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考作文写作技法构思篇如果把文章主题比作人的“灵魂”,材料比作人的“血肉”,那么文章结构就是人的“骨架”。
立好骨架就是指着眼于作文内部诸要素的自然搭配和组合,打造出一种前后呼应、衔接自然、过渡通畅、文脉通达的内在脉络。
在评奖作文时,那些骨架挺立、比例协调、脉络分明的文章,常常能吸引评奖老师的目光,通过其赏心悦目的外在形体魅力而夺得桂冠。
写作技法招法之一段落排比,整齐美观就是一种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有内在联系的段落组合成篇的结构方法。
由于其特点在于文章各个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地位相等、不分主次的,写作时我们就不用担心文章的结构是否完整。
较实用的段落排比法主要有:段首排比法、人物事件排比法、自然现象排比法、生活现象排比法、设问排比法、引用诗文排比法等。
采用这种方法结构文章,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更集中表现文章的主旨和情感,形式上形成整齐美。
如获奖作文《忍不住喝彩》,本文在构筑主体部分内容时,运用了段落排比法来构思,文章主体三个层次的段首分别以“你将至爱流动成笔下四溢的辞藻”“你将真我交织成理念奔腾的旋律”“你将真情化作行云流水的文字”三句形成排比,以苏轼的三首词的想象和感悟组合全篇,分别从爱情生活、理想抱负和内心冲突三个方面勾勒出一个立体的苏轼,从而表达出作者对苏轼的理解和仰慕之情。
文章之所以给人酣畅淋漓,文采飞扬,气势如虹的感受,就在于作者运用了段首排比的构思文章的方法,从而获得评奖老师的青睐。
例文引路烟雨江南马国庆烟雨江南像一幅泼墨山水画,再华丽的油画,也画不出江南的韵味;再飘逸的淡彩,也绘不出江南的灵气。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在眉眼盈盈处,在泼墨山水画中,江南,如梦似幻。
对江南,我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家离江南近,可我从未去过,但总觉似曾相识。
或许是唐诗宋词读多了,或许是《雨巷》中的情节让我念念不忘。
在每个多情的三月,我总梦见一个无比真实的江南小镇。
待清醒过来,什么都不记得了,可那似是而非的韵味却不能忘。
江南的雨,是多愁善感的霏霏细雨。
它使近处景物朦胧而富有诗意,远处景物缥缈而惹人遐想。
淡淡的思绪如烟雨桃花般惆怅,隔着雨,看着桃花的一缕春红,杏花早已缀满枝头。
淡淡的箫声从远处传来,裹挟着丝丝雨声,悠悠扬扬地吹进我的耳畔。
温婉缠绵的雨啊,在江南好似总也下不完。
这好似银丝的细雨,晶莹剔透,使遍布亭台楼阁的江南似乎遥不可及,却又好似近在咫尺。
江南的水,是涓涓蜿蜒的潺潺流水。
整个江南都被四通八达的水渠贯穿了。
也是,有了这总也下不完的雨,怎可能没有流水?只是,当四月的桃花落英缤纷,小溪里会飘来许多载着春的气息的花瓣,我不禁浮想联翩:是林黛玉没有来得及收拾花冢的花瓣吗?以至于流水把它们带到了这里?听流水缓缓流过的声音,每次我都觉得,江南的韵味有一半是流水带来的。
江南的巷,是千回百转的神秘小巷。
那长长的古巷好像总隐藏着无数秘密,吸引你去一探究竟。
镶着金边的漏窗,为那年代久远的青石砖墙增添了几分颜色,而那条巷子,好似总也走不完。
隔着朱红的窗棂,听见墙内有笑声隐隐传来,是“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吗?我还真是“多情却被无情恼”了啊!每一个转弯处,都好似掩藏着一个婉约凄凉的唐诗宋词的故事;每一盆芭蕉都有诉不完的愁肠。
那一片雨幻化成许许多多的人物,化成许许多多的故事……化千盅美酒,一曲《满庭芳》;化夜来风叶已鸣廊的孤寂;化三分春色,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的伤感。
