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课堂上让学生个性飞扬

语文课堂上让学生个性飞扬

语文课堂上让学生的个性飞扬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效果怎样,直接关联教育工作的成败。

因此,改革传统的教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课题。

摒弃传统教法,创设活的课堂,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综合工程。

那么,如何才能让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焕发师生个性和生命的活力呢?
一、“情”导课堂
语文教材不单是提供知识点,更多的是以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的。

作为教师,就必须创设一个独特的情感氛围,对文章中的情感要有独特的态度。

兴奋时便气满声高,气愤时便沉声怒气,紧张时便气短声促,平淡时便气缓声平,把学生引入作品的思想感情中,让学生直接感知文中的情思,然后,在这种氛围中自然掌握文中的知识点。

为了达到指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使他们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提高语文能力,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作为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利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情感,确切地讲,就是要求我们教师用真挚、热烈的爱去触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激情,去为他们创造一种和谐的心境,让他们自始自终充溢着高昂的学习激情,孜孜不倦地去追求知识,追求美好的人生。

尤其阅读教学,由于学生学语文不是从零开始,对于每一篇课文,
大都似乎明白,却又不甚了了,因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往往不如学习其他学科。

学生的语文技能只要有识字作基础,就可以通过社会活动的各种渠道自然习得,语文课的作用往往不如其他学科明显,因而学生主动阅读、自觉阅读的习惯就很差,甚至于语文课上也偷偷摸摸做其他学科作业。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满腔热忱地去关爱学生,用炽热的爱的火焰去点燃学生阅读语文的激情,用自己的满腔激情去沟通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使他们之间能够通过文章直接交流感情,产生共鸣。

二、“趣”激课堂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如果采用独霸课堂,一讲到底的方法,任凭教师口若悬河,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始终提不起精神来,这样想提高课堂效益,简直是天方夜谭。

要使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质,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堂教学要达到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尤浓。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要激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拨动学生求知的兴奋点。

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位的工作,应当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趋向,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我国古代诗词中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因此上好古代诗词鉴赏课,对实现这一任务有着重要意义。

正如专家所言,“诗歌虽短小,但并不好
教”,教得不好就味同嚼蜡,索然无味;教得好则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引起共鸣,从中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满足和美的陶冶。

基于此,我在古代诗词教学过程中,尝试了几种激趣的方式。

1.以画激趣形趣,是教学中的直观形式所产生的一种审美趣味,它具有审美直观效应。

绘画,便是颇具“形趣性”的教学方式。

由于诗歌与绘画有很多相通之处,而且许多动人的古典诗歌是融诗情画意为一体的,因此教学古代诗词可以把画面作为突破口,通过讲解朗读诗句,调动生活积累,将其连缀深入意境,悉心感悟。

在这具体的描画中,学生不仅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他们所显示出来的审美感悟和再创能力也是令人惊讶的。

以诗作画给学生们提供了驰骋想象的机会,所以他们很感兴趣,有热情,也很投入。

这样的活动既增强了教学形式的丰富性,又加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也强化了古诗教学的审美趣味性。

2.以字激趣意趣,是指教学中的思想内容所产生的审美趣味,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作品“意趣”这一内蕴力,就可以催动学生产生最高境界的审美领悟效应。

好的诗,总有一些字,甚至全篇一个字,会成为诗中亮点,其精妙之处往往在于个别的字,抓着这些字,即可纲举目张。

讲活这些字,会使全篇鲜活而生动,会激活全诗的意趣,从而使学生产生美感效应。

3.以疑激趣、质疑解疑是启迪思维、深化审美的重要方法,用得好不仅会使教学生动有趣,而且诗词的意趣会容易被激活,从而使学生产生心志上的审美愉悦。

教学古代诗词,激趣很重要,方法也
不少,只要我们充分抓住教材和课堂中的有关因素,巧妙使用,就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形趣、情趣、意趣等不同的审美形态,就可以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古诗领域和审美空间快乐地翱翔,就可以带领学生在由感受美、体念美,到领悟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轻松而快速地前进。

(责任编辑曾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