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导读:高考作文在经历了近几年话题作文的鼎盛与热闹后开始回归,考察2006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开始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两套全国卷和山东卷就是采用的材料作文,其中全国卷对今后高考的导引作用不容忽视。
现在的材料作文并不是传统材料作文的简单回归,而是一种更加开放的回归,是一种介于给材料话题作文和传统的材料作文之间的作文形式。
它比给材料话题作文有更多的限制但在选材、立意上又比传统的材料作文更具开放性。
比如2006年全国ⅰ卷作文: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
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在作文提示语中,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这样的要求,不像传统的材料作文那样主旨是唯一性的,而考生就要去准确把握唯一性的主旨,把握不好就会导致偏离正确立意,导致全盘皆输;但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所写内容只要与话题相关就行,而是对主旨的提炼需要从材料中来,较好地预防了话题作文中穿靴戴帽的宿构现象。
这种新的材料作文形式既能较好地考察学生的实际理解分析能力,又能考察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应该说又是一种进步。
材料作文和给材料话题作文的区别在于:①审题上:话题作文强调的是“相关”,不故意在审题上为难考生,只要或隐或显和话题有关就可以;而供材作文的立意是从材料中提炼出的,虽然可以从不同角度立意,但不管哪个角度都是从材料中来的,因而角度往往也是有限的,不像话题作文那样发散度大。
②材料的使用上:供材作文中的“材料”是必须使用的,所有的立意角度都是从材料中来的,当然在具体的行文中,也可以不写所给材料,只取其立意也可;而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只是给读者一个角度,一个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话题,话题范围要远大于材料所提供的范围,所以材料完全可以不用,学生重点是审视所给话题,由话题展开思维,寻找角度。
③思维方式上:供材作文多为“扇型直线思维”,一般是从不同人物、不容侧面对内容进行审视;而话题作文则多是“圆形发散思维”,一般可以从话题的本义、比喻义及文化内涵等多方面思考,离话题可以较近较浅,也可以较远较深。
如:材料作文读寓言诗《树叶和树根》,然后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晴朗的夏天,树叶把自己的绿荫撒向谷地。
在树枝上,他们高谈阔论,极力夸耀自己。
“这也应该对我们说声谢谢。
”从地底下发出了温和的声音,“是谁说话?竟敢这样傲慢无礼!”树叶吵吵嚷嚷,在发脾气。
“是我们。
”地底下的声音回答,“是深深埋在黑土中的——树根。
”审题过程:客观内容: 树叶树根树叶与树根的关系树叶对树根的态度.。
主观倾向: 夸耀吵吵嚷嚷对树根“发脾气”,树根则是“温和的”多角度立意: 树根可以象征什么?树叶可以象征什么?树根对树叶有哪些作用?树根具有奉献精神,树叶要理解树根,树根也要理解树叶。
观照审题: 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家庭与成员,甚至祖国民族人民组织与个人都具有这种关系.确定最佳立意: 数典不可忘祖饮水要思源功成莫忘本树高千尺莫忘根创新立意: 有了成就,得意忘形不好,但兴奋一下,自豪一回还是可以的.再如:话题作文生活中我见过各种形状、各样色彩、各种质地的绳,长的短的、粗的细的,绳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假如此时在你面前放着一根绳,你会想到什么?请以“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拟题目,自定体裁。
审题过程:本义:纤绳——三峡的纤夫绞刑架上的绳——受难者拉风筝的绳——田野里的孩子挂在悬崖上的绳——登山者比喻义:“绳”往往具有“束缚”或暗含着“某种关系纽带”的意思。
由此可以进一步引申出如:在没有爱情的婚姻里,婚姻是根绳索;溺爱,有时使母爱成为一根绳索;在喜欢记恨人的心里,恨是一根绳索;有时,思维定势也是一根绳索。
甚至,自责与自卑也会成为一根束缚心灵的绳索。
一、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审题“材料作文”因其在考查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同时,还兼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概括、归纳推理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思维能力,而备受高考青睐。
就所提供的材料而言,或是名人轶事,或是警句箴言,或是幽默风趣的漫画(照片、图片),或是给人以启迪的小故事、寓言、诗等等,其内涵丰富,范围广阔。
如何读懂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
(一)审题的二原则1、整体性原则要视文题为一个整体,全方位审题,明确题目、材料及其要求中的限制部分和未限制部分。
限制部分必须严格遵守,未限制部分要认真分析判断,充分利用所给的条件。
不能只抓其只言片语,以偏概全。
(1)把握材料实质。
提供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相比,看起来像是给考生提供了方便,其实是增加了难度。
在材料作文中,所提供的材料既是考生作文立意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文章的立意必须从材料中来。
文题有显性的信息,也有隐性的信息,隐性的信息如言下之意、比喻之意。
对此,一定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比如有这样一个材料:一位父亲在冬天砍掉了一棵枯树,但到了春天却惊奇地发现树桩上又发出了一圈绿绿的嫩芽。
