄建非明白“结婚是成家,是从各方面找一个终生伴侣,是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细胞。
”吉玲也没有很高的期待,“她设计找个社会地位较高的丈夫,你恩我爱。
生个儿子。
两人一心一意过日子。
”作为知识分子的庄建非在与小市民出身的妻子吉玲吵架后清醒地发觉自己的婚姻并非与众不同,“揭去层层轻纱。
不就是性的饥渴加上人工创作,一个婚姻就这么诞生了。
”吉玲当初为了走出自己粗俗破落的家,为了出人头地,看中了庄建非的家庭背景。
,他们第一次相遇在武汉大学的樱花树下,吉玲包里掉出的“弗洛伊德的《少女杜拉的故事》手帕里包着的樱花瓣,零花钱和一管香水”,在恋爱中赋予吉玲一种浪漫的色彩,给庄建非留下优雅纯情的印1②李骞.曾军.浩瀚时空和卑微生命的对照性书写——!池莉访谈录[J].长江文艺,1998,(2).象。
吉玲又巧妙地排除了家庭出身问题这一障碍,并与家庭配合演了一出好戏,最终令庄建非堕入网中。
整个恋爱过程对于吉玲来说是个精心预谋的“人工创作”,而庄建非成为她预谋的目标,吉玲婚后为得到丈夫和庄家的充分重视,又与娘家一起闹出一场闹剧,甚至闹到庄建非单位,惊动了庄家,并直接威胁了庄建非的前程,吉玲最终原形毕露。
当年樱花树下的美好记忆成了带有讽刺意义的一幕,但她胜利了,迫使庄建非从迷梦中惊醒,重新正视现实,重视作为丈夫的责任和义务,认识到婚姻并不是单纯的两性间的情感维系,也不是理想化的空中花园。
而是现实的充满实用意义的,它是一种多重的社会契约,于是庄建非在这场婚姻危机中终于认可现实法则并在妥协中找到了平衡点,在这里,作者甚至写了一个与庄建非形成对照的人物。
庄建亚来说明这一道理。
庄建亚认为哥哥的不谈爱情的婚姻真可怜,“哥哥没有爱情,他真可怜。
”然而,寻找真心的爱情又找不到合意郎君的妹妹至今仍孤独一人,而社会又难以见容于这样的独身女人,所以“我也可怜”,在现实中,理想的爱情和婚姻如同镜中月,水中花,你若是硬要去寻找它们,最后总是弄得大家都惨兮兮的。
有以上可知,池莉认为超凡脱俗的爱情是虚幻的,我们只是现实生活中最平凡的人,跳不出世俗的圈子,因此我们的爱情也避免不了世俗化。
(三)爱情和婚姻都需要现实秩序在池莉笔下,婚姻与现实生活是同义词,她对爱情和婚姻的理解定位在对现实生活秩序的充分肯定上,我们以《烦恼人生》来为例来进行探讨。
在《烦恼人生》中,池莉以极为真实的笔触描绘出的生存现状给予读者的感受是前所未有的,印家厚的现实婚姻即是人生的烦恼之一。
小说以由于住房狭小引发的家庭混乱开始,又归结到一个家庭赖以存在的住房马上就要拆迁的困难为止,其间印家厚面对蛮横、絮叨的老婆心中竟起了瞬间的杀机,手中的起子寒光一闪,一个念头稍纵即逝,这个甚至比将没有爱情的婚姻描摹为地狱的细节极为真实地道出了个中人的痛楚,在这点上池莉做到了深刻,只是当印家厚结束了一天的奔波回到家时,老婆递过一杯温开水,往他脸上扔了一条热毛巾,他深深地吸吮着毛巾上太阳的气息和香皂的气息久久不动,这时候,他发出了深深的感叹:“这难道不是最幸福的时刻?他的家!他的老婆!尽管是憔悴,爱和他扯横皮的老婆!此刻,花前月下的爱情,精神上微妙的沟通等等远远离开了这个饥饿困顿的人。
”进而又写到印家厚对家的认识,“所谓家,就是一架平衡木,他和他老婆摇摇晃晃在平衡木上保持平衡。
”池莉在复调叙述中借印家厚之口说出了对“家”的领悟,借以提醒人们在现实条件左右下我们别无选择不能不选择最现实、最实际的路。
安安稳稳过日子,打消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婚姻和爱情都有秩序的,只有维持了两者的秩序才能生存下去。
(四)爱情和理想是对立的状态池莉把家庭婚姻设置在社会秩序中,直面世俗婚姻的同时意味着理想爱情的溃退,相对于稳固的现实生活形态来说,爱情是脆弱的,这也是对想世界的一种拒绝。
池莉的小说《来来往往》正是一个范例,男主人公康伟业便在婚姻与爱情的抉择中尝尽了理想破灭的伤痛。
在他的生活中先后出现的四个女人象征着他人生道路的四个阶段。
戴晓蕾是少年康伟业的一个可望不可及的迷梦,是甜蜜而又带有忧伤的青春烙印,因为错过而成为遗憾,却成为一个永远留恋的理想之梦。
而妻子段莉娜使康伟业开始了实际人生,他与段莉娜的婚姻就是理智和情感,现实和理想的较量。
段莉娜出身高干,各方面条件也不错,但却没有激起康伟业的爱情。
因为一些偶然的原因,两人结婚了,婚后感情平淡,尽管此时段莉娜因家庭背景的原因一直居高临下,而康伟业则处于被动和压抑状态,但由于生活中共进退的现实利益,他们仍然守着平凡而稳固的家。
康伟业下海经商以后,两人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段莉娜既不能改变自己以适应丈夫地位身份的变化,又对康伟业的事业横加干涉,因而激发起潜伏在康伟业心中长期的不满,两人感情裂痕越来越大。
这是一段无爱情却实实在在的婚姻现实。
于是,白领丽人林珠的出现似乎使康伟业早年的爱情理想得到了实现。
经过几番你来我往的感情"揉搓,他们从商业合作的关系转为情人关系,他们彼此认为自己奇迹般地拥有真正的刻骨铭心的爱情。
谁知,当康伟业历经艰辛与妻子打一场离婚战,同时准备与林珠共同步入理想中的完美婚姻殿堂时,林珠却无法与他过"世俗#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