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要素式审判法的理论与实践思考庭审方式与裁判文书的创新

要素式审判法的理论与实践思考庭审方式与裁判文书的创新

要素式审判法的理论与实践思考作为实现“繁简分流”机制的路径之一,要素式审判法是近年来民事案件繁简分流改革过程中推出的一项创新成果,是基层法院在普遍“案多人少”形势下的一种办案方式的创新,目标在于使法官合理分配时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疑难、复杂、新型案件上。

何谓“要素式审判法”所谓要素式审判法,就是围绕案件的基本要素进行庭审及制作裁判文书的一种审判方法。

具体而言,要素式审判法就是在审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对一些能够概括出固定案情要素的案件,进行要素提炼,并对双方当事人就案件中各种要素是否存在争议进行归纳。

法官在开庭时,首先对无争议的事实予以归纳并当庭予以确认,然后明确争议焦点;对当事人有争议的要素,逐项进行法庭调查,引导当事人举证、质证。

开庭审理是民事诉讼中最重要的阶段,它决定着案件审理的质量、效率与程序正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曾经固有的庭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庭审效率较低的问题。

许多国家民商事案件的审理都有一个证据或者争点整理程序,只是有的是放在审前准备程序中,而有的则置于庭审阶段而已。

同时,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庭审主要是进行言辞辩论,而我们主要是审查证据材料的‘三性',许多案件的大量时间都被消耗在审查一些诉讼价值不大的证据材料上,导致审查焦点不突出,庭审效率不高。

目前,我们要提高民事庭审效率与庭审质量,就必须尽可能地克服上述一些弊端。

尤其要克服庭审只是为了维护诉讼阶段的完整性而存在的形式化倾向,应该在庭审制度的功能设计上,保证当事人通过开庭辩论,制约法官对事实的认定。

同时,法官对案件事实形成的印象和确认也只能在庭审之中或之后,即事实印象通过庭审而形成。

国内举措在2016 年民事裁判文书样式出台之前,二十多年来,我国的民事裁判文书样式一直沿用1992 年的《法院诉讼文书样式(试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民事诉讼法》的修订与完善,1992 年发布的样式已越来越暴露出其滞后与不足。

除了各地法院对裁判文书的制作要求不同而样式各异、文书缺乏对争议焦点的充分说理或论证、逻辑结构不简明导致文书冗长外,更是有相当数量的裁判文书未能体现繁简分流,未能反映审级特点,致使法官制作裁判文书的压力很大。

为适应我国民事审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2016年7 月5 日,最高人民法院就统一制作裁判文书样式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人民法院民事裁判文书制作规范》及最新的《民事诉讼文书样式》。

同时指出,此次文书样式的设计,是根据不同审级的功能来确定裁判文书的说理重点,文书说理应当繁简得当,提出了既要加强对复杂、疑难、新型、典型、有争议、有示范价值等案件的说理,也要简化简易、小额、无争议案件裁判文书制作的要求,以减轻办案法官制作裁判文书的工作量,缓解案多人少压力。

为此,《民事诉讼文书样式》根据案件的不同类型和审级要求,分别制定了普通程序、简易程序、小额诉讼程序的裁判文书样式,并对其中适用简易程序与小额诉讼程序的案件,又设计了要素式、令状式和表格式的简单裁判文书样式。

自2012 年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率先在其辖区内实行要素式审判法至今,要素式审判法已在全国多个地区生根,广东、江苏、河北等地法院相继发布有关指导意见和改革成果,部分举措更是在《繁简分流意见》发布前便已开始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要素式裁判文书的制作方面,通过裁判文书繁简分流,真正实现繁案精写,简案简写,提高审判效率。

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作为相关改革的先行者,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同时,汲取了新加坡以及香港地区制作裁判文书的经验,于2013 年4 月出台了《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一审民事裁判文书简化改革的若干规定(试行)》,并于2014年5月在罗湖、宝安、福田三个基层法院先行试点,后于同年7 月在全市铺开实施。

其针对不同类型案件,设计了令状式、要素式、表格式三种简易文书样式,并分别明确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除广东外,全国不少地区的法院也都在积极探索和尝试要素式裁判文书。

如,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人民法院滦河人民法庭,作为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的专业化审判庭,其将文书的结构分为当事人的自然情况、事实认定和裁判结果三部分。

在事实认定中首先写明当事人的劳动仲裁请求、劳动仲裁结果以及诉讼请求,然后确认双方当事人无争议的事项,对于每一个争议事项都写明双方当事人的观点、证据及法院认定的内容。

对当事人无争议的问题当简则简,而有争议的就当繁则繁。

如在多名劳动者诉请经济补偿金问题时,往往需要明确劳动者入职时间、离职时间、计算经济补偿金的月数、离职前月平均工资等信息,按照传统写作方式就会难免显得拖沓,而使用要素式裁判文书就简洁多了。

(记者张春波)要素式审判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要素式审判法是一种简易化或略式化的审判法,因此这种审判方法尤其适用于简易程序和小额程序中,毋宁认为要素式审判法就是简易程序或小额程序的升级版或优化版;二是要素式审判法是一种争点式审判法,通过对案件事实的要素式概括,其目的并非面面俱到、平均着力,而在于筛选出对解决案件有重要意义的争议焦点,由法官在该争点上重点发力,聚焦裁判,从而真正做到详略得当,避免做无用功;三是要素式审判法是一种灵活性的审判法,由于有诉讼要素表的调控,法官可根据需要灵活设定庭审要素的先后顺序,而非拘泥于按部就班地机械推进,审判的效率性和针对性由此得以直接而充分地体现。

