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印制版原理与工艺
补色密度是印刷时主要的控制对象,当油墨确定后,补色密度 越大,说明油墨在纸上的墨层越厚,印刷时的网点扩大率就有 可能越大。因此在印刷时要不断地测量印刷信号条上各色块的 油墨密度。检查密度值是否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既要保证有 足够的油墨量,又要保证不产生过大的网点扩大量。 测定密度值常用密度计进行。密度计分为透射密度计和反射密 度计
二彩色复制
制版的目的是将原稿上的图像颜色信息以印刷的形式制作在 印版上。根据印刷方法不同,所用的印版也不同,但颜色分解的 过程却相同。彩色印刷的制版工艺从最初的照相制版,发展为电 子分色制版,到今天又演变为彩色桌面系统制版,方法变了,工 艺也不同了,但颜色分解的基本原理却没有变。
(一)分色原理
分色是把彩色原稿分解成各单色版的过程。其原理是利用红、 绿、蓝色滤色镜的选择性吸收制得的色光三原色的补色版。从 印刷色彩学中可知,任何颜色都可以通过色光的加色法混合而 成, 反过来说,所有的颜色都可以分解成比例不同的红、绿、 蓝三原色。原稿上包含各种颜色信息,这些颜色信息通过红、 绿、蓝滤色镜后被分解成三路颜色信号。红光通过红滤色镜, 它是原稿上红颜色信息;绿光通过绿滤色镜,是原稿上绿颜色 产生的信息;通过蓝滤色镜的光是原稿上蓝颜色信息,每一路
表2-1三原色油墨密度数据
滤色片
R
G
B
油墨
C M Y
1.58
0.61
0.20
0.25
1.40
0.72
0.08
0.10
1.07
从表中可以看出,任一个颜色用密度计测量都可以得到三个滤色片下的 密度值。根据这三个密度值就可以判断被测颜色的性质。从理论上说, 印刷的三种彩色原色油墨应该正好与密度计使用的红、绿、蓝三色滤色 片成补色。也就是说,从红滤色片出来的光应该全部被青油墨所吸收 (密度无穷大),而另外两色滤色片出来的光一点也不吸收(密度为 零)。品红、黄两色油墨依次类推。但实际油墨并达不到这种理想,因 此就出现了表中的数据。表中从左上角到右下角对角线上的数据是每行 中最大的密度值,这就是该油墨的补色密 度。
颜色信号的强弱变化就对应着原稿上该颜色含量的多少,这 就是颜色分解的过程。彩色扫描仪正是通过这样的方法将彩 色图像采集到计算机里,建立了RGB颜色空间,若将这三种 颜色对应的信息记录在感光胶片上,就得到了三张分色片, 这三张分色片记录的信息就对应着印刷时青、品红、黄三种 彩色油墨的墨量。按照这样的分解方法,原稿上的不同颜色 可以分解成不同比例的红、绿、蓝颜色,对应着以不同比例 的光量通过三种滤色片。在计算机里,用数字量表示三种颜 色的比例大小,根据三种颜色的比例计算出印刷在纸上的网 点百分比,记录在胶片和印版上,通过印刷就可以还原出原 稿的颜色来。 从理论上看,可以用这种颜色分解和合成的方法将原稿上的 颜色信息准确复制。但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 给这个复制过程总会带来一定的偏差。有时甚至是很严重的 偏差,这就需要在制版和印刷过程中进行颜色的修正和参数 的严格控制。
所谓平版印刷,就是印版上不着墨的空白部分和着墨
的图文部分同处在一个平面上,在印刷压力的作用下,印版上 的图文经橡皮布滚筒转印到纸张或其它承印物表面。由于在印 刷过程中采用橡皮布滚筒做中间体,橡皮布表面涂有一层橡胶, 所以,平版印刷也叫做“胶印”。
