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高考满分作文

2017年高考满分作文

然而纸上得来总觉浅,皓首穷经迸发不出莫言对高密乡的热情,也无法让陈 忠实笔下的白鹿原拥有如此悲壮的关怀。 从有字之书中得到的箴言, 体悟,终究 要在无字之书中得到验证与升华。 那是独一无二的社会阅历, 人生轨迹所淘洗出 的精粹与沉淀。 于生活的无字之书中, 沉潜于书页上的人生百态被淋漓演绎, 比 起做一个旁观者,置身其中的感受更加鲜活也更加残酷,它让人们避免陷入“群 体无意识代替个体无意识”思维吞并,让农村妇女范雨素质朴的文字也能直击人 心。无字之书鞭挞虚幻, 让阅读他的人们时刻保持着清醒与冷静, 同时又保有温 热的关怀和悲悯: 站在时代制高点上的关怀与感同身受的悲悯, 这或许正是曹文 轩所呼吁的儿童文学中缺乏的“无字之书”! 无论有字无字,眼见耳闻,终归是要落实于心。再多的有字之书,倘若不内 化于心,不过是附庸风雅地卖弄墨水,再多的无字之书,倘若不内化于心,也只 落得“海归”变“海龟”般尴尬境地。黑塞的一句话如同黄钟大吕,“世界上最让人恐 惧的恰恰是通往自己的道路”。翻开心灵之书, 是近乎严酷的自省, 是修剪不必要 的枝枝蔓蔓, 增添来自有字和无字之书的吸纳与内化, 是冷静地直面内心, 与自 我对话的过程。“吾日三省吾身,”不妨说日阅心灵之书。 这是一个更需要勇气与意 志的过程:带着剜肉补疮的决绝, 携着刮骨疗伤的清醒, 将如附骨之疽般的狭隘、 嫉妒、自私悉数斩断,成就“心如明镜台”。在信息与行动严重不对等的时代,科 技经济等理性力量逐渐占领人文关怀的当下,我们更要以书本和大地浇灌心灵。 这位作家的话,无疑振聋发聩。
杨绛曾说“现在的年轻人,读得愈少,想得愈多,造成了许多无谓的烦恼。 ” 可见“有字之书”是奠定个人思想的基础。古人精挑细选出《古文观止》为蒙学教 材,正是因为白纸黑字间的前人经验, 智慧能为阅历尚浅的少年素绢般人生底色 上绘上万紫千红。“有字之书”贯通了个体与群体,当代与未来,让人的双脚还不 够坚实时,眼光便能深邃至整个世界。这些字中所传达的思想,描绘的历史,奔 涌的情愫为我们在信息化洪流裹挟下的灵魂提供了一丝以文学对抗“存在的荒芜” 的可能。
2017
1.在书本与大地中浇灌心灵
2.我能读我,方成大我
3.善读心灵之书
4.兼读三书,精读心书
5.读心为魂
6.人生突围
7.人生之书
8.人生如书
9.心有三书,不忘初衷
10.阅生或缺三本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与心灵之书,窃以为 他所言极是。人唯有在书页蹁跹于指尖, 双足扎根于生活, 同时不断翻阅,省察, 增删,直面截然不同于外界的内心,方能成器。
“有字之书”指世间客观存在的一切文字内容,也是人们狭义上阅读之物。杜 拉斯曾说过“每一本书都是漫漫长夜”。夜晚用一本书来填满闲暇的时光,一方面 夯实了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开拓了人的视野。培根也常强调“读史使人明智,读 诗使人灵秀”。但若仅仅停留在阅读“有字之书”,便易陷入苦读成疾的泥潭。
“专读书也是有弊病的”,鲁迅鼓励人们使所学的知识活起来,这便是所谓的 “无字之书。”
“有字之书”是我们获取知识最主要和直接的来源。我们出生,蹒跚学步,牙 牙学语,再一起进入学校让心灵得到教化。诚然, “有字之书”不可或缺,正如赫尔曼·黑塞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中所指出的:阅读,特别是经典的阅读,对人学识教养的获得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有字之书”相较于个体总是显得抽离,其 中固然有醒世名言, 但却难为人所获得。 譬如前些年的“药家鑫案件”及“复旦投毒 案”,他们的学识毋庸置疑,但他们却未将其内化为自己真正遵循的准则。
我们精读“心书,”是为了使自己成为有良知、有思想的独立人格的人。刘瑜 说过我们除了要对屋子添砖加瓦,更应“使头脑成为一支军队,对自己的心灵招 兵买马”。我们之所以为人,之所以与他人不同,在于我们“觉醒与思考的力量” 。 仅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是不够的,我们要探讨更深层次的生命奥秘。鲁迅的“立 人思想”——使人除了成为社会中的人,更应是独立于群体的人。孔子对生命价 值本源的探索由“向天”转变为“在人,均”启示我们充实自身心灵与精神从而成为独 特个体的重要性。何况。人人都阅读好“心灵之书”,人的素养会得到提升,社会 的状况也能改善。《希腊精神》里伊丽丝阐释了文明的最高境界:那些我们无法 准确衡量的东西成为至关重要的, 如对心智的追求, 礼貌周到的品质等。 只要人 人能精读心灵之书, 每个人必是有更高追求之人, 他不会汲汲于丝毫得失, 不会 为了利二背义,处贫亦可乐道,那么社会的弊端或许也不会再有。
“无字之书”深深根植于生活这片包罗万象的土地上,经历百态人生也是另一 种阅读。向生活寻求知识,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 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搭好身骨。 这本大书中没有直接易得的文字总结, 它更需要人活化地看待, 留心生活中的细 节,从中撷取成长所需的营养,做到经世致用。
读着这两本书,能拥有“谈笑有鸿儒”的展望,但真正贯穿人一生的更关键的 是“心灵之书。”
相较于“有字之书”对具体知识技能的侧重,“无字之书”则让人以亲身经历的 方式懂得教训。正是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以范雨素为代表的一批皮村爱好者 便是其中典范。 他们大多学历低, 但这并不阻挡他们对文学的爱好。 他们将亲身 经历成文,这现实便是他们取之不竭的灵感来源。 “无字之书”以其亲历性与直观 性在人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
善读“心灵之书,”是它让我们摆脱现实的奴役,在广阔而自由的宇宙中寻回 人生最本初的价值。
4
人要读三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此三者涵盖了一个人所需的 实用之学,处世之学与精神之学,因而需要“兼读”。而其中,我认为心灵之书又 是最高层面的,故须对其“精读”。
有字之书, 在我看来即一个人所需的专业性知识与工具性知识, 即每个人都 要识字,能认读拼写,这是当今社会人人需备的,它使人远离无知与文盲困境。 我国推行的九年义务制教育便是主要教授“有字之书”,它是各类书乃至阅读的前 提。
“心灵之书,”是道德之书,是修身之书,是独立个体之书。 有字之书是根本, 无字之书是立世之方, 而心灵之书则是成为至人之要。 兼 读三书,使我们立世,精读心书,便可立人。
5读心为魂阅读常被奉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大本书:一本是“有 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这话说得确实精僻(辟) ,当仍想为其添上一种层次:以“有字之书”为人之 底,以“无字之书”为人之骨,以“心灵之书”为人之魂。
不是人人都是“匠人”?也正是心灵之书,才能让人舍生取义,因为它就是我们的 “我!”