于是,父亲对孩子说:“当时,我真的以为这棵树已经死了,现在才知道,它确实还活着。
孩子,千万别忘了这个教训——别在冬天砍树。
”按要求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审视这则材料,可以从父亲和树两个角度来立意。
从父亲的角度,可以从“不能轻易否定一个人,尤其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要相信他、肯定他,鼓励他”;从树的角度,可以从“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最困难的时候,切不可丧失信心,黑暗过去就是光明”立意。
同时要注意隐含条件“严冬”指“人所处的逆境或人生事业的低谷”。
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材料,从“不要被假像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甚至仅仅从父亲砍树这一行为出发就得出“树是我们的朋友,不应砍掉它们”就更偏离材料了。
再如:《鸟的评说》: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那鹦鹉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寓言诗中,无论是麻雀说燕子,还是燕子说喜鹊,都有个共同点:每种鸟都只看到别的鸟的缺点而彼此攻击,或把别人的优点当作缺点而互相诋毁,或亦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由此可以联想到生活中有些人对他人品头论足,或出于私利、嫉妒而信口雌黄、颠倒黑白,所以可以确定这样的观点:看人不能只看缺点,不看优点,或看人不能只看缺点甚至把别人的优点看成缺点,或不能抓住别人的缺点而搞攻击,应加强团结,或正人先正己,等等。
总之,这则材料是考查考生全面、正确、辩证地看别人或自己。
如果不从总体去概括这个材料的“寓意”,而只是抓住“只字片语”,常常容易陷入误区。
“鹦鹉学舌”,确实有些“无原则”;燕子,确实有些“怕冷”,甚至是“怕艰苦”,“见异思迁”。
如果这样断章取义来展开议论,势必离题很远。
(2)把握写作范围。
准确把握材料涉及的范围,有利于考生在规定的范围之内找到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切入点。
以“自信”为例,“自信”就是“相信自己”,那么“自己”是不是只包括考生个人呢?不是,小而言之,可以指考生本人,也可以指考生熟悉的另外一个人;大而言之,可以指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
考生既可以叙写自己或别人有关“相信自己”的故事,也可以写基于“相信自己”的生活感悟,也可以表达自己对“相信自己”的.意见、看法等等。
想使文章获得高分,还要把你对“相信自己”之于生命存在方式的意义,以及由此带来的生命价值攀升的理性认识,蕴含在生动形象的故事或深刻的议论之中,不宜在青少年是否应该有“自信”的层面上发肤浅的议论。
(3)辨明材料关系。
高考作文提供的材料可分为单项材料和多项材料两类。
单项材料的审题相对单纯。
而对于多项材料,审题时要辨析材料的异同,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挖掘材料蕴涵的意义,准确把握命题意图。
关键是要找出它们的最佳结合点,即“共性”的东西,综合考虑,这样才符合命题者的意图。
当然最佳结合点未必就是立意,议论的角度可结合论题的现实意义去考虑,这样写出来的文章针对性强,有时代气息,也会有一定的深度。
多项材料的关系,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同义关系指材料的性质、蕴含的意义、体现的观点相同。
如2004全国卷所提供的材料中的这两则: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波兰谚语)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
(达•芬奇)类义关系指材料表面看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深入内里,却能发现,它们所蕴含的意义具有相类似之处。
如2004年天津作文题:有一个木匠到山里选木材,看到一些奇形怪状的树根,觉得没用就走了。
后有一位根雕艺术家发现这些树根后,如获至宝,将这些树根雕成了非常有价值的艺术品。
分析:木匠从实用观出发,放弃树根;艺术家从审美观出发,以树根为“至宝”。
理解这层意义,对于作文“立意”十分要紧。
讨论的重点可以突出实用性,可以突出审美性,也可以两者兼容。
反义关系指材料的性质、蕴含的意义、体现的观点是截然对立的。
例如:(材料1)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
(材料2)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根据“材料1”和“材料2”,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注意把“材料1”和“材料2”结合起来思考。
这两则材料所含的意义是相反的,反映了青年人中一部分人对人对己不同的道德标准。
作文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对立点,深刻剖析这种不同所反映的问题实质。
2、多角度的原则运用“发散性思维”。
分析原材料,从不同侧面或不同人物、事物出发,列出多个观点。
然后找出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角度去写。
多角度的原则可理解为一种“实效性原则”,写哪个角度对你有利,使你的文章发挥得更好,你就写哪个角度。
前提是,一定要扣紧原材料,有思考,有分析,言之成理,持之以故。
(二)材料作文审题类型1、材料的含义明显如:球王贝利在比赛中共射进1千多个球,有一次,当记者问他哪一个球最精彩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下一个”。
这样的具体文字材料或画面,不需要怎么分析,一看就明白其主旨,那就是:一个人在功成名就后,不能被鲜花和荣誉所陶醉,应永不满足,不断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