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废物交接登记制度
1、各科室医疗垃圾的收集工作,感染性废物放入黄色垃圾袋内、
损伤性废物放入利器盒内,不得随意取出。
盛装的医疗废物达
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
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并在医疗废物包装袋、容器
外表面粘贴警示标识,标明医疗垃圾产生科室和产生日期。
然
后填写医疗废弃物收集运送登记本并签名。
2、负责医疗废物收集的工作人员将医疗废物运送医疗废物暂存地
点。
收集时应核对科室医疗废弃物收集运送登记的数量与实物
是否一致、是否密封、有无粘贴警示标识等并在交接本上签名。
如不符合要求不得转运。
3、医疗废物暂时储存地点实行专人负责制。
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分
类管理的要求存放,在医疗废物储存过程应当严防造成包装物
或容器破损和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和扩散。
登记资料需保存
3年。
4、严禁回收买卖医疗废物,一旦发现将按有关法规给予严肃处理。
医疗废物处置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1、医疗废物相关工作人员应掌握国家有关医疗废物管理的相关法
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
2、严格按照本单位制定的《医疗废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医院
医疗废物处理操作规范》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运送、暂
时贮存,掌握正确操作方法和操作程序,减少或杜绝意外事故
发生。
3、在执行医疗废物处理工作时应做好职业防护,穿工作服、戴长
橡胶手套、穿长筒胶靴、戴口罩、帽子。
医疗废物处理完成后
立即按六步洗手法清洗双手。
4、在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储存过程应当严防造成包装物或容器
破损和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和扩散,并防止医疗废物直接接
触身体,一旦泄露应及时更换盛放容器,并对污染区域彻底消
毒处理。
5、在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储存及处置过程中应注意预防被医疗
废物刺伤、擦伤,如不慎发生刺伤、擦伤等须立即采取紧急处
理措施并根据伤员情况进行预防接种。
6、发生医疗废物职业暴露后的工作人员在接受预防性治疗前应留
取血样进行相关抗原、抗体的检查,并向中心报告备案,中心
应做好详细的登记工作。
7、从事医疗废物相关工作人员须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必要时,
进行免疫接种,防止受到健康损害。
医疗废物处理操作规范
1. 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应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在产生地点严格分类管理”的要求。
按
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将临床医疗活动中所产生的医疗废物由操作人员分类置于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的包装物或者容器内。
2. 在盛装医疗废物前,应当对医疗废物包装物或者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
漏和其它缺陷。
3. 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不能混合收集。
少
量的药物性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但应当在标签上注明。
4. 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药品及其相关的废物的管理,依照有关法律、行
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化学性废物中批量的废化学试剂、废消毒剂应当交由专门机构处置;批量的含有汞的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报废时,应当交由专门机构处置。
5. 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不得取出。
盛装的医
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当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者增加一层包装。
6. 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物、容器外表面应当有警示标识,在每个包装物、容器上应
当系中文标签,中文标签的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产生单位、产生日期、类别及需要的特别说明等。
7.运送人员在运送医疗废物前,应当检查包装物或者容器的标识、标签及封口是否符合要求,不得将不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运送至暂时贮存地点。
8. 医疗废物暂时储存地点应严格分类存放医疗废物,并做好医疗废物产生量的登记工作。
清后流水冲洗并用0.1%的含氯消毒剂消毒医疗废物暂时储存地点地面及容器。
医疗废物交接制度并做好登记,登记资料应保存3年。
9. 一次性输液器用后将针头剪下,一次性注射器用后将针头取下,针头放入防渗漏、耐刺
的专用医疗废物锐器盒内,输液器置黄色医疗垃圾袋内。
其它锐器(针头、刀片、穿刺针、载薄片等)用后也应置专用医疗废物锐器盒内,按医疗废物处理。
10. 任何个人不得回收买卖医疗废物,一旦发现将按有关法规给予严肃处理。
11. 执行医疗废物处理的工作人员应穿工作服、戴长橡胶手套、穿长筒胶靴、戴口罩、帽
子。
医疗废物处理完成后立即按六步洗手法清洗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