有字之书以为梯,学山为顶峰为己。无字之书以为舟,破江渡海见真力。心 灵之书以为己,遵之循之莫为逆。三者缺一而不可,人生漫漫需砥砺!
三者缺一不可,然而知前两者之重要之人,恒河沙数,故我能读我,方成大 我!
3
人生有三本大书:“无字之书,”即最一般意义上的书;“无字之书,”代指生活中 的经验;“心灵之书,”则是对生命对世界最本质的追求与省思。如我所言,三本书 各有侧重,但首要的是读好“心灵之书”。
2我能读我,方成大我书者如灯,“是知灯者,破愚暗而明斯道。”有人说,人生须读有字之书、无字 之书、心灵之书三本大书。吾与之也——有字之书为传承,知识在其中;无字之 书为体悟,阅历在其中;心灵之书为本然,我能读我,方成大我! 少年之时习句读,或观古今之言,有字之书为师为友。以文字为媒介,书籍 带着我们走向新的世界, 教会我们许多知识, 前人的经验与智慧, 虚幻的欢笑与 泪水,令我们沉醉、 助我们成长。“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的古训仍在耳边。 正是有字之书告诉了我们“老鱼跳波瘦蛟舞”的诗意,正是有字之书让我们体味出 “天荒地老无人识”的苦涩,有字之书塑造着最初的我们,正如加缪评卡夫卡, “他 书中的每一页都强迫我去读它”,有字之书,有益之书的每一页也都“强迫”着我们 去阅读。
人的一生不是一场盲目的追逐, 相反地,那应是不断地认识自我, 实现自我 的过程。马斯洛曾提出过“需求理论”,将人生概括为实现生理、安全、社会、尊 重和自我精神五个需求的过程, 而这五个需求实际上是递进达成的。 阅读有字之 书,我们的头脑变得充盈,我们具有了保护自我安全,实现自我生存的能力;阅 读无字之书, 我们的人格开始健全, 我们能够在社会中相处, 甚至获得他人的尊 重与褒美; 而在实现了上述需求之后, 心灵之书的书页向我们缓缓展开, 以我们 的知识与阅历为基础, 我们有能力感知精神深层次的表达, 认识自我,实现自我, 达到那个“大彻大悟”的清朗境界。
而“无字之书,”即为人处世之书,它强调的是生活性。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人的生存已离不开社会与人。社会学家涂尔干讲的“有机社会”便是人与人相联系 的社会,那么在这当中,我们要读“无字之书”——于日常生活言行中,于耳濡目 染中,使我们不至于成为迂腐刻板的“怪人”。
此二者均要读,但仅此是不够的,还应读“心灵之书”,即修养身心,提升思 想,实现我们身为“独立的人”的目标。这好比建造一幢居住的房子,打好地基, 建好钢筋水泥甚至粉刷好墙壁, 装好窗与大门, 若没有内部必备的生活物品, 这 房子仍是不能使人安心栖居的温柔乡。 “心灵之书”便是“房子”内部的配置而,对此 需精读。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 然。”你的心灵之书,只须本然,你要去读懂。何谓读懂?群居不倚,独立不惧, 问心无愧,即为读懂。孔子困于陈蔡, 问弟子是否行道真的不可为, 或说不可为, 或说应与世推移,颜回却说: “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不容何病?读懂自己 的心灵之书,遵循本心,遵循良心,那么从心所向,从欲而行,致力于其中,岂
年龄稍长,阅历增加,经历了若干人若干事,无字之书的书页也渐渐增加, 其中内容悲喜自知。无字之书,是阅历,是经验的积累、情感的积淀,是人生路 上经过的一个个路牌。 它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前进的方向, 开启一扇扇不同的门。 我们自己牵着自己,跟着无字之书的指引。
有字之书,无字之书,说到底其传授之物均源于外, 你化而用之,或上坦途, 或坠深渊。心灵之书,却是由你而发,由你守候。
从另一方面来认知,“有字”与“无字”之书都是为了读透“心灵之书”服务。腹有 诗书气自华也是对读通心灵才为终极目标的明证。他们是两条殊途同归的方式, “心灵之书”散落在世界的每一隅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