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丧失改革的社会基础是清末新政失败原因分析

丧失改革的社会基础是清末新政失败原因分析

·20·2006年第总第期期 4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mal of TaiY uan Urban V ocational college丧失改革的社会基础是清末新政失败原因分析1901-1911 年,清政府实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运动——"新政"。

但这场由封建统治者发动的改革同维新变法一样以失败告终。

笔者以为,"新政"丧失改革的社会基础,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一、满汉官僚分道扬镳满清依靠八旗军征战起家,依靠建立满汉地主阶级联合专政才得以一统神州。

所以,笼络汉族地主官僚势力,一直是满清皇室的重要政策。

康熙皇帝标榜:"满汉文武,皆为一体","满汉诸臣被革相同,联原无异视,应一体加恩"。

19 世纪50、60 年代,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首的汉族地方督抚迅速崛起,在地方督抚中占据多数,并取得了军事、财政及行政大权,中央集权的局面被打破,逐渐形成了外重内轻、各省势力尾大不掉之势。

以1911 年武昌起义爆发前为例,9个总督职位,除四川未有正式总督外,其余8 人中汉族4 人、满族4人,而最重要的直隶和两江总督都是汉人;至于14个巡抚,除陕西巡抚为护理外,其他13 人中汉族11 人、满族2人。

这种情况当然为中央政府所不容,满清贵族对汉族地方督抚的猜忌日深,处心积虑加以裁抑。

早在1860年,汉族官僚李鸿章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他指出:"都中群议,无能谋及远大,但以内轻外重为患,鳃鳃然欲收将帅疆吏之权。

"在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为维护风雨飘摇中的满洲贵族统治,以改革为名,不断采取措施削弱地方督抚的军权和财权,把它集中于满人之手。

收地方权力归中央。

"自庚子以后,新政繁兴,百事需财,因内帑之空虚,迫而为悉索敝赋思以分督抚之肥,而中央集权之说又同时窜入政府之脑海,于是向日督抚所拥有之广大无垠之特权逐渐为中央所干涉逡巡。

" 1903 年,设立练兵处,企图控制各省编练的新军。

1906 年设立陆军部,由它统率帝国的全部陆军,该部的尚书及两位侍郎都由满人担任,这样陆军就全部由满人统率;设立度支部,控制地方的收支,宣布只有中央才拥有对外借款及铸造、发行货币权。

宪政改革越往前推进,汉族官僚的权力越不断丧失,中央政府集中的权力越来越大。

集中央权力于满清贵族。

"新政"前,清政府中央各部堂官满汉平列,满汉官员人数相等。

1906 年改革后虽规定:"各部堂官,均设尚书一员,侍郎二员,不分满汉",但所设11 个部共13 位大臣中,满族7 人,汉族4 人,蒙古1人,汉军旗1 人,从满汉平列变成满七汉四,而且重要的部门都由满人掌握。

如借口袁世凯"足疾"解其职,遣回河南老家;迫使张之洞交出所练新军,隶之于陆军部;任命铁良为陆军部尚书,溥頲为度支部尚书等。

这实际上以"不分满汉"为名,加强以满洲贵族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排斥汉人。

1911 年成立"责任内阁"时,这种倾向更甚。

在13名内阁成员中,满人9 名,其中皇族占5 名,汉人仅4 名,载沣的两个兄弟分别掌握着陆军和海军。

这样,行政和军事大权全部集中于皇室。

汉族官僚普遍感到被欺骗了,对满清政府的不满就空前表现出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满清政府的"新政"可以说是为了加强满洲贵族中央集权的改革,是怕失去政权而强行收权的一场政治运动。

改革中,帮助晚清政府镇压人民革命的既得利益获得者的权利被大量剥夺,造成他们与满清贵族分道扬镳,或在满清贵族生死存亡的时刻隔岸观火,如辛亥革命期间宣布独立的各省督抚,或趁火打劫,如袁世凯之流。

二、立宪派的背弃士绅是传统封建社会的精英。

他们有传统的科举功名,或曾经担任过政府官员,在地方上有显赫的地位和威望,对民众有非常大的影响。

同时,清政府给予士绅种种特权,如减免税赋,可以出入官厅、参与地方审判等。

因此,士绅阶层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是清朝统治的基石。

在经过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入侵和社会政治动荡的不断洗礼,大批士绅逐渐认识到闭关锁国那一套不行了,逐步放弃过去保守的观念,致力于兴办新学、投资实业。

有些人成为实业家,有些人还出国留学、游历或进新学堂学习,因而在思想观念上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大中城市,新的"商绅"[摘要]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但是这一改革却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导致清王朝统治的灭亡。

本文试图从清政府的角度探讨清末新政对官僚、立宪派、普通民众的影响与互动,分析清政府"新政"失败的原因。

[ 关键词]清末新政;官僚;立宪派;民众[中图分类号] G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046(2006)04–0020–02(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63)彭成刚·21·2006年第总第期期 4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mal of TaiY uan Urban V ocational college阶层开始崛起,他们不仅跻身于传统"士绅"行列,并有取代"士绅"传统地位之势。

张謇就是他们的典型代表人物。

他们主张通过改革强国富民、又反对用暴力进行彻底革命,倾向于立宪救国,逐渐形成当时政坛上举足轻重的力量——立宪派。

当立宪成为中国改弦更张之基本方向时,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反复强调立宪要"兼采列邦之良规,无违中国之礼教"。

