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创设有效情境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创设有效情境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创设有效情境摘要:小学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创设有效情境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学生既可以在教师创设的有效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又可以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前,很多教师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但小学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创设有效情境需注意哪些问题?很多教师对这些问题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往往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去创设情境,但并没有起到有效的作用。

为此,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1.借助故事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适合小学生特征的多样的情境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化学习内容,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效率。

所以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的激发联想,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知识结构中有关的知识与经验去理解掌握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

例如:在教授六年级《圆的周长》一课时,我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在吸引了学生注意力之后,接着补充道: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可这一次它们是绕着一个圆形的池塘跑……这样便引出了学生对圆的周长的学习兴趣。

然后让学生做裁判,通过亲自测量圆形卡片,既判决了龟兔赛跑的输赢,也得出了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完成了教学任务。

小学生由于认知、心理年龄等原因,需要情境生动、有趣。

小学数学教学的呈现形式必须从直接呈现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走出来。

学生对数学是否有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

问题源于某种情境,而生动具体、富有情趣的情境则是产生问题的肥沃土壤。

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

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快乐、主动”的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2.贴近生活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数学来源与生活,要紧扣生活,使数学生活化。

教材只是为教学提供一种素材,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创设贴近自己学生的有效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内化学习内容。

例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时,我让学生随便报一个数,马上就能说出它们能被几整除,经同学们“验证”后感到大惑不解,纷纷要求我道出其中的“奥妙”。

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
我便告诉学生,“奥妙”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

学生都有表现欲,谁不想掌握“绝招”后在亲人伙伴面前露一手啊。

当数学可以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自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提高了。

再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我采用了米老鼠和唐老鸭跳格子的情境,米老鼠每次跳2格,唐老鸭每次跳3格,哪一个格是它们同时跳上的?这一情境源于学生都喜欢看动画片,自然对动画人物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中去,这样即启发学生思维,又渲染环境气氛。

“情境”不是让学生为游戏而游戏,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让学生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情境创设要对学生学习有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不要“教书”而要“用书”。

创设的情境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但包含的数学问题对学生要富有挑战性、能引发学生思考的。

这样有效的情境创设才能更好地为小学数学教学服务。

3.激发学生思考来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因遇到了问题且需要解决而引起的。

学生对遇到的问题有兴趣,才有解决问题的愿望和要求,才能引起他们的积极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设置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问题的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

一堂数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

“学贵存疑”,有疑是对知识“学而不厌”的需要。

小学生年龄小,对新事物易产生好奇心,喜欢追根问底,倘若课堂结束时充分利用教材的“新”、“奇”、“特”之处设置疑问,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的能力。

例如:我在教授《角的度量》一节时,首先出示了一把折扇,问学生这是什么?然后慢慢打开折扇,问学生现在想到了什么?得到角的答案并且角的认识后,追问谁还有不同的想法?然后我就扇扇子,问学生怎么样才会最凉快?学生答要角尽量大。

但是何时角的度数才会最大呢?由此,我开始了本节课的教学。

教师的“一把折扇”、一句“你想到了什么”中,在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同时,还真正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使不同层面学生的思维进入了“活”的状态。

教学情境一定要有新颖性,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能激起学生对此事的关注和兴趣。

情境创设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要把“生活数学”课堂化,让学生直奔主题,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炼,很快进入下一步的实践探究活动状态。

除了以上列举的几种方式外,教师还要善于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当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维总是处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积极活动状态,始终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

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创造一种良好的内外条件,使之在新
的情景下激发起排除障碍、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他们积极思考的过程,当学生充满热情全身心的投入思考,才有可能获得良好的探求问题、解决问题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泌阳县春水镇樊洼学校)
参考文献:
[1]张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第36期
[2]朱春漫、马桂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年第22期
[3]田志斌,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激活数学课堂[j],《中国-东盟博览》,2011年05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