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保小德育教育工作创新案例
走进孩子心田,用红色典型故事教育孩子
延安保小——张整萍
内容摘要:延安保小处于城乡结合之处,学生生源以进城农民工子女为主,单亲、留守儿童占了很大的比例,但是保小有着悠久的红色文化底蕴。
我在培养孩子爱国、好学、诚实、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将红色文化渗透到课堂中,利用校史室、校本教材、老槐树、重走行军路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用红色故事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真正做到健康成长、快乐学习。
关键词:城乡生源复杂好学爱国诚实友善养成教育德育为首
一、以延安保小“红色文化”的优势为育人背景
延安保小是党中央在延安时期创建的学校,第一任校长是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
为了避免日寇的飞机的轰炸,1939年2月原“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院小学(时称保小)”落脚安塞县白坪村;1947年3月,国民党将领胡宗南侵犯延安,“保小”随军转移、东渡黄河,辗转华北,进入北京后,发展成现在的北京育才学校。
“保小”在白坪村的岁月,虽然是简陋的礼堂,露天的教室,却培养出了李铁映、布赫、伍绍祖等近千名杰出人才。
随着时代的发展,延安保小的生源比较复杂,有单亲、有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学校要求全体教师以我校“红色文化”为载体,即用红色教育中的故事,真心、真爱去教育、陶冶孩子情操,力争孩子们都能做到勤奋好学、爱国、诚实、友善、真正做到健康成长、快乐学习,落实了德育为首的目标。
经过不懈努力,守得云开见月明,风雨过后见彩虹。
我以“红色文化”为主的德育教育取得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二、以“红色文化”为内容抓好农村小学德育工作
案例一:用爱去感化,用爱去包容
单亲孩子、留守儿童缺乏的不仅是关爱,更缺乏的是对他们健康成长的引领。
我校每个班级都有不少的“问题生”。
高xx是五年级学生,在今年开学两周转到我班来。
刚刚来没几
天,我发现他身上有许多的问题,上课经常迟到,作业没有认真完成过一次,课下很少与同学交流,没有团结意识,我行我素,令我十分担忧他的未来以及我班的未来,竟然会有这样的学生,于是,我怒气冲冲的把他叫到了办公室,但当看到他那一脸委屈的样子时,我心软了下来,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啊?脸像一个小花猫,身上还散发出一阵阵烟熏火燎的味儿。
是不是家庭情况不好、我耐心与他交谈了起来,刚一开始他唯唯诺诺,不知所云,后来看到我是真心的想要与他谈心,不再拘束了,大胆与我说起家里事。
由于生活窘迫,母亲永远离他而去;父亲也因犯法进行改造,只能跟年迈的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相依为命,也没有什么经济来源。
爷爷、奶奶以拾荒为生,每天早出晚归,没人照顾孩子的生活,每天放学回家后他也跟着捡,由于家庭原因他上学比一般孩子晚了两年,因此导致他自卑的心理,学习没有目标。
“没想到,在别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时候,他竟然是这样生活,我要想尽一切办法帮这个孩子!”这是我听到他的话之后的第一个想法。
告诉他“咱人穷志不穷,有啥难处”,老师和同学会一起帮助你。
看到他感动的泪水,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要帮他到底。
今年5月份我校举行了重走保小行军路活动,从学校出发到王尧乡雷咀河,路程40多公里,我们班分到了10个名额,我协商把这个孩子带上,由于需要准备路费、吃的,他最终选择了不去,从他“不去中”我懂了,他是个孝顺、懂事的孩子,还没等我说话,班里的同学齐说:“我帮助你”,每个同学捐献一元,不到几分钟,在讲桌上放了堆满孩子的爱心善款。
他缓缓走到讲台前,含着泪水给同学们深深地鞠了一躬,这一举动让他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
行军路上分给他一个一年级小同学,让他帮助照顾小同学到达目的地,没想到他在所有同学中表现是最好的一个,当小同学走不动时,他带头背起小孩子继续前进,其他同学看到后都奋勇前行,他成了我们前行的动力。
