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作业)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作业)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基础过关1.德、意、日的法西斯独裁统治,是人类历史上最反动、最黑暗的统治。

下列各项,与德、意、日三个国家法西斯上台都有关的是()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B.1929—1933年经济危机C.罗斯福新政D.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1919—1922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虽然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短暂的和平,但是,凡尔赛体系对战败国德国的严厉制裁以及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压制,使得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端。

B项意大利走上法西斯道路是在1922年,与1929年到1933年的经济危机无关;C项指的是美国实行的罗斯福新政,是美国为摆脱经济危机所采取的方式;D项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时间是1995年,故选A。

答案 A2.1932年,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成为德国第一大党,纳粹是德语“民族的”和“社会主义的”两字缩写的音译。

上述材料说明()A.纳粹党具有极强的军事侵略性B.经济大危机对德国的打击特别严重C.纳粹党上台具有一定社会基础D.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策源地正式形成解析“民族的”和“社会主义的”是指当时德国人民经受的苦难,无法体现军事侵略性,故A项错误;这两个口号是德国在第一次大战后所受苦难的反映,不能体现经济危机打击的严重性,故B项错误;这两个口号反映了德国人民要求摆脱凡尔赛条约对其不公正的待遇,改变现有政府软弱的现状,而纳粹势力则正好适应了人民的这种要求,故C项正确;战争策源地形成与法西斯把国家带向战争轨道直接相关,与这两个口号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 C3.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肆意侵略扩张。

最先遭受侵略并开始进行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是()A.西班牙B.中国C.埃塞俄比亚D.波兰解析1936年,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西班牙人民奋起反抗德意法西斯侵略,故A项错误;1931年9月,日本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抗日战争,故B项正确;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入侵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人民奋起抗击意大利法西斯侵略,故C项错误;1939年9月,德国法西斯突袭波兰,波兰人民奋起反抗,故D项错误。

答案 B4.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和深刻反思。

以下事件中,意在阻止形势恶化,但客观上却加速了二战爆发的是()A.国际联盟的建立B.《慕尼黑协定》的签订C.德、意、日正式结成三国军事同盟D.《非战公约》的签订解析国际联盟的建立是一战的产物,故A项错误;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是英法为避免战争爆发而将捷克斯洛伐克出卖的一项协定,该协定助长德国发动侵略的野心,故B项正确;德、意、日正式结成三国军事同盟与阻止二战爆发无关,故C 项错误;《非战公约》是1927年法、美、德、日等国签订的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工具的一般条约,其与二战爆发不存在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

答案 B5.罗斯福在致斯大林的贺信中写道:“苏联人民取得这一战役的胜利,制止了侵略浪潮,成了盟军反侵略战争的转折点。

”这一战役是()A.莫斯科保卫战B.诺曼底登陆C.斯大林格勒战役D.攻克柏林战役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人民取得这一战役的胜利,制止了侵略浪潮,成了盟军反侵略战争的转折点”这一战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年7月,德军开始集中力量进攻斯大林格勒。

举世闻名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由此开始。

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会战以苏军的胜利宣告结束。

从此,苏军开始了全线反攻。

这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性战役,极大地消耗了德军的有生力量,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答案 C6.“团结产生力量,凝聚产生希望。

”当今世界有许多重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共同应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正义力量携手合作,共同抵抗邪恶的标志性事件是()A.国际联盟的成立B.《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C.雅尔塔会议的召开D.联合国的成立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42年1月1日,26国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成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各国协同作战、相互支援对抗法西斯国家。

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正义力量携手合作,共同抵抗邪恶的标志性事件是《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故选B。

答案 B7.1945年,某国际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战后成立联合国。

该会议是()A.华盛顿会议B.开罗会议C.雅尔塔会议D.波茨坦会议答案 C8.以下表格反映了一战与二战相关国际组织的基本情况,其中有误的是()A.名称B.目的C.性质D.影响解析一战前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建立,其目的是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其他的关于名称、性质、影响的说法均正确,故选B。

答案 B9.纽伦堡法庭美方首席起诉人说,“对全世界来说,纽伦堡法庭判决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怎样忠实地解释过去,它的价值在于怎样认真地警戒未来。

”这一言论强调了纽伦堡审判的()A.正义性B.公平性C.合法性D.警示性解析“纽伦堡法庭判决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怎样忠实地解释过去”无法判断它的正义、公平、合法,故A、B、C三项错误;据材料“并不在于它怎样忠实地解释过去,它的价值在于怎样认真地警戒未来”可知,审判的重要意义在于对未来的警示,故D项正确。

