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话起“晋江模式”“晋江模式”发端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并称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四大模式。
“晋江模式”的核心内涵在于充分发挥其侨台优势和海交文化优势,以闽南文化中敢于创新、精于商贾的传统为支撑,大胆探索,闯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形成了以市场经济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和运行机制。
20世纪末叶以来,现代经济显现出新的特征,以“知识经济”为主流进入了全新的发展轨迹。
苏南、温州等经济发达地区继续发挥各自的区域模式经济的优势,紧跟新经济的大潮展开了第二次创业。
而晋江人也从未停止进取的脚步,他们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勇于实践,勤于探索,敢于改革,领悟到了现代经济的真髓,赋予了 “晋江模式”新的内涵:财政增收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在这一新内涵的引领下,晋江经济如日方中,大步迈向新世纪的未来。
二、经济发展:晋江财政增收的基础和来源1、“经济百强”和“全省县级财政第一局”。
晋江市下辖15个镇1个农场,共有385个行政村(居),总人口102万,是集闽东南“金三角”、全国著名侨乡、台湾同胞祖籍地之一等诸多特征于一身的沿海县级市,现旅外侨胞、港澳台同胞220多万人,号称“海内外300万晋江人”。
1992年3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福建晋江撤县建市。
改革开放以来,凭着企业群所形成的区域市场体系,晋江成为全国最大的旅游鞋生产基地,被授予“中国鞋都”称号;食品行业年产值40多亿元,获得“全国食品工业强市”美称;外墙砖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5%,成为“全国陶瓷生产基地”;玩具行业跻身全国三大生产基地。
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使晋江市的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跃入全省和全国的先进行列,而且位次不断前移。
1991年,在全国首次公布的百强县(市)名单中,晋江市排名第55位。
1994年,晋江市名列福建经济实力“十强”县(市)之首,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也为全省“十佳”县(市)之冠,此后便一直独占鳌头。
2002年该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30.16亿,财政收入20.03亿。
按国际通常标准衡量,晋江的经济水平已开始向中等发达水平转化,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加速发展升级阶段。
如今,晋江已跻身全国百强县第十位,福建省综合经济实力第一县。
1989年,晋江的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成为我省第一个财政“亿元县”。
时任省委常委、副省长的张家坤题词赞誉晋江财政局为“全省县级财政第一局”。
由于财政工作走在了全省甚至全国同行的前面,晋江财政局也因此获得了全国、全省“财政系统先进集体”的称号。
2、财政增收的现实背景:经济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前,晋江由于地处台海前线,原来国家投资基本空白,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化水平很低,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23881万元。
改革开放之后,晋江人民充分发挥侨乡海外华侨多的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吸引外资创办“三资”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企业技术、生产和管理水平,推动了经济进一步加快发展。
党的十四大后,晋江人民又将目光转向了“提高”和“创新”上,积极探索走“三个提高”(提高经济质量、提高全民素质、提高城市品位)、“四大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的发展路子。
市委、市政府创造性地提出“抓大扶斜”的发展战略,狠抓企业增资扩营,做大做强传统产业。
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晋江市的工业企业逐步从以往的规模小、数量少、档次低、技术含量低走向大规模、高档次、高技术含量。
在这升级换代的过程中,晋江的工业形成了服装、制鞋、建筑陶瓷、电子玩具等基础产业,逐步形成以市场经济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和运行机制,民营企业如满天繁星争辉,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建市10年来,晋江作为福建省综合改革试验区,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以年均32.9%的速度增长,而且运行质量优良,连续7年居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县首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福建龙”。
众多的民营企业演绎了晋江经济发展的光辉历史。
目前,晋江有产值千万元以上的企业537家,其中超亿元的55家,这些企业产值已占全市生产总值的近半。
在建市10年中,晋江创造了近10倍的财富:1992年,晋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4.6亿元,财政总收入为2.2亿元,人均GDP为3588元,而2002年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已达45亿元,财政总收入20亿元,人均GDP为3900美元。
2001年GDP达到303.5亿元,是建市前的1991年的17倍,比1978年经济总量翻了七番之多,平均三年翻一番,等于每三年就在已有基础上再造一个晋江。
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更达到了330.16亿元。
3、财政增收:晋江经济发展的综合反映。
晋江原先是个财政要靠国家补贴的县。
1978年晋江财政收入仅为1488万元,需要上级补助才能收支平衡。
1989年,晋江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成为全省第一个财政收入亿元县。
1992年,晋江财政收入突破2亿元。
1992年之后的7年,晋江财政收入每年净增1亿元。
整个“九五”期间,晋江财政总收入达到45.42亿元,年均递增18.99%,其中地方级收入达26.97亿元,年均递增18.36%。
2000年、2001年每年净增3亿元。
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80亿元,财政收入跨越10亿元。
200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16.17亿元,是1991年的9倍,年均递增25.2%。
2002年,晋江撤县建市10周年,财政首次突破20亿元大关,达到200277万元,比增19.72%,比1978年增长了133倍,年均递增22.66%。
也是13年前晋江成为我省第一个财政“亿元县”时的20倍。