目的地到达后武校长深情的说:“延安保小就是为当年在抗战前线烈士们的遗骨所办的学校,在校孩子们有的几乎没有见过父母。
战争年代里,不管生活多么困苦,孩子们依然快乐,在这个大家庭里大同学带着小同学,在老师带领下自己种地、挖野菜、洗衣、做饭,在
战火中健康成长;他们以树枝为笔,大地为纸,勤奋学习”。
其他同学听后都惊讶不已,而他却沉默不语,默默流泪。
回校后,他写的体会非常感人,其中说到这次活动给了他很大的感动和收获,不再孤单、不再自卑,面对贫困不在畏缩,要向老前辈学习,感到老师和同学就是亲人,让他有了自信,知道同学们的爱、老师的爱,是那么的伟大,那么的无私。
班里评选活动最佳表现奖时,他就是其中一个。
真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有志不在年高,说的一点也没有错。
在以后的日子里,班会课上讲保小故事、写感悟,让他懂得做人道理,不怕困难,要自强、自立。
我利用课余时间帮他复习功课,及时提醒他洗衣服讲卫生,让他参加学校、班级里活动,而且号召全体学生帮助他。
学校也对非常贫困的学生进行扶贫帮扶,每学年给400元。
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他终于有了不小的进步,他说:“我以后一定会好好表现,不辜负学校、老师、同学的情与爱”。
其实,特殊学生是一个弱势群体,生活中有许多挫折与困难,经历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而我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优越性,翻开历史那些生动而翔实的记述,一些经历磨难和艰难困苦的伟大人物不正是我们学习的楷模,鲜活的事例正是我们教育学生最珍贵的教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他一定会走出阴霾,走向希望,走向那一方属于自己的天空。
案例二: 用真情去融化,用真心去赏识
独生子女认为自己是家中“老大,”处于独一无二的优越地位,理应是家中的“特权者”,身上存在着娇气,家长过分的疼爱,大人处处围着孩子转,逐渐养成孩子“一切以我为中心”的任性、专横、执拗的坏脾气和不良习惯。
白xx就是我班的一个典例事例,初见这孩子,虎头虎脑很可爱,从第二天开始,来告状的同学络绎不绝,我及时了解情况,并对他进行批评教育,但效果不佳,一学期下来,顶撞老师,班里横行霸道,自私,拿钱买关系,全班同学对他是“敬而远之”,让老师头疼,最
令人气愤的是学期即将结束时,又发生了把“试卷丢厕所”事件,更引起我的重视,决定换个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据了解,他的家庭情况条件非常好,父母30多岁才有了这个孩子,相比之下,会更加疼爱孩子,甚至溺爱孩子。
在家里可以说是一个地道的“野人”。
面对这一状况,我没有退缩,家校互动,让学生参观校史室、读校本教材,让孩子谈想法、写体会,每天例行检查评比,让他做助人为乐小组长,每天记录、总结、汇报,让他先成人再成才的道理,看到他有一点小小的进步,我及时表扬他。
有一次我校举行“野炊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发扬延安保小“艰苦自立,吃苦耐劳”精神。
活动中老师讲了在战争年代保小孩子是如何步行2000里,如何大同学照顾小同学的故事,从中让学生懂得团结友爱的重要性。
为野炊活动安全,学校安排了车辆,以防有学生走不动的现象。
在行走中,看到他走的一瘸一拐,让他坐车,他看了一眼小同学说,我不坐,让小同学坐吧!我是大孩子小弟弟妹妹们需要我的关照的,我能走,保小精神是我的动力。
话刚落,在队伍中响起热烈的掌声。
通过多次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及红色教育活动等,读名人名事的书籍,他改变了许多,学会尊重他人、不执拗不任性了、与人友好相处、互相商量、谦让、不怕吃亏,渐渐地,点滴变化,从行为到学习令人欣喜。
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我想如果每一位老师用真情去融化,用真心去赏识他的学生,厚德载物,上善若水,视如己出,学生就会在爱的雨露下茁壮成长,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
我校用自己独有的红色文化底蕴,培养教育出一批批知行合一,道德高尚的学生,使他们养成了“真正”良好的习惯,对他们的一生,受益非浅。
以德育人在我校蔚然成风,红色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
为他们点亮人生航灯,为他们点燃人生梦想,使他们成为一群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