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大学诊断学试题库问答题答案

苏州大学诊断学试题库问答题答案

1.腹部常见的体表标志包括哪些1)肋弓下缘:8-10肋软骨构成,腹部上界,肝脏脾脏测量点和胆囊定位2)剑突:腹部上界,腹中线标志,肝左叶测量3)腹上角:两侧肋弓的交角,腹部上界,体形鉴别4)腹直肌外缘:锁骨中线延续,手术开口点,与肋弓下缘为胆囊点5)肚脐:腹部中心,四分法标志,易发生脐疝6)腹中线:前正中线,四分法标志7)髂前上棘:九分法标志,骨髓穿刺点8)肋脊角:肾脏触诊压痛点,十二肋与脊柱的交点9)腹股沟韧带:腹部下界,股动静脉寻找标志,腹股沟疝经过处10)耻骨联合:腹下界。

2.述病例情况下全腹膨隆常见于哪些情况及其常见病因(1)腹水:腹腔内有大量腹腔积液,平卧时腹水转移到腹壁两侧,导致腹壁松弛,腹壁两侧明显膨出,扁而宽,称蛙腹;坐位时腹水下移使腹下部膨出。

常见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肾病综合症;·腹膜转移癌等腹膜炎症或肿瘤浸润时导致腹部尖凸型,称为尖腹。

(2)腹内积气:通常位于胃肠道内;全腹膨隆,不随体位改变,称球腹;常见于肠梗阻或肠麻痹积气位于腹腔内,称为气腹,常见于胃肠道穿孔和人工气腹。

(3)腹腔内大肿块:常见于腹内肿瘤、足月妊娠、卵巢囊肿、畸胎瘤等3.试述肝脏触诊的常用方法(1)单手触诊法:四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与肋缘大致平行,放在右上腹部,估计肝的下方,随患者呼气,手指深压向腹深部,吸气,手指缓慢抬起,朝肋缘向上迎触肝下缘,如此反复,手指逐渐向肋缘移动,直到触到肝缘或肋缘为止。

(2)双手触诊法:右手同上,左手放在患者背部12肋和髂嵴间脊柱旁肌肉外侧,触诊时左手向上推,使肝脏紧贴腹前壁,并限制右下胸扩张。

增加膈下移动幅度。

吸气时更容易碰到右手。

(3)钩值触诊法:适用于儿童或者腹壁薄者。

医师位于患者右肩旁,面向其足部,右手搭在前胸下部,右手2-5指弯成钩状,祝福患者做深腹式呼吸,随吸气进一步屈曲指关节,使更容易触碰到下缘。

4.述肝脏触诊的注意点1)主要以食指前外侧腹接触皮肤2)对于腹肌发达者,常在腹直肌鞘外侧梢上方触诊以免误诊3)触诊时需要密切配合呼吸运动,吸气时下沉的速度快于腹壁,呼气时上升速度慢于腹壁4)如遇腹水患者可用浮沉触诊法,并拢三脂垂直在肝缘附近连续按压,导致脏器重新浮起常可被触及5)如右手已经到达肋缘仍未触及肝脏,则可考虑肝肿大,向下继续触诊肝缘6)鉴别易被误诊的脏器如横结肠。

右肾下级5.脾脏触诊应注意描写哪些内容6.肝浊音界正常位置,变大变小上移下移的临床意义正常位置:在右锁骨中线上,一般其上界在第五肋间,下界在右季肋下缘。

二者之间的距离约为9-11cm临床意义:变大:肝癌、肝炎、肝淤血、肝脓肿变小:急性肝坏死、肝硬化晚期、胃肠胀气上移:右肺纤维化、右下肺不张下移:肺气肿、右侧张力性气胸7.大量腹水时可出现哪些腹部阳性体征蛙腹,直立时下腹饱满、听诊时移动浊音、压迫下腔静脉导致下肢水肿、部分伴有胸水8.肾压痛点以及其对应的体表位置?(1)季肋点(前肾点):第十肋前端,右侧位置较低,相当于肾盂的位置(2)上输尿管点:脐水平线,腹直肌外缘。

(3)中输尿管点:髂前上棘水平线,腹直肌外缘。

相当于输尿管第二狭窄点。

(4)肋脊点:12肋和脊柱夹角的顶点(5)肋腰点:十二肋和腰肌外缘的夹角顶点季肋点压痛提示肾脏病变;上中输尿管点压痛提示输尿管结石、结合或炎症;肋脊点和肋腰点压痛提示肾盂肾炎、肾脓肿和肾结核等疾病9.正常腹部可及包块有哪些?1)腹直肌肌腱以及腱划2)腰椎以及骶骨尾骨3)乙状结肠粪块4)横结肠5)盲肠10.下腹部包块有那些可能及鉴别要点11.大量腹水与巨大卵巢囊肿应如何鉴别(1)卧位时,腹水的浊音区在腹壁两侧,鼓音区在腹壁中部;而卵巢囊肿则相反(2)卵巢囊肿的浊音不移动(3)压尺试验:患者仰卧位时,一横尺横放于腹壁上,医生双手将尺下压,如压尺能随腹主动脉搏动发生节奏性波动则为卵巢囊肿;否则为腹水。

