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 精品教学课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 精品教学课件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意: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 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 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孤”可以体现边塞地区的开阔荒凉,可 以体会到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运用:如《从军行》就是一首边塞诗,这首诗就表达了戍 边将士不畏艰险、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积 累:
古诗中描写边塞战争的诗句很多,你可以写出哪 些呢?
____报___君__黄__金___台__上___意__,__提___携__玉___龙__为君死。 ____男___儿__何__不___带__吴___钩__,___收__取__关___山__五十州。
2.听范读,注意自己标注的地方,看自己哪些地方读 的不准确。
3.再读一遍,把课文读通读顺,然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我会读
rèn
千仞
yuè
五岳




同音易混字
摩 mó

字义:抚摩,摸。如:按摩 组词:( 按摩)(观摩)(摩拳擦掌)
字义:摩擦。如:磨刀 组词:( 磨刀)(折磨)(好习,一直等到年底才实 现,真是好事多磨啊!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
·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译文
身在蜀地,突然听闻,收复蓟北的 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 裳。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白 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 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我仿佛 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 到了襄阳,一到襄阳就直奔洛阳。





多音字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加点的字 是多音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cháng ( 霓裳 ) 裳 shang( 衣裳)
注意加点字 的读音!
读一读:她跳《霓裳. (cháng)羽衣曲》的时候,像一只披 着彩色绚丽的衣裳. (shang)的蝴蝶,轻盈妩媚。
朗读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整首诗的感情 基调是昂扬向上的,朗读时,语调欢快, 语气激动,要读出诗人内心的狂喜之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指名朗读片段,听评朗读效果。 1.生字、多音字读音是否正确。 2.朗读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3.是否能读准节奏,停顿。
《从军行》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 ( 杀敌立功、保)卫的国豪家情壮志。诗的 ( )前描两绘句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 气氛。( )集后中两概句括了戍边将士征 战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激烈以及决心 破敌的豪情。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意: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 云霄向上碰到天。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在金政权的压迫下 眼泪已流尽 ,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的军队前来收复失地。
讨论交流:
诗中的景色描写有何作用? 滚滚黄河奔流三万里,东入大海,巍峨华山高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前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
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 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 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后两句中我们体会到将士的什么感情?
“黄沙”突出西北战场的艰苦特征,“百战”而至“穿 金甲”更可见战斗艰苦激烈,但是艰苦卓绝的斗争并 没有消磨将士的报国之志,“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 他们的誓言。从中体会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险、奋 不顾身、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朗读古诗,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结合文 中的注释,理解每首诗的大意;然后结合朗读想象画面,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如诗人的人生经历,古诗的写作背景 及题材等,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最后背诵这首古诗。
朗读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本诗的标题较长, 正确停顿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朗读本诗 前两句时语气豪迈,语调高昂,读出对祖国山河的热 爱之情;朗读后两句时,语速放缓语调低沉,读出失 望、悲伤之情。
人教版 语文 五年级 下册
第一首
王昌龄(?—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 (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其诗 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 浑,格调高昂。其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 为世所称道。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 人誉为“七绝圣手”。
主要作品:《从军行》《出塞》《芙蓉楼 送辛渐》等。
朗读视频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不会读的字查字典解 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没把握的地方作批注。
2.听范读,注意自己标注的地方,看自己哪些地方读 的不准确。
3.再读一遍,把课文读通读顺,然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朗读古诗,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结合文 中的注释,理解每首诗的大意;然后结合朗读想象画面,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如诗人的人生经历,古诗的写作背景 及题材等,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最后背诵这首古诗。
朗读《闻官军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河南河北》,读出节
[唐]杜 甫
奏,读准字音。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指名朗读片段,听评朗读效果。 1.生字、多音字读音是否正确。 2.朗读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3.是否能读准节奏,停顿。
篱门迎凉有

抒情 遗民:泪尽 南望
山河壮美 忧国忧民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通过写诗人深 秋早起的感想,表现出诗人渴望收复大好河山、 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南 宋统治者长期未能收复失地的失望之情。
爱国 爱国之情,古来有之。陆游的爱国情,让人动 容。正是因为有了舍命保家卫国的戍边将士,有了像陆游 这样忧国忧民的爱国者,我们的生活才更安稳,我们要心 怀祖国家乡,热爱它,保护它,也要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 的生活,努力学知识、学本领,积极锻炼身体,为将来建 设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讨论交流:
第一首诗前两句描绘一幅怎样 的意境?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 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 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背一背,填一填
将古诗补充完整。
青海长云( 暗雪山), 孤城遥望( 玉门关)。 黄沙百战( 穿金甲), 不破楼兰( 终不还)。
根据古诗题材体会作者的情感 概念:要鉴赏古诗,把握其情感,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充 分的了解。 方法:同一题材的古诗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若能判定一 首诗所属的题材,便可快速把握古诗的感情基调。如送别 诗,多写朋友之间的依依不舍;边塞诗多写思乡之情或建 功立业的愿望等;写景诗多描写祖国山河的壮美。
朗读《秋夜将晓 出篱门迎凉有感》, 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指名朗读片段,听评朗读效果。 1.生字、多音字读音是否正确。 2.朗读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3.是否能读准节奏,停顿。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 ( 爱国 )诗人陆游写的,写大好河山, 陷于敌手,及沦陷区百姓疾苦,以 “( 望 )”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 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表 现了作者的( 悲愤与感慨 )。
达五千仞,上与天奇。如此大好河山,却沦陷在 “胡尘里”,怎能不令人愤慨?壮观的景色描写渲 染了老百姓的悲愤、失望之情。
“入”表现了黄河东流入海的磅礴气势;“摩”
有触手可及之意,突出山的高峻。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前两句诗中描写了黄河、华山,运用夸张 手法极力表现了黄河一泻千里,华山高耸入云 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
青海湖 长云 雪山 边塞景物

写景 孤城 玉门关
开阔萧索


百战 穿金甲
抒情
不破 终不还
不畏艰险 誓死卫国
《从军行》描述了戍边将士征战于荒漠孤 城,环境恶劣,生活艰苦,表现了戍边将士 不畏艰险、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爱国 爱国之情,古来有之。诗人王昌龄的爱国情,让 人动容。正是因为有了舍命保家卫国的戍边将士,有了像 王昌龄这样的爱国者,我们的生活才能安稳、幸福,我们 要心怀祖国家乡,热爱它,保护它,也要好好珍惜这来之 不易的生活,努力学知识、学本领,积极锻炼身体,为将 来建设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朗读古诗《从军行》 朗读时读准字音,理解词意、句意,反复朗读, 做到正确、流利,注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从 军行》读前两句时,语速缓慢,语气悲壮;读后两 句时,语速加快,语气肯定、激昂,重读“百战”“终 不还”。
朗读《从军行》, 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2.听范读,注意自己标注的地方,看自己哪些地方读 的不准确。
3.再读一遍,把课文读通读顺,然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我会读


cháng xiāng
蓟北 涕泪 霓裳 襄阳
易错音
读下面的词语,给加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 √ 千仞(rèng rèn ) 涕泪(tì dì) √ 襄阳(xiāng náng)
读前四句诗,借助注释,说说诗 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指作者所在的蜀地。
剑外忽传收蓟北,泛指唐朝蓟州北部 初闻涕泪满衣裳。地区,当时是叛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