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建国大业观后感毛概建国大业观后感的范文有哪些?以下是本人收集的关于《毛概建国大业观后感》的范文,仅供大家阅读参考!毛概课上,我有幸观看了献礼祖国母亲六十岁的史实大片《建国大业》,让我对1945--1949年这五年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及我党第一代领导人的英雄事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影片以中国共产党中央主席毛泽东从延安飞往重庆,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进行和平谈判拉开序幕。
依次讲述了双十协定、校场口事件、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定都北平、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各阶级、各党派、广大人民群众反战情绪高涨。
于是,在民主爱国人士张澜等人的斡旋下,毛泽东代表的共产党与蒋介石代表的国民党拉开了重庆谈判的序幕。
为了表示诚意,中国共产党主动放弃了部分占领的解放区,然而,国民党却丝毫没有建立民主政府的意思,反而撕毁了《双十协定》,发动内战,驱赶民主党派,逐渐走向了军政府独裁统治的灭亡之路。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展开了白色恐怖下的血腥屠杀,像李公朴闻一多这样的一大批爱国民主人士遭到杀害。
此举遭到了以共产党为首的各党派的强烈反对。
着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一幕戏中,冯将军大白天手持白灯笼闯入蒋介石的府第,要求见蒋介石,被拒绝后。
冯将军义愤填膺的说:“这个世道太黑了,我怕看不见。
”足以看出当时的时局是多么的恐怖,而冯将军在共产党邀约其参加政协会议后也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蒋介石的一意孤行的独裁统治与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为建设新中国团结人民和各民主党派形成的鲜明的对比,更是尖锐地讽刺了蒋介石。
影片中李济深,宋庆龄等一批国名党元老级的任务公开反对蒋介石,张澜领导民盟作推翻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宣言。
这些民主人士反蒋,更充分的说明了共产党的小车推出来的战役之所以能打败蒋介石的飞机大炮,是因为顺应了民心。
片中陈坤塑造的蒋经国也可圈可点。
蒋经国是民国所谓的太子,跟那些高干子弟有着根本上的区别,他忧国忧民,与孔令侃不顾国家濒临危难中饱私囊的形象形成强烈反差,只打老虎不拍苍蝇的气魄颇令人顿生敬佩。
可惜经国这等经世之才在国民党中只能空留无奈,特别是他的那句“父亲,党和国都到了危难的时刻”更是让人领会到他的一腔爱国心。
我认识到,国民党蒋介石败在了共产党的脚下,其实是败在了自己手里。
不仅仅是国民党党的腐败、势力贪污,更是不团结,连老国民党李济深,也被蒋介石排挤,蒋介石总想一人贪污权利,最后成为了“光杆司令”,不得不下台。
而共产党毛主席团结人民,连对李济深也不计前嫌。
比起来,国民党的军队要比共产党的军队先进的多,有飞机有大炮,而共产党却好比是“小米加步枪”;国民党穿的是挺拔精干的军装,而共产党穿的却是烂棉服,不过凭着团结与智慧,共产党统领了中国。
记得毛主席回答李济深的那句话:“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是啊,在某些时候,要放弃一些利益,忘记一些仇恨,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
影片以天安门上的那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为结束,看完电影,想着历史,心就随着那冲锋号起伏,不由得感慨万千: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古语有云: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但是我们建设中国的步伐仍在前进。
这就让我们不要忘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奋斗和牺牲,要继续尽自己的努力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在课堂上看完了《建国大业》之后,我很有感慨。
影片伊始,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抵渝,开始与蒋介石和谈。
此时的国内形势是:国民党军队主力在西南大后方,一时难以全部调往华北、华东、东北等前线。
中共在西北、中原、山东、华北等地拥有多个根据地,并力争夺取东北这一战略大区。
国际形势是美苏冷战格局正在形成,局部战争的爆发条件尚未成熟。
国内外舆论尤其是国内民心强烈反对内战。
百姓渴望和平建国、安居乐业。
然而,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此时的国民党及国民政府已不是清末民初的同盟会、国民党了。
以“蒋陈宋孔”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产阶级垄断了抗日战争以来的国民经济命脉,成为权势熏天的政治经济势力,故有“蒋家天下陈家党”之说。
在农村,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根深蒂固,农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而在中共领导下的解放区,广大农民生活明显改善,中共凝聚力不断增强,人民军队的作战能力也大大提高。
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之下,《双十协定》在中共和国民党的促成之下应运而生,但在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面内战还是爆发了。
国民党军队向全国各地的解放区进攻、但被逐一击破,迫使蒋介石改变策略,对陕甘宁及山东根据地发动“重点进攻”。
在国共双方正面厮杀的背后,还是依旧存在着民族党派。
影片中,民盟主席张澜多次出现,他在“第三方”中享有很高威望。
