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基本发声原理学习心得学习声乐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一开始的摸不到头绪,后来慢慢的喜欢上它,到现在终于有了一定的收获和理解,尤其是跟殷老师、董华老师、邹文琴先生学习后,对声乐的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现在把我这些年学习的一点点心得总结一下:一、学习要有坚持的信念。
刚开始接触声乐的时候,我的感觉就是浓雾一片,看啥都看不明白,因为有太多的专业术语,太多模糊的概念。
很多次都有了放弃的想法,但是一种技能危机感促使我坚持了下来。
坚持说到底就是一点一滴的积累。
它短期内看不出效果,所以很容易被忽略。
现在的人们都讲究高效、快捷,其实这是功利心在作怪,真正的学问是累计出来的。
所以,应该保持一颗求学的心,慢下来,坚持把一件事做完,只有做完了你才能够看清楚自己干了些什么。
另外不能只学习声乐的技巧,还要学习乐理知识、音乐欣赏及其他各个方面的知识。
有时候给人启发的不一定是抽象的术语和技巧,可能从其他跨界的知识中得到灵感。
一块砖对盖房子是没有用,但是无数的砖块就能垒砌成一座大厦。
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某一个单一的声乐领域只研究一种唱法一种表现形式,要多方位的了解声乐的发展,即要学习最先进最前沿的知识,还要学习最经典最正统的知识。
不断丰富自己对音乐的认识,对人生的思考,对情感的表达等等。
总之,学习不能只是单一的,要多方面的。
二、学习要讲究方法。
什么是最好的方法呢?管用的就是最好的。
学习的接受能力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接受的快,有的人就慢,但是只要是对自己有效的就是适合你的,不要过多的效仿别人的学习方法。
我学习声乐的方法就是来回的体验、反复的录音,从中找出差异再加以改善(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重复化)。
同时要了解人体器官的构造,这可以让声乐学习的抽象理论更直观化。
很多教材上都提到了人体的一些器官名称(如:横膈膜、会厌、咽壁、真假声带等等),如果不了解它很容易产生迷惑,所以了解一些解剖学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也很多老师教学喜欢用自己的术语,像:面罩、叹着唱、提笑肌、贴着咽壁等等,如果不明白他想表达的意思就很难搞懂。
所以,我们对学习中的名词术语都认真的研究搞明白搞透彻,这样思路才更清晰。
三、学习的心得体会。
下面简单总结一下声乐练习的注意重点:1、气息。
很多教材里都提到,气息是歌唱的源泉,学会了呼吸就学会了歌唱。
可见,气息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是一切的基础。
但是,单独讲气息会非常的无聊和枯燥,所以往往大多数人都忽略了对气息的了解,从而引发出很多影响声音质量的问题。
首先说一下“大白嗓”。
可以说会说话的人都应该能唱歌,但是很多人唱得不好听、太“白”,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我的理解是气息太浅、太僵不够用或者没有完全用上,再就是咬字归韵不标准、咬字声音靠前造成的。
“浅”,是因为吸气的时候太紧张,不够放松,例如:挺胸、耸肩、收腹,这些都会造成吸气浅。
正确的吸气应该是放松的,肩膀是微微下垂,胸、腹部向外自然扩张(所谓自然就是不要给外加的力,让他自由运动),感觉到膨胀就够了(这里要说一下为什么吸气的时候腹部会感觉膨胀。
原理是这样的:其实吸气时腹部膨胀是一种被动的运动,只要放松就能产生。
当我们吸气的时候气体是不会进入腹部的只能进入胸腔的肺里,当气体充满胸腔的时候会造成胸部的扩张和膨胀,这样会拉动胸腔底部的横膈膜向两边拉伸,横膈膜向两边拉伸就会产生向下的张力压迫腹部肝、胃、肠等器官,由于这些器官都是软的很容易挤压变形,所以当受到上部的压力就会造成腹部器官的变形,从而产生了吸气时腹部膨胀的效果,是挤压变形产生的被动效果)。
