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晶华玻璃瓶有限公司2005 年5 月,深圳晶华玻璃瓶有限公司运营副总裁朱晓军先生聚精会神地注视着公司的啤酒瓶生产线,注视着从模具中挤压出的一只只200ml 的啤酒瓶。
又一个啤酒瓶需求高峰到来了,公司与周边的多家啤酒生产企业签订了定制合同,每个客户都要求公司在生产流程中使用专用的啤酒瓶模具,要有不同的容量、不同的颜色,还要印上各公司的商标。
回想着昨天公司召开的“年底扭亏紧急会议”上的紧张气氛,使他陷入沉思。
如果真要在年底实现扭亏为盈,他究竟该如何在生产流程中消除浪费、提高效率和增加有效支出。
1、玻璃瓶制造行业从1994 年晶华公司投产以来至1998 年下半年,玻璃瓶行业可以说都是在走下坡路,全行业严重亏损,95%以上的玻璃瓶厂都是严重亏损甚至破产倒闭。
很多国有企业无法继续维持,或是卖给外资企业或折价与外商合资,这主要归因于啤酒市场的无序和混乱竞争。
许多啤酒制造厂为了降低成本,几乎不使用新的啤酒瓶,全部或大部分使用回收的啤酒瓶;甚至有些回收来的啤酒瓶用了十几年还在继续使用,存在很严重的安全问题。
这为啤酒厂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导致了玻璃瓶行业的产品滞销,以致全行业严重亏损,也严重威胁到消费者的安全,影响消费者的利益,法院已经受理了多起消费者起诉啤酒公司的啤酒瓶爆裂伤人的案件。
1999 年 2 月初,出于保护消费者利益及行业利益调整的迫切要求,国家技术监督局制定了全面的啤酒瓶标准,并规定所有啤酒瓶自出厂之日起,建议只能使用 3 年,以前寿命到期的回收瓶必须退出市场。
这一规定对玻璃瓶行业来说是个好消息,整个行业由此复苏,许多严重亏损的企业获得了新生。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玻璃瓶行业总体上是盈利了,但许多新的资金又投向了这一行业,出现了许多实力雄厚的合资企业,加剧了整个行业的竞争,使刚有点起色的企业又陷入了惨烈的竞争之中,实力不大雄厚的企业又再次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
2000年上半年,我国啤酒总产量继续增长,啤酒企业总体经济效益出现了适度回升。
但是一些企业(尤其是大多数中小型啤酒企业)仍未走出困境,生产经营形势比较低迷。
2000 年上半年,全国啤酒总产量突破1000 万吨大关,实现产量1038.38万吨,比1999 年同期的100064 万吨增长 3.77%。
各啤酒生产大省的增长势头更加迅猛,山东省在全国啤酒行业中仍然独占鳌头,l—6 月份该省啤酒总产量达到153.74万吨,与去年相比,增长11.46%,占全国总产量的14.2%,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省份。
辽宁、北京、广东l— 6 月份的啤酒总产量分别为73.11万吨、72.14万吨、70.1 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7.39%、22.07%、 5.62%。
山东、辽宁、北京、广东这 4 个省,l—6 月份啤酒总产量合计为369.09 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4%。
而贵州、西藏、宁夏等省区今年1-6 月份的啤酒产量只有 4.22 万吨、1.11万吨、2.05万吨等,在全国所占的市场份额十分低。
2000年I —6 月份,国内啤酒产量达到2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6家,它们是:青岛啤酒集团有限公司(72.08 万吨)、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公司(54.26 万吨)、广东珠江啤酒集团公司(33.43 万吨)、河南金星啤酒集团有限公司(22.09 万吨)、四川蓝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1.63 万吨)、沈阳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20.23万吨),上述这 6 家企业 1 -6 月份啤酒产量合计占全国啤酒总产量的23.4%,也比去年同期增长22%,其中青岛啤酒集团有限公司超过70 万吨,北京燕京啤酒集团有限公司超过50 万吨,广东珠江啤酒集团公司超过30万吨,继续在行业中占据着领先位置。
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兼并或重组实现产量集中的大型企业集团的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为带动整个啤酒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0 年上半年销售收入超过二亿元人民币的啤酒企业有17 家,合计销售收入占啤酒行业的43.5%,青岛啤酒集团有限公司销售收入近20 亿元,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公司的销售收入业接近10 亿元。
广东蓝带集团有限公用、广东珠江啤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收入均超过7 亿元,四川蓝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销售收入超过 6 亿元,河南省金星啤酒集团有限公司、福建惠泉啤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收入均在 4 亿元以上。
利税总额过亿元的企业有7 家,“燕京”和“青岛”作为中国啤酒业的两大巨头,利税均超过 4 亿元,在啤酒行业中仍高高在上。
广东珠江啤酒集团公司、沈阳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福建惠泉啤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金星啤酒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啤酒有限公司利税总额均过亿元,这7 家企业l-6 月份的合计利税总额占啤酒行业利税总额的43.4%。
2000 年上半年,我国的啤酒市场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度过的,少数啤酒生产厂家走向破产,被购买兼并,而另一些企业,尤其是一些大的啤酒集团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啤酒瓶的需求由于啤酒需求具有季节性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而言每年的5—10月份是需求的高峰期,11月份至第二年4月份是需求的淡季,8月份达到了需求的最高峰,但是每个月的需求会有一定的波动,主要是由于有些重要客户的大订单或公司的生产出现故障造成生产停顿所造成的。