胶印过程是一个图像复制的过程,也就是图像信息转移 的过程。对于彩色印刷品来说,图像信息归根结底就是组成图 像的颜色信息。因此图像的复制也就是颜色的复制,所以,胶 印的全过程分成两个阶段:图像的颜色分解和图像颜色的合成, 这两个阶段分别由制版和印刷两个过程来实现,在胶印制版中 一般分为层次复制和彩色复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 层次复制
(一)有关图像复制的基本概念 1.密度
密度是物体吸收光线的特性量度,是用来衡量物体对光的吸收量 的一个参数,即入射光量与反射光量或透射光量之比,可分为反
射密度和透射密度。
入射光与透射光
。
用反射率或透射率倒数的十进对数表示,如图所示:入射光入射 到物体表面时的光量记为F0,经过物体以后射出的光量变为F1, 则物体对光的反射率为T,即:T=F1/F0
胶印制版 柔性制版
原理与工艺
主讲:巨小艳
胶印制版原理与工艺
印刷是使用印版或其它方式将原稿的图文、信息转移到承印物
表面上的工艺技术。根据版材的不同,现代印刷基本分为平版印刷、 凸版印刷、凹版印刷、孔版印刷和特种印刷五种类型。由于平版印刷 具有生产周期短、材料消耗少、印刷成本低的优点,加之计算机技术 和高科技在制版中普遍应用,所以,不仅大幅面的彩色印刷品采用平 版印刷,用量极大的包装装潢印刷品以及书刑、报纸也采用平版印刷。 在整个印刷工业中,平版印刷的产值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技术的发展 也越来越快。
2.阶调
阶调是图像信息还原中,一个亮调均匀的面积的光学表现。 简单地说,就是图像中深浅明暗顺序变化的规律。阶调值(阶 调密度)通常用阶调对光的透射和反射的程度,即密度表示。 画面阶调通常划分为亮调、中间调、暗调和极高光部位。亮调 是指画面上的明亮阶调,暗调是指画面上的阴暗阶调,中间调 是指画面上介于亮调和暗调之间的阶调。
以上为亮调原稿 下面为中调原稿
下面为暗调原稿
3.层次与层次曲线
层次是指图像上最亮到最暗阶调的密度等级。层次的多少决定 画面上色彩的变化和质感,层次通常用梯尺来量度。
(二)层次复制的压缩性
理想的层次曲线,即在相同刻度的直角坐标中与横坐标成 45°的直线。然而在印刷复制中这种理想层次曲线是不可能实 现的,这是因为一般彩色整片原稿的密度范围约为2.7~3.0 (即最暗的密度值和最亮的密度值之差)。而胶印印刷品的最 大密度范围约为2.0(最好的涂料纸约为1.8,一般涂料纸约为 1.6,而新闻纸约为0.9)。因此必须对原稿密度进行压缩以适 应印刷的要求。压缩后的层次曲线如图2-2中曲线B。但若按此 线性压缩、复制出的印刷品呈现灰平结果,印品画面暗调部分 不能厚实,高光部分不够明亮,这是由于人眼的视觉并非线性。 实践证明,层次调整的重点应放在高光调和浅中调上。一般来 说人眼视觉对密度差别的分辨能力不同,即在亮调区的分辨灵 敏度差。所以实际的胶印复制曲线应是图2-2中的曲线C,它既 能符合人眼视觉特性,又能达到印刷复制的要求。层次压缩范 围应与印刷用纸相匹配。
定义T的倒数为物体对光的阻光比,密度D定义为物体阻光比的对 数:
D=lg(1/T)
密度的单位用字母D表示,根据密度的定义,物体对入射光吸收 90%,密度为1.0D,吸收99%,密度为2.0D,以此类推。
用密度表示单色物体对光的吸收很方便,因此,密度在制版,印 刷过程中经常应用。实际上,用密度表示彩色物体的颜色较为困 难,必须指定在特定滤色片下的密度值,但这个密度值与人眼的 颜色感觉也不一致,通常在印刷中使用彩色密度计进行测量原色 油墨的“补色密度”,以此控制印刷时的油墨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