不必要吸的过足,吸得太足反而失去了控制不利于接下来的发声。
“僵”,是因为呼气的时候用错了力。
例如:顶肚子、憋气,这些都会造成气息僵住,从而造成声音白、楞,缺乏生动。
正确的呼气应该是积极的,肩膀保持放松,胸部保持自然,后背要挺直,腹部向内收缩(要富有弹性)。
这样做的理由是,将肺部的空气有效的挤压出去,充足的气流引发声音的震动。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收腹的原理:刚刚提到了吸气时腹部会膨胀这是一个被动的效果,但是到了呼气就是主动收缩的效果。
因为当我们呼气的时候肺里的气压逐渐减小,胸部会收缩到原始状态,横膈膜就放松下来了,但是它不会迅速的恢复到原来的位置,这时就要有个向上顶的力量帮助它迅速归为从而时气息充分被利用向声带传送,所以我们要主动的收缩腹部按压腹腔里的器官使它们再次变形来产生向上的推力,这就是为啥我们在呼气的时候要收腹而不是“鼓肚子”。
每次呼气尽量呼出四分之三以上,尽管呼出容易让人感觉力不从心,但我们要尽量去做锻炼自己的控制能力。
如果能很好的控制住呼气,出来的声音一定是有力量的、生动的。
在跟殷老师学习的过程中,她提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体会,就是在“歌唱的时候每一个音都应该比前一个音送的更远”,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气息不断的向外送。
她在给我上课的时候教我练习“哭泣”发声,所谓哭泣就是抽搐的感觉,这时腹部会有弹性的跳动送气,对气息的练习很有帮助,我就是通过这个练习逐渐找到了呼吸的规律。
在和常老师交流的过程中他提到好的声音一定是灵动的、干湿正好的,我的理解是通过控制气息呼出的大小就能达到这个效果。
如何在歌唱时控制好气息,陈洪山老师提出了一个说法“气息和声音的关系,就好像是绳子和石头的关系;绳子细石头就应该变小,绳子粗石头就应该变大”。
我觉得这个说法非常有道理,很符合科学规律。
在实际应用中我也感觉很容易掌握(当然这必须是要在对正确的气息有很深入的了解之后)。
2、声带闭合。
在声乐演唱中,声带起到了核心技术的作用。
下面介绍一下喉腔的构造。
首先是会厌,会厌由会厌软骨和黏膜组成的喉头上前部的树叶状的结构。
说话或呼吸时,会厌向上,使喉腔开放;咽东西时,会厌则向下,盖住气管,使食物或水不至于进气管之内。
舌根后部软骨的树叶状皮片,吞咽食物和液体时能防止它们进入气管。
咽食时,会厌下降,盖住喉头(气管的顶部),喉头又同时产生向上的反射性运动,从而有效地封闭气管的入口。
会厌本身不会发声,但是会影响发声。
有些人唱歌的时候为了保持喉位的低位置,导致压喉、压舌根,这会导致会厌处于半开的状态,会出现“闷”“暗”的感觉,这个在练习过程中一定要引起注意。
再讨论一下声乐核心声带。
我认为声带是声乐技术的核心所在,想要获得灵活丰富的声音效果,离不开声带的控制。
我们的声带是真声带、假声带两层组成的,中间的是喉室。
声带是位于喉部的两瓣左右对称的膜状解剖结构,主要功能是振动以发声。
声带肌肉受迷走神经的控制,可以调整声带的张力,以改变振动频率。
在呼吸时,声带张开,允许肺部与外界的空气交换。
在憋气时,声带关闭。
在说话,唱歌等发声动作时,声带通过与空气的相互作用产生振动。
声带振动产生的声波是语音中浊音的声源。
声带通常显白色,是因为血管分布的稀少。
在成人,男性的声带一般较女性的声带更粗更宽,导致男性语音的基频一属般较低。
那我们如何控制声带呢。
我把声带分为前端、中间和后端。
我们说话的时候大部分是中间部分振动发声。
相信大家都听过“关闭”这个说法,在很多资料里也提到过,基本都是指声带的闭合。
那么关闭是什么概念,我们如何理解呢,首先我们举个例子:会吹口哨的朋友应该有类似的体验。