应注意的若干问题1.要素式审判与要素式诉讼。

要素表的制作以及案件要素的确定,其主动权操控在审案法官手中,这是法官为了提升其审判能力、驾驭庭审、提高审判质效的程序辅助性工具,尽管在该审判模式中,需要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者的参与,尤其在据此形成争议焦点时更需要根据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来确定。

但要素式审判的侧重点仍然在于法官的职权运作,其本质属于审判权运行机制的优化与改善,争点的确定仅是其附属性功能,而非主体性功能。

因而不宜由当事人来制作要素表或由当事人来设定需审判的要素,不宜将要素式审判改换为要素式诉讼。

2.法庭调查与法庭辩论的分解适用。

要素式审判较之于非要素式审判是一种更为正当、更具章法、更加规范、更合程序的审判,而不是通过要素式审判规避《民事诉讼法》的严格适用。

要素式审判并未取消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的界限和功能划分,而仅仅是改变了审判的事实单元,在要素式审判中,每一个有争议的要素均需进行法庭调查,此后进行法庭辩论,在各要素审判结束后,再进行一次综合的法庭辩论。

3.要素式审判与要素式裁判文书。

要素式裁判文书是裁判文书改革中出现的一种实践做法,其要义是打破通常裁判文书所采用的三段论式的格式,不再按“原告诉称、被告辩称、法院查明和法院认为、判决如下”这种板块来撰写文书的内容,而是以要素为单元,在每一个要素后,列明原被告的意见、相应的证据及其认定以及法院的判定。

整个要素式裁判文书与事先制作的诉讼要素表相对应,分序号一一列举和裁判。

这种裁判属于清单式裁判,所谓格式化裁判也可归于这个类别。

显然,要素式裁判文书是裁判文书繁简分流的必然结果,与诉讼程序的繁简分流遥相呼应。

就此而论,要素式裁判文书值得肯定。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要素式审判和要素式裁判文书并不能划等号,要素式审判可以导向要素式裁判文书,但除要素式裁判文书外,要素式审判还可以导向其他类型的裁判文书,如简易型裁判文书。

4.要素式审判的适用范围。

要素式裁判文书受到严格的范围限制,但不能由此逆推,认为要素式审判也仅适用于小额诉讼案件,最多扩大适用于部分简易程序案件,而应当考虑要素式审判适用于所有的民商事案件,要素式审判未来可尝试成为法院审判民商事案件的一种常规机制。

因为如前所述,要素式审判是司法者审判技能提高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是提高诉讼效率改善庭审质量的需要,也是导入互动机制扩大当事人诉讼参与领域,从而强化程序正当性的需要,而非传统职权主义审判方式的简单回归,更非仅着眼于诉讼速率的速裁机制。

在要素式审判的总体要求下,与之相配套的具体诉答机制、争点整理机制、证据交换机制等均将随之健全与完善,因而其所带动和引领的乃是一整套符合现代诉讼法理的诉讼机制之组合,在这种组合化的诉讼机制综合作用下,诉讼公正与诉讼效率的价值获得同步提升。

5.要素式审判与裁判不说理由。

不能认为要素式审判就是菜单式的审判,裁判文书就可以不说理由。

裁判文书阐述理由是法定要求,也是当事人诉讼权利保障所使然,这个要求和保障不能因为实行要素式审判而打折扣,要素式审判不能成为回归简易化裁判、说理不充分裁判的借口。

在裁判文书改革方面,要素式审判所启示我们的是裁判文书的繁简分流改革。

如前所述,要素式裁判文书适用于小额诉讼案件的裁判,对于适用简易程序案件的裁判,应当采用叙述式的方式阐述裁判理由,不过相对而言,其裁判理由可以适当从简。

而对于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即使采用要素式审判也要详述裁判理由,不过在裁判理由的叙述方式上可以有所调整。

推进裁判文书改革,实行案件繁简分流,是绝大多数审判一线法官的共识。

要素式裁判文书就是要对传统文书样式进行适当的“瘦身”。

具体而言,就是对能够概括出固定要素的案件,围绕案件的特定要素,陈述当事人意见、相关证据、法院认定的理由、依据及裁判结果。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裁判文书的说理,而要素式裁判文书所要做的,恰恰提出了裁判文书“少说理”,从表面形式上看,这与传统的要求是相背离的。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最高人民法院在“四五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一切证据必须经过庭审质证后才能作为裁判的依据,当事人双方争议较大的重要证据都必须在裁判文书中阐明采纳与否的理由。

”同时,要“重视律师辩护代理意见,对于律师依法提出的辩护代理意见未予采纳的,应当在裁判文书中说明理由。

”但是,为了解决传统裁判文书的冗长繁琐与不切实际,最高人民法院在“四五改革纲要”中也提出,应当“根据不同审级和案件类型,实现裁判文书繁简分流。

”“对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当事人争议不大的一审民商事案件和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被告人认罪的一审轻微刑事案件,使用简化的裁判文书,通过填充要素、简化格式,提高裁判效率。

” 由此可见,最高人民法院的改革意见是二者兼顾,分而置之,即实行民事案件在处理上的繁简分流。

可以说,从多年来审判方式改革或司法改革所要求的强化裁判说理,到现在要素式审判法对裁判说理的简略,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并不矛盾。

案件的繁简分流是要素式审判法的实践基础,也是“简案快审、繁(难)案精审” 的必然要求。

因此,表面上看要素式裁判文书对传统裁判文书形成了冲击,但实际上却是并行不悖的互补关系,两者不可偏废,共同实现着公正、高效解决纠纷的司法目的。

要素式审判法是建立在对民事诉讼的历史与现实考察之上的考量结果,故在取得成功经验与实效的基础上,值得予以总结并推广。

司法体制改革视角下的要素式裁判文书动态写作方法:一是“案件由来和当事人基本情况”的诉讼要素及动态写作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