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437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及详解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437行政管理学(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1.非强制性影响力答:(1)非强制性影响力的概念非强制性影响力也就是非权力影响力,是指相对于权力影响力而言的,是指在领导职权(权力影响力)以外由领导者的品质、作风、知识、能力、业绩以及榜样等非权力因素对被领导者形成的影响力。
在领导活动中,非权力影响力是无言的号召、无声的命令,较之领导职权更具有感染力、吸引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2)非强制性影响力的构成因素构成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①品格因素——敬爱感这是领导者的本质性因素。
领导者的品格主要包括道德、品行、人格、作风等。
品格主要表现在领导者的心理活动和言行之中。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具有高尚品格的领导者,容易使被领导者产生敬爱感,并诱导他们去模仿和认同,从而产生更大的号召力、动员力、说服力。
无论职位多高、资历多深的领导者,倘若在品格上出了问题,也会威信扫地,失去其影响力②才能因素——敬佩感这主要是指领导者的聪明才智和工作能力、专业能力。
这是领导者能否胜任领导职务、完成领导工作的重要条件。
领导者的才干、能力是其影响力大小的主要因素。
领导者才能是在实践中形成并表现在实践之中的,它是领导者的实践性因素。
一个有才能的领导者会使被领导者产生敬佩感。
敬佩感是一种心理磁力,它能吸引人们自觉地去接受其影响。
③知识因素——信赖感现代领导活动对领导者的知识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领导者的知识是科学性因素。
具有丰富科学知识的领导者在指导工作、宣传组织群众、沟通协调关系时,容易取得被领导者的信任,使被领导者产生一种信赖感,这必然会增强领导者的影响力。
④感情因素——亲切感感情是人对客观对象好恶亲疏倾向的内心体验,是们情绪和情感的综合。
人与人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感情关系,便能产生亲切感。
在有了亲切感的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吸引力就大,彼此的影响力就高。
一个领导者待人和蔼可亲,能时时处处体贴关怀下级,与群众的关系十分融洽,其影响力往往就比较高。
合法权力可以使被领导者服从,结合专长权力、职位权力能赢得被领导者的敬畏,但要保证被领导者的心悦诚服,就必须发挥感情的影响力的作用。
(3)非强制性影响力的特点:a.这种影响力是自然性的、非强制性的;b.它不是单纯外力的作用,而是被领导者在心悦诚服的心理基础上,自觉自愿地接受影响的过程;c.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和谐、心理距离近。
由于上述特点,它的作用力更为持久。
2.行政道德规范答:(1)行政道德规范的概念行政道德是指从事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国家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中,处理自身与工作对象之间、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以及公私、得失等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
行政道德调整的对象是各级国家公务员的职业活动关系。
行政道德调整的范围包括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和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行政道德包含着两层含义:第一,在制度层面,行政道德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以及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各种规范;第二,在心理层面,行政道德是指凝聚于行政人员内心的信念、信仰和价值观等。
前者强调对行政人员道德行为的外部控制与约束,后者侧重于行政人员道德行为的内部控制,也即是行政人员道德自主性。
在现代社会中,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够准确的理解行政道德的含义(3)行政道德具体规范的内容十分丰富,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勤政勤政也就是要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尽职尽责,做到勤政为民。
具体地讲,这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做到:一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忠于国家,拥护政府;二要忠于职守,认真负责,努力工作;三是要确保行政质量,促成行政效率的持续提高。
②廉政廉政也就是国家行政人员要廉洁奉公,要清白行政。
在古今中外的行政史中,“廉政”始终是一条基本从政规范要求。
宋代著名清官包拯曾说过,“廉者,政之本也,民之表也;贪者,政之祸也,民之贼也。
”“廉者昌,贪者亡”也成为我国自古以来具有深刻伦理价值的古训。
其实,在现代中国,党与政府一直强调廉政建设的重要性。
要实现廉洁奉公,就需要做到以下基本要求:一要严守法纪,不贪赃枉法。
二要秉公执政,不假公济私。
三是要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③遵纪守法,依法行政法纪为国之纲本。
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肩负维护与执行国家政策与法律、确保社会组织与民众遵纪守法的重任。
具体地,就是要求:一是任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都不得“以言代法”、“以权凌法”。
二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执法,不得玩忽职守。