当我们吹口哨的时候嘴唇向中间集中形成一个空隙,然后控制气息从这个空隙中穿过发出声音,我们的声带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的声带其实只会发一种声音有点类似“嗯”。
元音、辅音都是通过唇、齿、舌的变化配合转变出来的,而不是声带直接发出的。
按照“吹口哨”的原理。
我们在做发音练习的时候要注意。
声带闭合后就保持一个“口哨空隙”的状态上,不管是高音还是低音都不要受影响。
然后利用腹部、胸部的压力,迫使气息向外流动发出声音。
这样出来的声音非常的明亮、清晰。
但有个关键点需要注意,就是不要太用力,只要吹响就好,不要找大力的喊叫的感觉,轻轻松松的吹响声带,在训练的初期,先不要考虑位置,只要注意“吹响”这种感觉。
在熟练掌握以后,再研究位置、咬字,效果会比较好。
一般没有发生病变的声带闭合应该都是没啥问题的。
我认识声带关闭可以通过声带周围肌肉群控制,向中间收缩,所以就感觉有点“挤”,这个感觉很正常。
但是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有稳定的气息支持,如果没有流动的气息支持,声音就真的成了“挤”出来的效果就会尖锐、单薄、缺乏共鸣,同时造成喉咙的局部紧张,很容易就出现“噼里啪啦”的声音。
声带的闭合是声乐技巧的核心也是难点,要不断的、反复的练习、体会,抓住细微的变化,大胆的尝试,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在声乐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了坚持接下来的路才能走的比较顺畅。
歌唱的真正难点在于情感的表达、形体的演绎、语言的把握,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练习、准备。
再说说,各种唱法对声带控制的要求。
大家都知道男女声按音色分为男高女高、男中女中、男低女低,女低很罕见,如郑海霞,女中也是凤毛菱角如关牧村、徐小凤、德德玛、降央卓玛、蔡琴等,这些都是女中音中的佼佼者,他们的经典作品也是广为流传。
女高音就相对比较普遍了。
男低音也是很难得,目前国内比较有名的就是赵鹏、王晰,男中也不是很多如廖昌永、杨洪基、张伟、佟铁新、周飞。
那男声和女声应该如何发声呢?他们的发声有啥区别?都用声带的哪一部分发声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
现在流行的说法是混声,那什么是混声?目前对混声的解释是真假声按比例混合在一起,那什么是真声、什么是假声?我们如何做才能获得这样的声音效果?假声,我的理解是用声带边缘发声。
前端、后端都可以发出。
真声,我的理解是用声带闭合时紧密是发出的较为明亮浑厚的声音,前端和后端都可发出,但音色会有不同。
那我们声带的中间能不能发声,答案是能。
我们的说话的时候就基本用到声带的中间部分,但是有个问题,中间部分它高音上不去,到了高音就变成喊了。
所以在声乐中基本不用中间部分。
再讨论一下男女生的差别。
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女声是三分真声七分假声,中高音基本都是假声,就是声带的前端发声。
男声是七分真声三分混声,基本都是用声带后端发声,腔体保持假声的状态(既打哈欠的状态),假声男高基本都是用前端发声。
那女声能不能用声带后端唱。
前端和后端发声有啥不同?我的前端发声获得比较柔和的声音,比较容易体现女性的柔美,后端发声比较雄壮,容易体现男性的强壮。
女声当然可以后端发声,听起来会比较有力量。
流行唱法里经常出现。
戏曲的青衣、民族、美声就基本都是假声。
因为女性的声带比较薄比较短,所以真假声的音色十分接近,用前用后、用真用假都是可以的根据作品需要来。
男声也会用到前端,在流行唱法里经常见到。
现在各种唱法都在互相借鉴,所以根据作品的需要。
在需要弱处理的时候就可以大胆用假声。
在合唱中,假声会经常用到,不论男女。
这些是我对声带运用的一些理解。
3、位置。
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我在位置的问题上遇到了瓶颈,很难抓住位置的概念。