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卷(120分钟120分)一、积累与运用(25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A.无垠.(yín)懈.怠(xiè)弄.堂(nòng)B.不济.(jì)劲.头(jìn)屏.息(píng)C.挟.着(xié)气氛.(fēn)山坳.(ào)D.步履.(lǚ)亘.古(gèn)愧怍.(zhà)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选聘挚友锲而不舍微不足道B.草率脚落目不窥园大厅广众C.祥细旌旗妇孺皆知如释重付D.滕椅契约高山之巅力挽狂澜3.根据语境,在下列语段的空格处选择合适的词语,把序号写在横线上。
(3分)希望世间能有更多的人珍视自己的每一步脚印,勤于①,乐于重温,敢于②,善于③,让人生的前前后后能够互相灌溉,互相滋润。
(选自余秋雨《收藏昨天》,有删改)A.自嘲B. 修正C.记录4.根据解释和语境填入下列语段中的成语或俗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为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来自全国32支代表队集中进行了12场牵动亿万观众的巅峰对决。
160名15岁的选手逐一登场,他们,让观众领会了汉字崇高的美感和深广的哲思情理的同时,也让观众深入地了解了汉字和汉字书写文化。
A.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已经非常熟练很有把握。
B.再接再厉:形容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
C.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办法。
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领互相比赛。
D.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靛青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
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
常用以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5.下列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人们喜爱竹子,因为它体现了一种美好的品格:它用淡泊豁达的胸襟面对自身的平凡朴实,它用感恩眷恋的情怀回报土地的宽厚无私,。
A.它顽强执着地对抗着漫天雪雨风霜的世界B.它对抗世间的雪雨风霜总是那么顽强执着C.它用顽强执着的精神对抗雪雨风霜的世界D.它用顽强执着的精神抗击世间的雪雨风霜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5分)老头子笑了笑,眼珠往心里转了两转。
他怕祥子的话有鬼病,万一那三十块钱是抢来的呢,他不便代人存着赃物。
他自己年轻的时候,什么不法的事儿也干过;现在,他自居是改邪归正,不能不小心,而且知道怎样的小心。
祥子的叙述只有这么个缝子,可是祥子一点没发毛咕的解释开,老头子放了心。
“怎么办呢?”老头子指着那些钱说。
“听你的!”“再买辆车?”老头子又露出虎牙,似乎是说:“自己买上车,还白住我的地方?!”“不够!买就得买新的!”祥子没看他的牙,只顾得看自己的心。
“借给你?一分利,别人借是二分五!”祥子摇了摇头。
(1)这段文字选自老舍的《骆驼祥子》,语段中与祥子对话的老头子是谁?(2分)(2)小说中,祥子梦想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但始终没有实现这个梦想。
他的人生经历了三起三落之后,最终哪一件事使他残存的一点点生活希望也彻底破灭了,变成了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3分)7.古诗名句默写。
(5分)(1)此夜曲中闻折柳,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2)故园东望路漫漫, 。
(岑参《逢入京使》)(3)杨花榆荚无才思, 。
(韩愈《晚春》)(4)王维在《竹里馆》一诗中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他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的两句诗是, 。
二、阅读理解(共45分)(一)阅读下面这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6分)望岳 [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2.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第一二句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岱宗即东岳泰。
B、第五句的意思是诗人看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
"曾"通"层"。
C、第七、八句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逊的性格特点。
D、全诗切着"望字而写",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也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二) 阅读下面文言文。
(12分)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2分)①公亦以此自矜..()②但微颔.之()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以我酌油知之。
②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3.为什么要写卖油翁“酌油”这段文字?(3分)4.从文章可以看出陈尧咨是一个怎样的人?故事给了我们哪些启示?(3分)(三)阅读下面短文(13分)翠湖心影(汪曾祺)①昆明和翠湖分不开,很多城市都有湖。
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扬州瘦西湖。
然而这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
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
翠湖可不能挪开。
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
翠湖在城里,而且几乎就挨着市中心。
城中有湖,这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不多的。
说某某湖是某某城的眼睛,这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比喻了。
然而说到翠湖,这个比喻还是躲不开。
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晴。
②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