12.简述脾肿大的测量法1)第一线测量:锁骨中线和肋交点到脾下缘的距离,轻度肿大时只用该法2)第二线测量:锁骨中线和肋交点到脾最远端的距离3)第三线测量:脾右缘和和前正中线的距离,如果脾右缘超过腹正中线,则测其右缘和正中线的最远距离,并用+表示;若未超过,则测最小距离,并用-表示。

2、3测量用于脾明显肿大时。

13.腹壁静脉曲张的原因及鉴别方法原因:常见门脉高压和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而有效侧枝循环形成时导致的腹壁竞买明显迂曲变粗。

门脉高压时,腹壁静脉常以脐为中心向四周伸展,呈海蛇头状,血液经脐静脉流向四周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时,曲张静脉通常分布在腹壁两侧,血流向上或向下。

14.简述APTT的临床意义受检血浆中加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试剂和钙离子后,凝血所需时间。

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

临床意义:延长1)8,9,11明显减少2)凝血酶原重度减少,如严重肝损伤3)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如纤维蛋白原缺乏症4)应用肝素、口服抗凝药以及循环抗凝剂增多时5)纤溶亢进使纤维蛋白原降解增加时缩短:处于高凝状态时15.简述PT的临床意义血浆中加入钙离子和组织凝血活酶或TF,测量凝血时间,外源性凝血途径(1)延长:1)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1,2,5,7,10;2)严重肝病、VK缺乏、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后天凝血因子缺乏(2)缩短: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梗、脑血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3)检测口服抗凝剂的指标16.发生DIC时,实验室诊断标准中多种实验结果发生异常,请列举四项?血小板计数减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PT缩短、3p实验阳性、FDP增高17.试述APTT与PT联合测定的临床意义二期凝血障碍筛选实验,分为四种情况1)APTT和PT都正常,除了正常人,仅见于遗传性和获得性因子8缺乏2)APTT延长,PT正常,内源性凝血障碍,如遗传和获得性8,9,11,12因子缺乏3)APTT正常,PT延长,外源性凝血障碍,如遗传和获得性7因子缺乏4)APTT和PT都延长,多数是共同凝血途径导致的出血病,如获得性和遗传学5、10因子缺乏和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缺乏。

TT凝血酶时间的临床意义1)先天性、后天性纤维蛋白原减低、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血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高(FDPs),血中有肝素等抗凝物质存在纤溶亢进:1)原发性:tPA和uPA原发性增多,纤维蛋白原没有被转化为纤维蛋白就被降解,DD二聚体不增高2)继发性:血栓性疾病、DIC等由于前期凝血机制增强,纤维蛋白大量生产,引起继发性纤溶亢进。

DD增多。

3)DD是纤维蛋白降解的特异性产物,可判断纤维蛋白是不是已经生成,18.试述DIC过筛试验和确证试验的检测项目与判断标准D-D阴性、FDPs阴性,即可排除DICDIC阳性参考指标:D-D阳性、FDPs阳性、3p实验阳性、血清FDPs定量测量>5mg19.简述PLT减少的临床意义。

(1)血小板消耗或破坏增多:如DIC、SLE、血小板减少原发性紫癜、恶性淋巴瘤、上呼吸道感染等(2)血小板生成障碍:再障贫、放射性损伤,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晚期等(3)血小板分布异常:肝脾肿大肝硬化,大量输入库存血等21.试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的发生机制1)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收缩冠脉导致心肌血供减少,心功能下降2)气管支气管收缩,肺泡通气量减少3)卧位时回心血量增多,增加心脏负担,肺淤血加重4)睡眠时呼吸中枢敏感性降低,对缺氧反应迟钝22.列表说明心源性水肿与肾源性水肿的鉴别23.心源性哮喘定义及发生机制急性心衰时,常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严重者有高度气喘、面色发绀、大汗、呼吸有哮鸣音,肺底多有湿锣音,心率加快,可有奔马律。