他对蒋撕毁双十协定感到不平:中共已履行诺言将江南根据地让出来,却没有换来和平。
“第三方”因为蒋的单方面撕毁和平协议已经开始向共产党一方靠拢了。
之后一系列的事情,蒋不断打压反对他的人,加之国民党本生的腐败滋生,导致国民党的失败已经是必不可免。
纵观全片,影片表现的重点之一是中共与宋庆龄、李济深、张澜等重量级人物的关系,旨在再现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民主党派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结下的深厚情谊。
《建国大业》在立意和题材上有所创新,而在领袖的形象塑造上,更加人性化、生活化,把领袖们还原成一个个普通人。
比如,淮海战役胜利后,几位领导人把酒言欢,颠覆了以往革命题材影视剧中领袖“高大全”的形象,令人耳目一新。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警醒后人。
《建国大业》不仅是一部描绘民族解放历程的煌煌精品,是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鸿篇巨制,更是一部刻画国民党从执政到下台、从辉煌到失败全程的史诗大作。
总结国民党执政末期的过失:其一,不顾民心向背,悍然发动内战;其二,纵容四大家族巧取豪夺、党政腐败。
治标尚且夭折,遑论治本。
蒋经国在沪改革遇阻后,老蒋对他说:“国民党的腐败已经到骨子里了。
反贪腐是件大事,难哪!反,要亡党;不反,亡国!”道出了当时国民党的严酷局面与深层矛盾。
其三,镇压学生运动,迫害民主人士,阻塞外部监督途径;其四,党内派系林立,尔虞我诈,倾轧争夺。
蒋、桂、晋等派系彼此猜忌,勾心斗角。
影片中,李宗仁与孙科竞争“副总统”获胜,蒋介石大为意外,连与李握手时都尴尬不已。
一个时代的发展与走向是和执政阶级的领导有着秘不可分的联系。
《建国大业》这部片子在中国共产党建党近八十多年的今天推出,可谓正是逢当其时。
如果要从影片的行业硬件制作水准来讲,其实国内近些年的水平已经到到并接近国际顶尖水平了,如果非要从一个普通的电影院想要找出同行业间明显的差距,几乎是不太可能。
很多人看完这部电影第一感觉就是:感觉像是在放幻灯片。
从电影的情节安排上来看,此语也并非言过其实。
但,今天我要说的并不是从技术角度对这部影片进行评价,而是从性质上进行辨析。
特别是老蒋感叹:不反腐败亡党,反腐败,亡国。
最后,老蒋选择了不反腐败。
因为,在亡党亡国之间,他宁肯选亡国。
党是权力的工具,如果没有掌握权力的工具,失去了权力,国家对当权者来说,还有什么意义?正是因为这样的自私自利,国民党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天下。
电影拍的平平淡淡,点了国民党为什么失去了政权,但没有强调共产党如何赢得天下。
可能今天不好说。
共产党赢得天下是因为反对一党专制,反对党天下,家天下,反对独裁,积极主张民主、自由,反对政府官员贪污腐败,为民生而战,分田地,重民生,重民权。
一句话,共产党带表广大人民利益,用生命和鲜血推翻最腐朽、反动的政权。
那是一种了不起的英雄主义精神。
说真话,今天的中国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最自由,人民生活最美好、安定的时代,各级政府也最努力让人民高兴。
大家都兢兢业业。
最近的30年无疑是最近 60年来最好的30年,而且,越来越好!这是真的!但中国人不知道如何过好日子,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千百年来,中国人可以忍受最无耻的压迫,但一有好日子就瞎折腾。
不让中国人说话,中国人能忍,你让中国人说话,天堂的日子他也能说成地狱。
而且,永远不知足。
中国人不怕穷,不怕苦,但怕富裕,怕过好日子!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从上到下大家都紧张而不开心?为什么干事的人的总是挨骂,不干事发牢骚、骂街的人永远正确?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深重灾难,中华大地满目疮痍,民不聊生。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毅然选择了以暴力革命推翻腐朽的清王朝。
然而,革命派领导的同盟会虽然成功领导武昌起义,但革命成果却为袁世凯等北洋势力所篡夺,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依旧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民族前景依然一片黑暗。
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方向,民族解放的号角再度嘹亮响起,直到在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最近60年,特别是最近30年,由于全球化,特别是西方文明作为一个参照物,使中国文明数千年来的胜者王,败者寇的精神支撑跨掉了。
过去60年的历史证明:胜者不一定全对,胜者不一定不重复犯败者的错误;而败者,只要有机会,就可以证明自己不一定全错。
比如,国民党反动派,如此腐败的一个政府,一个政党,经过60年的发展,在台湾创造了民主、自由和繁荣的奇迹。
而胜者经过60年证明在中国文明固有的基础上,他们也无法避免重复犯古人的错误。
胜者自立国号,在西方文明的介入和影响下,造成了国家的分裂。
这在古代是不可能发生的。
如今我党正大力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汲取以上深刻教训,防微杜渐。
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从严治党,毫不手软地惩处腐败。
在经济改革中,要“利为民所谋”,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造福基层百姓。
在新的征程上,党必将带领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经过这次对《建国大业》影片的欣赏后,在活跃了毛概课气氛的同时,我对我国和党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最后,我祝愿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富强、我们共产党的建设越来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