故1908 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首列大权事项,以明君为臣纲之义"。

它以保障"君上大权"为核心,明确规定:"君上有统治国家之大权,凡立法、行政、司法皆归总揽","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远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至于臣民的权利义务则只有空洞的几条,"不过徒饰宪法之外观,聊备体裁,以慰民望已耳"。

可见这部宪法的制定,实际上是"以宪法定君主之大权,专制之淫威有宪法条文为之拥护,无所施而不可。

"因此章太炎曾这样评价大纲:"推其意趣,不为佐百姓,亦不为保国家,惟拥护皇室尊严是急。

"一语道破其本质,说明它是一部"君权宪法",具有浓烈的封建主义臭气。

这部宪法的颁行并没有体现立宪派兴民权、参与政权的愿望,但毕竟是一个进步,因此,立宪在失望之余并没有放弃努力,寄期望于清政府进一步改革。

1910 年1 月、6 月、10 月,立宪派掀起了中国历史上三次规模巨大的国会请愿运动,要求速开国会和成立责任内阁。

在强大的压力下,清政府被迫让步,宣布缩短预备立宪期限,于1913 年召开国会,国会未开之前,先厘订官制,设立内阁;同时,又极力破坏和镇压随后的请愿活动。

1911 年清政府被迫设立责任内阁,上演了一幕"皇族内阁"的活剧。

"皇族内阁"成立后,以"上谕"形式宣布"干线均归国有定为政策",更进一步激化了立宪派与清政府的矛盾。

各省谘议局联合会发表《宣告全国书》:"新内阁如此,吾人民之希望绝矣。

议员等一再呼号请命而不得,救亡之策穷矣。

" 至此,立宪派对清政府进行民主改革的幻想彻底破灭了。

在立宪派和清政府的较量中,清政府刚愎自用,牢守君主专制政治,不作丝毫让步;立宪派针锋相对,誓不妥协,矛盾逐级上升。

立宪派由不满而失望,由失望而怨恨,由怨恨而转向革命。

三、官逼民反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在人民群众中占绝大多数。

农民对清政府的态度,是决定清政府前途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在处理平满汉畛域问题时,为解决旗人特权被废除后的生计,清政府采取了剥夺汉族及其他民族的措施。

《申报》曾评论说:"购田授旗者,购田之费出之于何人?授旗之田,购之于何人?无论当此司农仰屋之时,万无再能集此巨款以购田亩,亦无如许之田亩以购给于旗丁。

而旗丁多得一田亩,即汉人多失一田亩;多筹一旗丁田经费,即汉人多失一田亩之经费。

如是而曰消融满汉,吾恐民心日猜疑,满汉之见且转而益深,满汉之见益深,立宪愈不能成立,大局益溃而莫能收拾。

"[8]清政府推行新政改革所需要大量的经费,都以各种名目强加到百姓头上,再加上许多官吏在推行改革过程中趁机中饱私囊、搜刮民财,百姓负担不断加大,许多处于绝境中的民众纷纷起来反抗。

当时上海的《东方杂志》作过调查,1909 年曾发生起义113 起,1910 年285 起。

清政府在农村推行禁种鸦片、人口普查、革除陋习等运动也引起了极大的骚乱。

例如在1909 年至1911 年中,浙江、甘肃、贵州、满洲和山西等地发生的与禁种鸦片的禁令有关的持续几个月骚动;同一时期在华中数省发生的反对谷物涨价和提高田赋的暴动; 1906 年以后各省因人口普查、资助新学和改革运动而引起的动乱等等,情况都是如此。

起事者捣毁公共建筑、辱骂、监禁甚至处死地方官。

民众力量的不断打击,动摇了农村中旧的生产关系,并瓦解了清政府在农村地区政权的根基。

综上所述,清政府借"新政"之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督抚权力,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更加激化;假立宪行专制的虚伪也使资产阶级立宪派完全绝望;假新政之名大肆搜刮、掠夺更进一步激起群众的反抗,把汉族官僚、立宪派和广大人民推向了解自己的对立面。

改革的社会基础不复存在。

这些力量在辛亥革命中或中立,或同情革命,或投机革命,更甚者转向革命,使清政府陷于空前的孤立。

梁启超当时指出:"在今日之中国而持革命论,诚不能自完其说;在今日之中国而持非革命论,其不能自完其说抑更甚。

政府日日以制造革命党为事,日日供给革命党以发荣滋长之资料,则导全国人心理尽趋于革命亦宜。

" 1911年6 月2 日,《时报》更是发出号召:"萃我国民之能力与政府决一胜负"。

在一定意义上讲,满清王朝把刀斧交给了革命者,而自己则走上了断头台。

参考文献:[1]《康熙朝东华录》卷二十一;[2]《康熙朝东华录》卷九;[3 ]转引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4]《大公报》1910 年11 月3 日;[5]故宫博物馆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6] 张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三卷,三联书店1977 年版;[7]《国风报》第2 年第14 期;[8]《说欺》,1907年10 月18 日《申报》,"论说";[9] 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10]《粤乱感言》,《国民报》第2年第11期;[11]《时报》,宣统三年五月六日(1911年6月2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