那一条巷我看见许许多多的愁,看见许许多多的伤心事……看那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伤;看那幽梦一帘,晕染《青云案》;看那年年肠断处的明月夜短松冈;看那留恋处,兰舟催发的杨柳岸,晓风残月。
江南一度春,人间几多事?那些曾经风光一时的事和人啊,都随着落花流水一起渐行渐远。
斑驳砖墙上投射下我孤灯里的影子,抬头望去,我的眼好似穿过无尽岁月,看到了那绝美的烟雨江南。
技法讲解读罢此文,我仿佛见到了那个雨巷里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小作者选取的江南美景典型而独特,而且结构采用三个平行段落,让我们从这三段里可见多愁善感的霏霏细雨汇成涓涓蜿蜒的潺潺流水,再流进千折百回的神秘小巷。
小作者化用的古典诗词丰富而自然,烟雨江南触动的不仅是你我的心弦,清照和柳永的忧伤也如一帘幽梦徘徊在明月夜短松冈。
无论清晰明朗的构思和整齐美观的行文结构,还是行云流水的文字间,小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丁香一样的烟雨江南图。
招法之二镜头片段,形式简洁就是根据表现文章主题的需要,把本来没有直接联系的人物、事件、景物等片段巧妙地加以连接组合成篇的一种构思方法。
这是一种易于操作又行之有效的快速作文构思法。
运用时,可以直接用“一”“二”“三”的形式将文章分为三到五个部分;可以给各个部分加上一个简明醒目的小标题,对各部分内容进行简要概括;也可以什么都不用,只让画面一个接一个地展示出来。
如获奖作文《我永不落的太阳》的结构就采用三个片段连缀成文。
卷首的一番寓意深刻的话语导出了文章主题,为了表现这一主题,考生用三个片段连缀成文,分别将李白、陶潜、纳兰容若等文学巨匠之才情融于笔下,从三个侧面共同表现“只有升起心中永不落的太阳,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的文章主题,汇成了这样一篇不可多得的考场精品。
文末的点染,更是诗意盎然,升华了文章的审美境界。
例文引路过客汪澳华在我们的世界里,时间是经线、空间是纬线。
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得交织成景,构成一连串的悲欢离合与阴差阳错。
也有太多的惊鸿一瞥,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发生。
每一个经纬线的交织点,都有过客的存在。
一在瑞丽,中缅边境上。
有棵树拔地而起,它的枝丫越过铁丝网,伸展着,枝叶繁茂,在地上投下阴影。
有个穿筒裙、戴着面纱的小女孩被母亲抱上树干,从缅甸的树干上,小心翼翼地匍匐着,向着树枝移动。
浓密的叶片遮住她的身躯。
我站在街的尽头,头纱套在她的脸上,看不清她的容颜。
她跃下树枝,拍打着绚丽衣裳上的灰尘。
猛抬头望着我,阳光明媚,依稀可见扬起的纷飞的尘埃。
她站在那儿,蜜色的皮肤,有一双乌黑明亮、宝石般的双眸,神秘又天真地望着我,无所畏惧。
她的母亲也跳下树,抱起她,迅速离开。
我不明白。
是的,这是偷渡。
但那个小女孩,眼神如此迷离澄净。
好似多年前,我们曾经相遇,又如这般快速分离,不知所终。
二在丽江,灯火阑珊中。
我也是名旅客,漫无目的地从人群中穿过。
在小河对岸,黄色的灯光温暖地照射在古老的雕花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也就是在那时,被―个如孔雀般神秘的女子吸引。
细密的针织衫,看不清颜色,钩着印度风格的图案;孔雀蓝的长纱裙,垂至脚跟;秀丽的锁骨上文有诡异的、夸张的、细小的图腾;同样细小的指甲上涂着有海水般质感的孔雀蓝,赤脚穿着平底的绣花鞋。
头微仰,目光游离,长发齐腰,略显蓬松。
这个女人,妩媚而孤独。
她就如此深刻地嵌在这个喧嚣的酒吧里。
周围的人影被莫名的暗流包裹着涌动着,升腾着激情与欲望。
而她,置身于人群中,却遥不可及。
她端起酒杯,我看清她的面容。
她的神情,也许是因为隔着玻璃与暗红色的酒精,显得格外沉重,不容侵犯。
三在北京,晓雾将歇时。
