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法总则法制讲座

民法总则法制讲座

法制讲座演讲稿作者:阜新九三学社赵海峰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

值此纪念九三学社成立72周年的重要时刻,社里举办这样的法制讲座,足以看出社领导对法律学习的重视程度。

去年我们学习了刑法,今年我们将一起学习民法,共同探讨今年3 月份公布的,即将在10月1日开始施行的《民法总则》。

首先,带大家了解一下我国的法律体系。

法律是什么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法律是用来调整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它可以针对不特定主体反复适用。

在当代社会,法律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法律是万万不能的。

法律体系又是什么是指一个国家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我国的法律按照效力的高低分为五级,第一级,宪法。

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都不得和宪法相抵触。

第二级,法律。

全国人大制定基本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普通法律。

第三级,行政法规。

由国务院制定。

第四级,地方性法规。

制定主体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

第五级,行政规章。

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

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总局等制定只在本部门权限范围内有效,地方政府规章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仅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

广义的法律包括这五级所有的法律规范,狭义的法律专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规范。

不同的法律规范效力不同,在具体适用上遵循什么原则呢比如针对同一个法律问题,不同法律规范中规定的不一致,发生冲突怎么解决一般来说,本着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处理。

接着,和大家聊一下我国的法典。

从历史渊源来看,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我们的法律采用成文法体系,以法律条文作为判决的依据,这一点和英美法系差别很大。

对于大陆法系国家而言,是否拥有高质量的法典往往标志着这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完备程度。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宪法典,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于1982年12月4日。

为了纪念这一天,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还专门通过一个决定,把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

我们也拥有自己的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施行于1997年10月1日。

我国自古就有重刑轻民的传统,相对而言刑法体系更完备,先有刑法典不足为奇。

在民事生活领域,我们一直期待着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的诞生。

不过民法典制定起来难度很大,因为民法实在是太博大精深了,它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用到刑法或者其他专门的法律,但是每个人的衣食住行、经济活动都离不开民法。

过去的30年时间里,一直指导着我国民事实践活动的还是1986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大家不要小看这部民法通则,它在我国的民事立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度被誉为“小民法典”。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民法通则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

我们迫切地希望一部更完备的民事法律出现,于是民法典的编纂工作顺应时势而生。

现在已经编纂完成了民法典的总则编,我们说的民法总则,就是指民法典的总则编。

民法总则在编纂过程中既吸收了民法通则中的基本法律制度和一般性规定,同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做了有价值的补充和完善。

目前法律工作者们正在抓紧编纂民法典的各分则编,其中包括物权编、合同编、侵权责任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等等。

预计到2020年,我们就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民法典了。

作为民法典的开篇之作,民法总则到底是是干什么的呢它是就民法的基本原则、民事主体、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责任和诉讼时效等基本民事法律制度做出规定,构建了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框架,为编纂各分则编奠定了基础。

下面我们就对这些基本法律制度加以解释。

第一个问题,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民法总则在第4条到第9条共规定了六条基本原则。

1.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民事主体享有平等的法律人格,彼此互不隶属,各自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意志,其合法权益平等地受法律保护2.自愿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民法的灵魂是意思自治,只要不是法律所禁止的,民事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3.公平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义务。

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当以公平正义的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平衡各方的利益,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

4.诚信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比如对于合同,民事主体要诚实地缔约,在缔约过程中不诚实就要承担缔约过失责任;要信用地履约,不按要求履行约定就要承担违约责任;要诚信地解释合同,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5.守法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公序良俗指的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

6.绿色原则:也叫生态保护原则。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这是民法中规定的一个全新的原则,将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民法基本原则的高度,可以说是立法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绿色原则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和民法通则相比,民法总则新增了绿色原则,同时删去了等价有偿原则。

原因在于,等价有偿其实体现的就是要公平。

民事主体在实施转移财产的民事活动中要等价交换,取得权利的同时履行相应的义务,不得无偿占有剥夺他人的财产,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给以相同价值的赔偿或者补偿,可见等价有偿原则完全可以被公平原则所涵盖。

民法的这些基本原则是民事立法的准则,是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准则,是法院解释法律、补充法律漏洞的依据,在调整民事法律关系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在民事活动中,谁有资格成为民事活动的主体包括三类,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

自然人是从事民事活动的重要主体。

自然人从事民事活动需要具备两种能力:一种是民事权利能力,一种是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权利能力是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民法总则第13条,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民法总则》在这个地方第一次提出了胎儿的民事权利能力问题。

对于胎儿利益保护,以前在民法通则中没有规定,只在继承法中出现过:“在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即特留份制度。

这次民法总则第16条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以后只要是胎儿利益受到侵害,都可以得到法律的保护。

前两年有一个案例,一个孕妇患上了风疹,多次去同一家医院就诊、进行孕检。

医生没有告诉她胎儿有被传染的风险。

结果孩子出生后,被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双耳重度耳聋。

后来孩子的母亲把医院告上法庭,获得了29万的赔偿。

按照当时的法律,胎儿是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因此也就没有享受权利的资格,自然也就不存在权利遭受侵害的问题,那个孕妇只能以自己受到损害为由提起侵权损害赔偿。

有了民法总则16条,以后这样的案件,孩子出生后就可以以自己作为原告,就其在母体中所遭受的损害提起赔偿。

每个自然人都拥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能否将这些权利和义务转变为现实还需要一种能力,这就是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主体以自己的行为独立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民事行为能力。

民法总则中,根据自然人的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等方面的不同,将自然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成年人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这样的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样干会有什么的后果,理应对行为的后果负责。

第二类: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也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这样的人不能完全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因此也就无法对所有行为的结果都负责。

民法总则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年龄下限由十周岁调整为八周岁,这样的调整很有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承担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适当降低年龄下限,有利于未成年人从事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现在一个八周岁的小孩儿,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钱买文具,可以和同学交换玩具,可以在父母离婚时自主选择是和爸爸还是和妈妈一起生活。

民法总则的另一个变化是将就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改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这样就可以将那些虽然不是精神病人,但是智力发育不够健全之类的人也包含进去,弥补了法律的漏洞。

第三类: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八周岁以上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自然人也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这样的人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自然无法对行为的结果负责。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是没有能力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只能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

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为了弥补他们行为能力上的不足,民法特意设立了监护制度,对其合法权益进行保护。

这次的民法总则在监护制度中出现了很多新规。

新规一:遗嘱监护。

我一个同事,几年前老公去世了,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

半年前她被诊断出了癌症,于是就开始担心万一哪天自己不在了,孩子怎么办谁来担任他的监护人她想让自己的姐姐成为孩子的监护人,不想让孩子的爷爷奶奶担任监护人。

这样做法律允许吗按照法律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死亡的,第一顺序监护人就是他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如果没有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祖父母、外祖父母没有监护能力的,找第二顺序监护人,该未成年人的兄、姐。

如果还没有,第三顺序,才是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经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成为监护人。

《民法总则》公布之后,我告诉她这个问题有办法解决了。

《民法总则》第二十九条:被监护人的父母担任监护人的,可以通过遗嘱指定监护人。

父母最了解孩子,他们通过遗嘱指定的新的监护人,可以在父母死后对孩子进行最周到的保护,有利于实现被监护人利益的最大化。

新规二:老年监护。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社会,老年人的监护问题也成为法律必须回应的问题。

我们小区有个大爷,今年七十多了。

儿子在外地很少回来看他,倒是他的侄女,经常帮着老人打扫卫生,买菜做饭,带老人散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