湖之中,有一条很整齐的贯通南北的大路,从文林街、先生坡,到华山南路、正义路,这是一条直达的捷径。
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
多数人只是从这里穿过。
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
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
从喧嚣扰攘的闹市扣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
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
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
③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
树都很高大,主要的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
湖水极清,常年盈满,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
翠湖的水不深,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
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
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
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
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
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拔刺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
④一九三九年的夏天,我几乎每天都要到翠湖图书馆去看书。
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
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
有时我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我们就在外面等着。
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拔,拔到八点,这就上班了。
图书馆的藏书室在楼上。
楼板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洞,从洞里用绳子吊下一个长方形的木盘。
借书人开好借书单,管理员把借书单放在木盘里,一拽旁边的铃铛,“当啷啷”,木盘就从洞里吊上去了。
不一会,上面拽一下铃铛,木盘又系了下来,你要的书来了。
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借书手续我以后再也没有见过。
这个小图书馆藏书似不少,而且有些善本。
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干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古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拔,拔到十二点:下班!我们对他这种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完全没有意见。
因为我们没有一定要看完的书,到这里来只是享受一点安静。
我们的看书,是没有目的的,从《南诏国志》到福尔摩斯,逮什么看什么。
⑤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常常想起他来,并和我所认识的几个孤独、贫穷而有点怪僻的小知识分子的印象掺和在-起,越来越鲜明。
总有一天,这今人物酊形象会出现在我的小说里的。
⑥路东伸进湖水,有一个半岛。
半岛上有一个茶馆。
茶馆的地势很好,四面有窗,入目都是湖水。
夏天,在阁子上喝茶,很凉快。
茶馆卖盖碗茶,还卖炒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都装在一个白铁敲成的方碟子里,按碟算价钱。
我们的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完一碟瓜子,随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pia一一”,碟子就落进了水里。
堂倌算帐,还是照碟算。
这些堂倌晚上清点时,自然会发现碟子少了,并且也一定会知道这些碟子上哪里去了,但是从来没有一次收茶钱时因此和顾客吵起来过;并且在提着大铜壶用“凤凰三点头”手法为客人续水时也从不拿眼睛“贼”着客人。
⑦除了到昆明图书馆看书,喝茶,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到翠湖去“穷遛”。
这“穷遛”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的遛。
“园日涉以成趣”,我们遛翠湖没有个够的时候。
尤其是晚上,踏着斑驳的月光树影,可以在湖里一遛遛好几圈。
一面走,一面海阔天空,高谈阔论。
我们那时都是二十岁上下的人,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可说,我们都说了些什么呢?我现在一句都记不得了!⑧我是一九四六年离开昆明的。
一别翠湖,已经三十八年了,。
我是很想念翠湖的。
⑨我听说,翠湖现在很热闹,经常举办”蛇展”什么的,我又有点担心。
我不反对翠湖游人多,甚至可以有游艇,甚至可以设立摊篷卖破酥包子、焖鸡米线、冰淇凌、雪糕,但是,最好不要搞“蛇展”。
我希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
我想这也是很多昆明人的希望。
(选自《汪曾祺作品自选集》),原文有删节)1.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4分)(1)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2)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的遛。
2.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第③自然段划波浪线的句子(3分)3.根据文意,请分析作者“很是想念翠湖”的原因。
(3分)4.阅读文章最后一段,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翠湖的变化持怎样的观点和态度?(3分)(四)阅读下面的短文(14分)不要对那个人叫嚷①周末,是乡下家长来学校看孩子日,每逢这时,学校门口涌满人。
那些家长,无一不是手提肩背的,里面塞满父母对儿女的牵挂和怜爱。
②有一幕,总遇见:驼背的母亲,无比艰难地在人群中挪着步。
那背,可真叫驼,已弯曲成一把弓。
她的头,努力朝上昂着,鸭子一样的,伸向前去,一步一匍伏。
即便这样的母亲,亦是要在背上,背上一个大包裹。
里面塞着她儿子爱吃的小菜,和换洗的衣裳。
③做儿子的,与母亲恰恰相反,生得高大挺拔。
他在人群里,早已看到母亲了,并不叫唤,而是一阵风似地冲出校门,路过母亲身边时,用胳膊捅捅母亲,算作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