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全反射》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认识光的全反射现象。
②理解光的全反射现象,掌握临界角的概念和发生全反射的条件,并能用来解释生活中的全反射现象。
③知道全反射棱镜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演示、讨论、分析过程,让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②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感悟理论与实践联系的辨证关系,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全反射现象;掌握临界角的概念和发生全反射的条件.【教学难点】①掌握临界角的概念;知道临界角是发生全反射的最小入射角.②理解全反射现象的应用。
【教学方法】情景激学法、实验探究法【教具】玻璃杯 (1 个) 、硬币 (1 枚) 、水 ( 一杯 ) 、小铁球 (1 个) 、试管夹 (1 个) 、蜡烛 (1 根) 、火柴 (1 盒) ,激光演示仪 (1 台 ) 、半圆形玻璃砖( 1 块)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参与实验,并让学生知道物理与生活联系很紧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①演示实验:熏黑的铁球浸没在盛有清水的烧杯中,放在水中的铁球变得比在阳光下更亮。
②问题:生活中还有很多跟光有关的奇妙的自然现象,它们是怎么发生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这些问题有关的现象——全反射现象。
二、探究规律,把握真理( 一 ) 、实验探究全反射现象及其产生条件实验 1:一束激光从空气射向半圆形玻璃砖的平侧面并指向圆心O。
实验 2:一束激光从空气射向半圆形玻璃砖的圆侧面并指向圆心O。
两个实验的入射角都从0°增大到90°的过程中,观察两个实验并比较两个实验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提示学生观察:①反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情况;②随入射角增大,反射光线、折射光线的强弱变化情况;③圆侧界面和平侧界面的现象等。
(教师演示后,让学生讨论并回答)相同点:①随入射角增大,反射角、折射角都增大;②随入射角增大,反射光增强,折射光减弱;③在圆侧界面,入射角皆为0°(即为垂直入射),光不偏离直线传播;而在平侧界面(直径 AB的分界面),入射角不为 0°,光偏离原直线传播(即发生了折射)。
由于在圆侧界面,光不发生偏折,沿原方向直线传播,故可以不考虑,而主要考虑平侧界面上光的传播规律,即比较平侧界面的两个实验:实验 1:光从空气射入玻璃实验 2:光从玻璃射入空气不同点:①光从空气射入玻璃,入射角>折射角;光从玻璃射入空气,入射角<折射角;②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总是同时存在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光从玻璃射入空气,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时折射角达到 90°,折射光线消失,就只有反射光线了,此后入射角继续增大,也只有反射光线而无折射光线。
引导学生归纳:①光从玻璃射入空气时,当入射角i 大于或等于某一个角度时,折射光线消失,只剩下反射光线的现象,称为光的全反射现象。
②光从玻璃射入空气时,折射角总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个角度时折射角先达到 90°(此时入射角还小于 90°),这时恰好发生全反射。
引导学生思考:从实验中可以总结出发生全反射需要哪些条件?( 设计几个“台阶”式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探讨出全反射条件。
)①两个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实验 1 是光从空气射入玻璃,实验 2 是光从玻璃射入空气。
)②两种介质有什么不同?(空气的折射率小,玻璃的折射率大。
)③是不是只有光从玻璃射入空气才会产生这种全反射现象呢?通过大量实验研究证明,凡是光从折射率较大的介质射入折射率较小的介质(如水射入空气,酒精射入空气等)都有可能发生全反射现象。
④入射角要增大到某个角度才发生全反射,这个值多大,跟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可由此问题引出临界角的概念 )( 二 ) 、引导学生总结以下几个概念规律N1、全反射现象 : 光从玻璃射入空气时,折射光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光的现象称为全反射现象。
2、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O 空气( 1)定义:任意两种介质相比较,我们把折射率较小的介质叫光疏介质,折射率较大的介质叫光密介质。
介质( 2)举例说明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是相对的。
C C( 3)同一种光在光疏介质中传播速度较大, 在光密介质中传播速度较 C A 小N' ( 4)光疏介质与光密介质的界定是以折射率为依据的, 与介质的其它属性 ( 如密度等 ) 无关。
