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小学语文教师学习笔记

最新小学语文教师学习笔记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

那么,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我有几点体会:一、深入钻研文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虽然执教了八年的语文,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

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

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

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

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

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

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

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

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太阳>>这堂课。

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

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的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太阳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太阳给人们送来什么?等问题。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二)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

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4)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

(三)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

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把握学生思维发民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如何加强指导学生朗读能力我们是先学会语言表达后,再学会用文字表达的。

在小学里学语文的过程,也是先学会说,再认识文字。

所以,我们教儿童阅读,是先教朗读,再进行到默读。

在小学的课程标准里,规定年级愈低,朗读教学份量愈重,年级愈高,朗读教学愈轻。

以年段来说,低年级朗读要比默读多,中年级朗读与默读各半,高年级默读要比朗读多。

若依教材的性质而言,又不同了。

例如︰儿歌、民歌、新诗、谜语、戏剧、童谣、演说词等等,不论年级高低,就得用朗读比较适宜了。

朗读的教学价值一、可以帮助初学文字的人,加强字音、字形、字义的结合,初学者可由「字声」联结字形与字义。

二、朗读可以帮助读音正确。

三、朗读可以帮助教师,考查学生是否认识字,是否了解课文的意义与内容。

从朗读的气势、语调与断句恰当否?可以查考出来。

四、朗读可以帮助记忆。

因为朗读的过程、经过︰文字↓眼↓脑↓口↓耳↓脑,所以可以帮助记忆。

五、朗读可以帮助文义的了解,因为朗读要用声调、气势,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来表达文字意义与感情。

六、朗读可以训练说话的语气,并从朗读中,欣赏文章内容叙述情境。

亦可提升欣赏的境界,有些文体,例如诗歌、戏剧等,若用朗读,其欣赏的境界,自然比默读高。

朗读指导的方法指导儿童朗读的方法很多,教学时要多变化,以免单调乏味。

兹依性质分类,列举朗读的方法,供参考︰(一)依朗读人数多寡分,可以分为个人读与团体读。

1、分排读。

2、分组读︰分组读;男女读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热爱读书一、在低年级过识字关,诱导学生尽早读书一位正在进行集中识字实验的二年级语文教师,有一次到没有进行实验的隔壁班级去代一节自修课。

她习惯性地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报纸阅读。

一阵翻书包的沙沙声后,学生开始认真地阅读起来。

但奇怪的事情在五分钟后出现了,绝大多数的孩子又把报纸塞进了书包,老师这时才恍然记起,这个二年级班的学生才认识了三四百字,而自己班级的学生之所以那么爱读书,有时甚至为书中问题进行激烈的争论,是因为他们识字量是隔壁班的好几倍。

由于识字少,低年级学生(包括不少中年级学生)普遍存在想读又不能读的现象,因此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尽早阅读,就必须让学生尽快识字。

有人说,不是可以借助拼音吗?对,看拼音读物显然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之目前很多家庭能提供的拼音读物太少或根本没有,而纯汉字读物则随处可见、随手可得,也就随时可读。

这实际上体现了汉语文学习的规律,汉语文不是拼音文字,有关研究表明: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需要识2000个字作为基本条件。

识字不多就无法自能读书。

而不读或少读,对学生学习语文无异于釜底抽薪。

传统语文教学比较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引导学生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先过识字关再开始大量读书。

有人会问,学生有没有尽快识字的可能?回答是肯定的。

从低段儿童大脑的发育来看,已接近成人的水平,容易形成比较巩固的条件反射。

再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也是有这个潜力的。

过去是用一年的时间,现在不少实验——斯霞老师的随课文识字实验、北京景山学校的集中识字实验等都证明学生有在两年内识2000个字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小学低年级要完成“认识常用汉字1800个左右”的任务。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以大量识字为重点的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也要诱导学生尽快接触有益的读物,比如在集中识一部分字后,学一批课文。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应多推荐琅琅上口的韵语读物,多推荐童话等符合孩子口味的读物。

如此,既巩固了生字,又进行了阅读,避免因大量识字而阻碍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

二、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热爱读书1.改善阅读教学,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和正确的归因心理(1)有一个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几乎每个新学期,学生一拿到语文书,就会猛读一气。

而等到老师讲这一课时,学生则懒得读书了。

笔者认为问题有二:一是语文课上的阅读量太小,一篇几百字的课文,都要学两三课时,且程式化倾向明显,学生自然容易爱听不听,甚至不读厌读了;二是目前的阅读教学中分析、理解的东西仍然偏多,课堂上关于阅读的对话很多,而学生用于读书的时间太少。

课文再好,一经肢解,阅读起来就索然无味了。

所以首先要改革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读起来,读进去,进而读出自己,读出人生,让阅读成为很美好的一件事。

教师要蹲下来看学生,自己理解的不要强求学生也全部理解;《教参》上这么讲的,学生也未必只能这么理解。

学生理解不到位,或者有误解,是可以通过日后的阅读加以纠正的。

(2)语文教学不但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由、自在、自觉发展的时空,还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的归因心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