三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严以律己,为人表率。
④实事求是,科学行政。
其基本要求包括:一要重视调查研究,尊重客观事实。
二是要坚持真理,敢于纠正错误。
三是要正确处理意志力与科学的关系。
⑤热情待人,协调行政。
其具体要求主要有:一要密切联系群众,尊重人民的合法权益,形成良好的政群关系。
二是宽厚待人,形成良好的组织工作关系。
三是要协调友邻,形成良好的部门间关系。
因此,在与其他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相处时,决不能以邻为壑,各自为政,而是要从整体出发,从全局出发来处理问题,相互之间既要分清职责,又要协同处事,共同推动行政管理职能的有效履行。
3.综合决策模式答:综合决策模式又称规范最佳决策模式,是由叶海卡·德洛尔提出的。
它是对理性决策模式和渐进决策模式的有机综合。
该理论认为理性决策模式虽然在主观上的构想是好的,但在现实中难以实现;渐进决策模式虽然接近现实,具有可操作性,但具有明显的保守倾向,缺乏政策创新和变革意识。
该理论认为,最佳决策是一个认同理性增加理性的过程,人们可以通过多方便的努力,提高决策的理性程度。
增加理性的努力有助于提高决策水平,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如个案讨论、自由讨论、敏感性训练等,也可以通过增加资源投入来实现。
德洛尔认为,现代国家既有要稳定政策的诉求,也有变革政策的诉求,虽然现代社会变迁速度的加快,人们进行理性决策的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力也有所增强。
其观点反映了现代公共政策制定中决策模式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强调了多种方法的配合使用和多种模式的有机结合。
4.层级监督答:(1)层级监督的概念行政机关层级监督是指在行政机关系统内,负有行政监督职能的上级行政机关监督下级行政机关是否依法行使职权的一种监督制度体系。
从法律意义上说,行政机关的层级监督是一种自我纠错制度,如果说国家权力机关监督是一种外部监督的话,那么行政机关层级监督则是一种内部监督。
这种差异性决定了行政机关监督具有自身监督功能、方法和程序。
(2)层级监督的相关内容①层级监督是行政机关监督的基本特征。
层级制的结构是上下统属的,每一下级层次对上一层次负责。
除了最高层外,每一层都是按地域行政单位分成若干块块,层次越低,块块越多。
基于行政机关层级制,行政机关之间的领导关系成为构建两大监督关系的基础,这两大监督关系是:a.上一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的监督;b.各级政府对所属的职能部门的监督。
当然,在垂直领导体制中,只存在一种监督关系,即上一级行政机关对下一级行政机关的监督。
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的职能部门是行政监督的主体。
行政监督是一种自我纠错的监督机制,层级制的结构决定了在行政机关系统中,除乡、镇人民政府外,行政机关都是监督主体,凡是有下一级被领导的行政机关,作为上一级的具有领导权行政机关就具有监督主体资格。
国务院作为中央人民政府有权监督所属的部委以及其他直属机构的执法活动,同时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
地方的省级政府、市级政府、县级政府分别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权。
③各级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是行政机关监督的对象。
在各级行政机关的权限中,除了部分行政机关具有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行政立法权外,行政机关的权限主要是具有执行性的具体行政行为。
因此,行政机关的层级监督主要是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
④行政机关的层级监督虽然有自身的缺陷,如监督的公正性、有效性等,都因为监督机关与被监督机关之间的无法摆脱的利害关系而受损。
但是,行政机关监督也有其优点,如具有较高的效率,给行政机关一个自我纠错的机会,从而提高行政机关在社会公众面前的权威,从而进一步提高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有效性。
因此,各级政府要实现“建设法治政府”这一目标,必须强化行政机关内部层级监督,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过程中克服自身的不足,使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始终得到有效地监督。
5.行政复议答:行政复议的概念行政复议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定程序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适当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一种行政监督法律制度。
国家十分重视行政复议,专门制定行政复议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还于2007年初联合发出《关于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健全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意见》。
行政复议的目的是为纠正行政主体作出的违法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
因此,它是行政自我纠错机制。
我国各级行政机关普设行政复议机构,这些机构做了大量工作,取得重大成绩,其发挥的内部监督作用也相当显著。
加强行政复议工作,是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手段。
各级政府及各部门应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正视存在问题,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必须不断完善行政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