远远地望见一名男子,戴着厚重的贝雷帽,穿着黑色的大衣和牛仔裤,牵着一条步履轻盈的哈士奇,却突兀地穿着一双拖鞋。
他默默地走到斑马线上,顺手把矿泉水瓶扔进垃圾桶里,倚在街灯的栏杆上。
那条大狗绕着他转,他摸了摸它的尾巴。
从他的侧面能看到呼出的白气。
街对面,人渐渐多起来,也许是因为狗,人群把他围在中间,形成一个圆圈。
并非英俊而强壮的男人在马路上穿行,感觉他周围的人已经模糊,只看清他一个人的背影。
若将―个人抛进人群中,一眼望去,只一眼,便深深吸引住你的人,定然拥有强大的气场。
在灰暗发蔫的人群中,他会让每―眼见过他的人,忍不住振奋。
在人生的旋转木马中,兜兜转转之间,我们穿越每一个交织点。
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在我们眼光交汇的刹那,已将彼此铭记。
无论时隔多久,一个小小的不经意间,便会想起来。
也许在深山老林中,也许在繁华都市里,每一个交织点的秘密记号会让我们忆起过去的过去,恍如隔世。
但我们都明白,惊诧过后,终将成空。
技法讲解往事如烟似梦,旅途过客匆匆。
聚散离合,人生本色,“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偶然相遇,蓦然回首,已是莫大的缘分。
时间无涯,空间无限,细心的作者善于捕捉每个不经意的瞬间,将三个不同时空里片段镜头组合起来,把邂逅一步步拉近,惊鸿一瞥的壮美,留给我们的是恍若隔世的感叹。
如水的语言,如影的瞬间,如佛的悟道,如禅的心境,让每一刻的擦肩或凝视都有了非凡的意义,仿佛命中注定的无可奈何――这便是如梦的人生。
招法之三彩线串珠,主题鲜明这是一种以一个贯穿全文的句子、短语或段落为线索,将不同类别但有内在联系的材料串联成篇的构思文章的方法。
这种方法能使文章材料丰富,结构严谨,主题鲜明。
常用的贯穿全文的线索有时间线、地点线、感情线、人物线、事物线等。
如获奖作文《送他人一朵花》的结构以一咏三叹的情感线索句串联全文。
用在文章中先后三次出现的“这朵神奇的花儿,曾经在xx地方开过”这句话作为线索句来贯穿全文,统摄三个生活片段,把读者带入作者所设定的三个情节中,给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受。
这个起线索作用的句子出现在三则材料的开头并独立成段,既有标示写作内容转换的作用,又是作者情感的寄托所在。
例文引路滋味薛金琳一双竹筷慢慢夹起几粒洁白的米粒送入嘴中,滋味平淡,毫无情趣。
我百无聊赖地扒拉着面前已习惯了十四年的米饭,无精打采地吃着。
这饭没滋没味儿,有什么吃头儿?再过―会儿就不吃了。
我一边这样想,一边偷偷抬眼瞅瞅对面的爷爷――那个又黑又瘦、沉默寡言的七旬开外的老军人――像这米饭一样没有“滋味”。
然而此时,他却吸引了我的目光。
看他单肘支在饭桌上,另一只手夹起盘子里的青菜,一口一口慢吞吞地嚼着,而面前的饭碗仍然空空如也。
不对劲儿呀。
我仔细打量着爷爷,他面色黝黑,四肢强健,平日里思维灵活,勤劳能干,我手里的筷子还是他亲手削制的呢。
今天,他怎会这样没胃口?这个问号越来越大。
我一改平日的爱答不理,殷勤地问:“爷爷,您怎么不吃米饭?”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怔了怔,而后抬起头望着我,那如同秋水般平静的双眸瞬间明亮起来,为我这句不经意冒出的关切话语而欣喜。
随后,他扬起皱纹纵横的嘴角淡淡一笑:“现在吃了,一会儿怎么有肚子装你的剩饭?”我大吃一惊,从小到大我几乎是米饭顿顿剩,难道十几年来爷爷天天吃我的剩饭?而我毫无察觉?嘴里的米饭不仅有一股淡淡的米香味,一股酸涩之感也停留在唇齿间。
我竭力抑制住这没来由的滋味,继续说:“那怎么行?这种苦差事,以后不要干了。
”爷爷轻轻一笑,那雪白的双鬓竟焕发出别样的光彩,他一字一顿道:“能吃到孙女儿的剩饭,是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事……”酸涩之味顿时涌入我的鼻腔,一瞬间又冲出眼眶。
我赶紧低下头,让酸涩的泪水偷偷滴入泛着米香的饭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