3、临界角(C):( 1)定义: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折射角r = 90°时的入射角。
强调:临界角是发生全反射的最小入射角(只有i ≥C,才能发生全反射)。
随入射角增大引起全反射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临界角是发生质变的临界点。
( 2)如何确定临界角?①实验法:让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调节入射角i 的大小,使折射角r =90°,此时的入射角即为介质的临界角。
②计算法:据介质的折射率n 求临界角 C。
( 学生自己推导,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根据临界角定义可知:某介质射入空气时,折射角r ′=90°时,入射角 i ′=C。
据光路可逆性,空气→某介质时,入射角 i = 90°时,折射角 r =C。
据折射率的定义:空气射入某介质时,sini/sinr =n ,即: sin90° / sin C =n则有:sin C =1/n由此可见,可据介质的折射率n 计算临界角 C;且 n 越大, sin C 越小,则 C 越小。
(3)比较几种介质的临界角的大小(展示表格)。
(4)临界角越小,越容易发生全反射现象,如金刚石(钻石)、玻璃等。
4、全反射的条件:①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②入射角≥临界角(i ≥C)。
思考 : 光从玻璃射向水中会发生全反射吗?教师强调:在实验 1 中,光从空气射入玻璃,虽然随入射角增大,反射角和折射角都增大,反射光增强,折射光减弱,但只有量变过程而没有发生质变。
而在实验 2 中,光从玻璃射入空气,随入射角增大(但小于临界角),反射角和折射角都增大,反射光增强,折射光减弱,这是一个量变过程;当入射角达到或大于临界角时,就发生了质变,折射光消失,发生了全反射现象。
三、学以致用拓展认识(一)解释演示实验现象①课前演示:熏黑的铁球放进水里变的更亮(提问学生后教师总结,光路图如图 1 所示 )教师总结 :当被蜡烛熏黑的铁球从空气进入水中时,在其外表面上会形成一层很薄的空气膜,当有光线透过水照射到水和空气界面上时,会发生全反射现象,所以外表面看起来很亮。
②演示实验:“消失”的硬币(学生参与演示后再让学生讨论现象产生的原因,光路图如图 2 所示 )现象 :从杯子的侧面看不到硬币,而由杯口向下可以看到硬币。
杯底和硬币之间沾有水以后,从杯子的侧面也可以看到硬币,如果硬币只有一部分沾上水,那么你就只能看到沾水的一部分。
图 1熏黑的铁球在水里变亮图2“消失”的硬币图3水中的气泡(二)解释自然界中的全反射现象(以下情况引导学生自己分析)①水中升起的空气泡看上去很亮。
( 提问学生后教师总结,光路图如图 3 所示 )教师说明海浪呈白色,也是因为光照射到海水的气泡上,在气泡表面产生了全反射。
②钻石看起来闪闪发光。
( 学生阅读信息窗后讨论得出结论)四、课堂小结1.什么叫全反射现象 ?2.产生全反射的条件是什么 ?3.什么是临界角,其大小如何计算?五、课堂练习一块半圆形玻璃砖放在空气中,如右图所示,一束白光从空气中沿图示方向射向玻璃砖,经玻璃砖折射后在光屏上形成由红到紫的彩色光带.当α 逐渐减小时,彩色光带变化情况是()A.红光最先消失B.紫光最先消失C.红光和紫光同时消失 D .从右到左的色光排列为红-- 紫六、布置作业1、课后请与同学讨论交流:课本第85 页讨论与交流彩虹的形成。
2、请分析海市蜃楼、沙漠蜃景及马路蜃景的成因,并画出相应光路图。
3、课本第86 页 1、2 两题附:【板书设计】§ 4、2 光的全反射一、全反射现象及其条件 3. 光疏介质:折射率较小的介质1. 全反射现象:光密介质→光疏光密介质:折射率较大的介质介质时,折射光全部消失,只剩下反射 4. 临界角( C)光的现象。
( 1)定义:光从光密介质→光疏介2. 全反射的条件:质时,折射角 r = 90°时的入射角。
①光从玻璃 ( 或水 ) →空气( 2)临界角 C 的大小( n 较大→ n 较小)sin C =1/n光从光密介质→光疏介质 ( 后面补充 ) 二、全反射现象的解释②入射角≥某值 1. 奇妙演示实验现象解释入射角≥临界角( i≥C)(后面补充) 2. 奇妙自然现象的解释【教学反思】1.本节课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两个探究性实验的对比反映出全反射现象及其条件,并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交流协作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体会到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再提出假设。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众多生活事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做演示实验时要注意仪器的叙述,做铁球实验时铁球要重复几次从水中抽出、进入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相信不是被熏黑的部分被水泡掉而产生的光学现象;做玻璃中的全反射现象实验时要介绍半圆形玻璃砖的特点;做水中的全反射现象实验时要介绍水中的光源等等。
3.新课的关键在于实验探究,教师事先要强调使用小激光灯的安全问题,以免照射伤害到学生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