这种呼吸困难又称心源性哮喘。

机制:1)肺淤血,使气体弥散减低。

2)肺泡张力增高,刺激牵张感受器,迷走神经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3)肺泡弹性减退,肺活量减小4)肺循环压力升高对呼吸中枢的反射性刺激夜间容易左心衰发生的机制:1)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收缩冠脉导致心肌血供减少2)气管支气管收缩,肺泡通气量减少3)卧位时回心血量增多,横隔上移,呼吸受限,增加心脏负担,肺淤血加重4)睡眠时呼吸中枢敏感性降低,对缺氧反应迟钝24.简述水肿的病因与临床表现(1)毛细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1)血管内流体静水压升高2)血管内胶体渗透压减低3)血管外流体静水压降低4)血管外胶体渗透压升高5)血管通透性增加(2)钠水潴留:1)肾小球滤过率降低2)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增加(3)静脉、淋巴回流障碍临床表现:全身性水肿、局部性水肿25.请列表说明三种黄疸的胆红素代谢检查结果26.类表说明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要点27.肺源性呼吸困难的类型及特点(1)吸气性呼吸困难:吸气显著费力,典型者可有三凹征,即锁骨上窝、胸骨上窝,肋间隙凹陷。

主要是由于上呼吸道阻塞,吸气显著费力。

常见疾病:喉部、气管、支气管狭窄。

、阻塞(2)呼气性呼吸困难:呼气显著费力,缓慢,时间延长,常伴有呼气哮鸣音。

主要是由于肺泡弹性减弱和小支气管痉挛阻塞引起常见疾病:肺慢阻、支气管哮喘(3)混合型呼吸困难:吸气、呼气均困难、费力,呼吸频率加快、深度变浅,可伴有呼吸异常音主要是由于肺或胸膜病变导致呼吸面积减少,换气功能障碍。

主要疾病:重症肺炎、肺结核、肺梗死、气胸、液胸等.试述心功能不全引起呼吸困难的机制(1)左心功能不全主要是由于肺淤血和肺泡弹性减低,机制:1)肺淤血,气体弥散障碍2)肺泡张力增高,刺激牵张感受器,迷走神经刺激兴奋呼吸中枢3)肺泡弹性减低,肺活量减少4)肺循环压力对呼吸中枢的反射性刺激(2)右心功能不全主要原因是体循环淤血:1)右心房和上腔静脉压力增高,刺激压力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2)血中氧气含量减少,乳酸、C02、丙酮酸等含量增多,刺激呼吸中枢3)胸腹水导致胸腔移动度降低28.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的临床意义是什么?(1)鉴别糖尿病:临床有符合如下标准之一者,即可诊断为糖尿病1)具有糖尿症状且FBG≥7.02)具有临床症状,OGTT2h≥11.13)具有临床症状,且伴糖尿,随即血糖≥11.1临床症状不明显者,可改日重复测量,但一般不超过三次(2)判断IGT:a)FBG正常,<7.0,b)峰值延长至1h之后,c)OGTT2h为7.8-11.1 ,d)血糖恢复时间延长至2-3h之后,e)伴有糖尿阳性者为IGT,多见于2型糖尿病,肢端肥大症,甲亢,肥胖症等(3)平坦型糖耐量曲线:FBG较低,OGTT后血糖上升不明显,2h后仍在较低水平。

常见B型胰岛素瘤,肾上腺皮质亢进等(4)存储延迟型糖耐量曲线:口服后FBG快速升高,常>11.1 , 2h后又低于空腹水平。

常见于胃切除手术后肠道快速吸收使胰岛素大量释放.(5)鉴别低血糖:1)FBG正常,OGTT后峰值时间峰值均正常,2-3小时后回复到较低水平.常见特发性低血糖2)肝源性低血糖:OGTT后,峰值提前,且较高,但两小时后PG仍较高,且尿糖阳性,见肝损伤,肝炎29.简述急性心肌梗死时,肌钙蛋白的变化情况cTnT:0.2ug/L,出现3-6h,峰值10-24h,恢复正常10-15d,升高倍数30-200cTnI:1.2ug/L,出现3-6h,峰值14-20h,恢复正常5-7d,升高倍数20-5030.肌钙蛋白与肌红蛋白在AMI诊断上的临床意义cTnT:1)临界值:出现3-6h,峰值10-24h,恢复正常10-15d2)诊断微小心肌损伤3)cTnI:出现3-6h,峰值14-20h,恢复正常5-7dMb:1)出现0.5-2h,峰值5-12h,恢复正常18-30h,早期诊断指标2)判断AMI病情:若Mb持续存在说明AMI持续存在或再次发生31.简述尿隐血检验的临床意义血管内溶血、免疫性溶血、溶血性贫、输入血型不符、大面积烧伤等原因使游离的血红蛋白高于肾小管重吸收阈值导致尿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