答案 D10.经历了法西斯的浩劫和战火的洗礼,战后人类的理性进一步得到张扬,民主、人权与和平的思想深入人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不包括()A.纵容侵略势力最终既害人又害己B.帝国主义非正义战争可演变成正义战争C.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密切合作D.组成统一战线是打击人类共同敌人的重要手段解析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会改变,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掠夺性的战争性质也不会改变,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能力提升11.请欣赏漫画《祸水东引》,漫画中英法两国旁观希特勒占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并打算“让他去进攻苏联”。

这反映出英法一直都在推行()A.门户开放政策B.闭关锁国政策C.绥靖政策D.不抵抗政策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祸水东引》反映出英、法国家推行绥靖政策,希望祸水东引,让德国进攻苏联。

因此,本题选择的是C。

12.近代以来,国家间往往通过召开国际会议来协调国际关系和解决各种争端。

巴黎和会和慕尼黑会议的共同点是()A.都促进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B.会议都被英、法、美操纵C.都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D.都损害了弱小国家的利益解析依据题干“巴黎和会和慕尼黑会议”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了巴黎和会,但英、法、美操纵的会议却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慕尼黑会议中,德、意、英、法四国政府的首脑,在捷克斯洛伐克代表没有参加的情况下,决定将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这两项决定严重损害了中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说法不是二者的相同点,排除。

答案 D13.下列大事年表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是()A.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B.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后果及影响C.法西斯国家的形成与疯狂扩张D.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题干大事年表反映了法西斯国家的形成与疯狂扩张,故选C。

14.历时200天的会战,是苏德战争中最为激烈的战役,它不仅使苏德战场发生了根本转折,而且使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局发生了重要转折。

此会战是()A.凡尔登战役B.斯大林格勒战役C.索姆河战役D.马恩河战役解析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此后苏军连续进攻,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

故选B。

答案 B15.发生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

下列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相似之处的说法正确的是()A.战前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B.战后开始出现社会主义国家C.战后都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D.战争性质都是帝国主义战争解析一战前形成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一战后开始出现社会主义国家;一战的性质是帝国主义战争,二战是反法西斯战争,所以A、B、D三项均不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相似点。

C项是两者的共同点: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

答案 C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长期以来,欧美史学界的关注点集中在欧洲发生的反法西斯战争,却很少涉及中国的抗战。

这是因为西方学界把二战看作主要是西方人内部的战争,其起点不可能在西方以外的地区。

另外,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影响了西方对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的研究兴趣,同时也增加了西方学界开展中国抗战史研究的难度。

但必须指出的是,作为东方主战场的中国战场,其持久、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历史事实及其巨大价值,影响了二战的总体格局、总体进程。

第一,由于在中国战场的巨大消耗使日本难以承受美英等国的制裁,迫使日本考虑占领东南亚以获得丰富的战略物资,从而不得不冒险与美英等国在太平洋地区作战。

第二,抗战期间,中国牵制和抗击了日本陆军2/3以上的总兵力,歼敌约占日军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

第三,中国抗战使日军在北线被迫放弃介入德苏战争;在南线,使日军无法实现在地中海地区与德、意实现会师的计划;在太平洋战场上,使得美国能够从容贯彻总体上先欧后亚的战略计划。

——摘编自庄礼伟《二战史研究不应遮蔽中国抗战》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美史学界在二战史研究中很少涉及中国抗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方主战场的历史意义。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这是因为西方学界把二战看作主要是西方人内部的战争,其起点不可能在西方以外的地区”可得出西方中心论对欧美史学界的影响;根据材料“另外,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影响了西方对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的研究兴趣,同时也增加了西方学界开展中国抗战史研究的难度”可得出冷战格局的影响(两极格局的影响)等。

第(2)问,根据材料“由于在中国战场的巨大消耗使日本难以承受美英等国的制裁,迫使日本考虑占领东南亚以获得丰富的战略物资,从而不得不冒险与美英等国在太平洋地区作战”可得出中国抗战激化了日本与美英之间的矛盾,迫使日本当局向美英宣战,从而加速了其覆亡;根据材料“中国抗战使日军在北线被迫放弃介入德苏战争;在南线,使日军无法实现在地中海地区与德、意实现会师的计划;在太平洋战场上,使得美国能够从容贯彻总体上先欧后亚的战略计划”可得出中国战场对日军形成了有效牵制,从而在战略层面上有力支援了盟国;中国抗战破坏了德、意、日轴心国的军事同盟计划,为其他战场的战略转折作出重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对中国的影响: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民族意识空前高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等。

答案(1)原因:西方中心论对欧美史学界的影响;美苏两极格局的影响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