表1-1显示了,在华东地区啤酒瓶制造市场占有80%市场份额的浙江联澳玻璃瓶有限公司,在1999年每个月的客户的定制需求状况。
表1 —1浙江联澳玻璃瓶有限公司1999年每个月的产量(单位:万吨)资料来源:根据浙江联澳玻璃瓶有限公司市场部1999年年底报告整理(没有对客户、式样和颜色做分别统计)。
由于啤酒瓶的特殊性质,啤酒瓶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地域特性。
晶华公司的客户主要是周边区域的一些啤酒公司。
在周边的客户中,深圳I金威啤酒、深圳青岛啤酒、惠州嘉士伯啤酒、广州珠江啤酒、福建惠泉啤酒、海南亚太啤酒和珠海麒麟啤酒是公司的一些老客户,有的是从晶华公司投产开始就一直与之有着业务往来。
表1—2晶华公司周边区域的啤酒生产企业的1999年产量及与晶华公司的公路距离晶华公司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但还是凭借建厂时间较早、有一些关系比较好的啤酒企业和高质量的产品,在夹缝中得以生存。
在周边区域它主要有7家竞争对手。
广东澳联玻璃瓶有限公司:总投资约10亿元人民币,年产量30 万吨,有4座窑炉,9条生产线,设备先进,产品多样化。
1999年下半年被美国欧文思公司收购,欧文思公司为美国排名第17位的大工业集团、经济实力异常雄厚,是广州珠江啤酒和肇庆蓝带啤酒的主要供货商。
浙江联澳玻璃瓶有限公司:与广东ACI为关联企业,同属美国欧文思公司控股企业,总投资约12亿元人民币,年产量35万吨,有6座窑炉,13条生产线,设备先进,占华东地区啤酒瓶市场80%的市场份额。
湛江圣华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是湛江玻璃厂与法国圣华集团合资的企业,总投资约两亿元人民币,年产量5万吨,主要在广东市场销售。
肇庆玻璃瓶有限公司:生力集团下属企业,总投资1. 8亿元人民币,年产量5万吨,主客户为蓝带啤酒及生力啤酒,部分产品出口东南亚。
福建金石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台资企业,总投资约10 亿元人民币,年产量30 万吨,5座窑炉,7条生产线,主要生产啤酒瓶,实力雄厚,占据福建市场80%以上的份额,对上海及广东啤酒瓶生产企业有很大冲击。
山东崂山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总投资约 5 亿元人民币,主要以低价格竞争为主,产品质量较差,主要供青岛啤酒集团,深圳青岛啤酒80%以上的新瓶由该厂供应。
广西南宁玻璃厂:南宁司法局下属单位,工人以劳改犯为主,成本低,产品质量较差,主要供应广西地区及蓝带啤酒。
2、深圳晶华玻璃瓶有限公司深圳晶华玻璃瓶有限公司位于深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占地面积6.8 万平方米,年生产能力可达6 万吨,相当于1.5 亿只各类玻璃瓶。
深圳晶华玻璃瓶有限公司是深圳地区惟—一家专业生产日用玻璃瓶的大型中外合资企业,由深圳南山投资管理公司、深圳思意达建筑实业有限公司、深圳莱莫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市医药生产供应总公司及两家外资企业香港深业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和科威特阿巴哈尔公司等 6 家股东共同投资兴建,注册资金4800 万人民币,总投资额达 2.8亿元人民币。
公司不惜斥巨资引进具有20世纪90 年代先进水平的美国Owens-Brockway 玻璃器皿公司和比利时托利多电子称量公司的全套生产技术和设备,以确保公司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公司在1987 年开始设立筹备小组,经过市场调查、立项、筛选规划、筹资等步骤后,于1991 年确定选址深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南头第五工业区后开始施工,并于1994年初完成设备的安装调试。
1994年 5 月10 日点火投产,是1993 年深圳市招商引资十大项目之一,晶华公司的建成填补了深圳玻璃瓶制造业的一项空白。
晶华公司主导产品为琥珀色、翠绿色及无色玻璃瓶等,产品规格主要有:940ml、640ml、355ml、353ml 和200ml 啤酒瓶系列;350ml、250ml、200ml 饮料瓶系列和500ml、250ml 中性输液瓶系列。
同时,可以根据客户的图样和实物,代为设计和制造特殊产品,满足客户的不同需要。
以“产品质量保企业生命、顾客需要为企业职责、创新名牌靠企业员工、赢取市场凭企业拼争”为方针的晶华公司已于1996年7月底通过德国TVV 产品质量认证公司的ISO9002 产品质量、服务保证体系认证,成为国内同行业中首家通过此项认证的企业。
1996 年底晶华公司把产品投入香港市场,在开拓海外市场方面迈出可喜的一步。
晶华公司的宗旨是:瞄准国际市场,改变中国日用玻璃工业的面貌。
公司今后仍将遵循“创中国玻璃瓶罐优等产品”的质量目标,利用深圳特区的优越地理位置,发挥日用玻璃工业“窗口”的作用,大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积极外引内联,为国内外玻璃工业的客商服务,为振兴中国日用玻璃工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3、公司的组织结构沿革1994年5 月公司建成投产时,管理人员104人,车间管理人员56 人,车间技工113人,一般员工73人,共346 人。
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内,即1994年〜1997年上半年,由于各种各样的比较复杂的原因,公司人员迅速膨胀。
在生产规模没有同步扩大的同时,形成了庞大的职工队伍。
公司管理人员在1997年6月达到155人,车间管理人员达到75人,车间技工达到141 人,一般员工达到151 人,总人数达到522人。
公司一级领导(总经理 1 人、副总经理 3 人、总经理助理 2 人、工会主席 1 人、财务总监 1 人、总会计师 1 人、总经济师 1 人、工程师 1 人、副总工程师二人)达12 人,部门则多达十几个,人员结构异常复杂,管理混乱,扯皮推倭、勾心斗角之事从不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