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民族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
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二、文化传承
(一)文化传承重在文化氛围的营造
文化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务,拍脑袋设立个什么智能机制,文化传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什么叫“薰”呢?大白菜在泡菜坛的环境中变成泡菜,这个过程就是“薰”。
传统文化不是药丸子,青少年也不是机器人,所以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继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
文化传承不是建几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背几篇古经可以传承的,不是“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不是“全球问题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拯救”可以忽悠的,也不是“我们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之类可以煽情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
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成人创造了怎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样的文化教育。
(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
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
的指导思想将科技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尤其是那些游离于理性和感性间婉转的表达和解释方式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极具难度,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文化创意产业可借助科技手段,如将传统文化制作为数码文化产品。
利用数码产品的交互性、虚拟性和智能化、个性化特性提升传统文化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使得传统文化更容易被大众认同和接受。
(五)对传统文化的形式进行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对传统文化的形式创新诗词曲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奇葩,现今依然保留下大量的诗词曲赋。
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创新性地将这些诗词曲赋吸收到现代音乐中,以歌唱的形式表达这些文辞优美的诗词曲赋。
就连许多流行歌曲也从传统诗词中吸取营养,如李清照的《一剪梅》、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煜的《虞美人》、李白的《静夜思》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