2003年财政收入预计达到27亿元。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又是最直观和最能说明问题的,它集中体现了晋江财政发展的速度和成就。
建市10年,一年一个辉煌,累计财政总收入达77.15亿元。
这既是经济发展的综合反映,也是财政工作先进的具体体现。
三、财政发展:晋江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支撑财政收入的持续增加,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财政局把财源建设重点放在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上,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实施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加快新一轮发展的“五大战略”结构调整、港口经济、科教兴市、城市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通过企业进步、经济质量效益的提高促进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1、在建设“质量兴市”中发挥“政策激励”作用。
在实施“质量兴市”战略中,财政专项拨出质量、名牌奖励金,重奖鼓励企业专业认证、开创名牌,对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奖励。
围绕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联合国家级行业组织在晋江举办鞋业、糖酒食品、陶瓷石材等三大专业博览会,鼓励企业到国外参加国际知名展销会、创办经济实体、设立商务机构和业务窗口,通过对进出口企业实行“免、抵、退”、加快外贸出口企业资金周转,有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财政还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制度创新,对实行股份制改制并进入上市辅导期企业,在三年辅导期内按该企业新增所得税50%的金额扶持企业。
建市10年来,晋江市企业历经市场竞争的磨炼,规模化、集约程度不断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品牌意识、形象策划、人才引进、创新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许多规模大、竞争力强、效益好的企业。
2001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1334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集团)达55家,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1.9%,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企业品牌意识、名牌意识明显增强,目前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福建省名牌产品30个,著名商标34件,共获ISO质量体系认证证书170张,产品质量认证证书74张。
2、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发挥“安全网”作用。
从长远看,现代政府的功能应该主要是促进人的发展一一他们的福利、安全、自由和基本权利,所以当“弱势群体”一词第一次出现在政府文件中,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晋江财政局基于对这一点认识,初步建立起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线为主,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构筑社会的“安全网”和“稳定器”。
至2002年底,共有11909位城乡居民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金,1285位优抚定补对象、444名“五老”人员补助金实行定补自然增长机制,建立医疗保险基金861万元、住房公积金基金225 30万元、失业保险基金1110万元,强化了政府社会保障职能,关注扶持社会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
3、在培植经济发展后劲中发挥“蓄水池”作用。
针对晋江实际,在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晋江财政局按照公共财政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目标,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积极调度资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大对教育、科技等社会公共需求的支持力度。
三大工业园区的建设和良好效益正是财政局以财政资金为龙头,筹措、吸纳和引导各种资金参与工业园区建设的丰硕成果。
2001-2002年,晋江财政局预算内投入教育事业费41585万元,教育投资逐年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教师工资及养老金、公积金、医疗保险金纳入国库统一支付,保证了教师队伍稳定。
与厦门大学联办晋江学院、与华侨大学签订共建华大菲莉学院,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安排科技三项费用2865万元,设立全国县级首家的高科技园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专家活动中心,为企业引进的博士后每月发给工资外津贴5000元,建立科技发展基金,创办科技创新公司,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4、在发展“优高农业”中起“助推器”的作用。
温家宝总理将大力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改革,作为新一届中央政府刻不容缓的任务,可见“三农问题”的严峻。
晋江财政局根据实际,1996年以来投入农业经费4.2亿元,重点支持供水工程、晋江下游堤防整治、堤防除险加固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粮食自给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建成7500亩的现代化粮食生产基地和一批农业综合开发示范片。
重点扶持福源、荣兴、亲亲等3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和“订单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引导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高优方向发展。
倾斜帮助30个经济相对滞后农村地区发展,促进全市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四、晋江财政工作的经验与借鉴1、围绕经济发展,促进财源建设。
晋江财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财政政策,筹集、吸纳各种资金数十亿元,投入以市政建设为龙头的供水、供电、通讯、道路和市政等五大基础设施,建成全国第一家全部由地方筹资建设的晋江机场和深沪、围头两个万吨级码头,兴建五里等3个市级工业园区和26个镇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为发展经济创造良好硬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